“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2-06-19 11:14徐永强暴丽娟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中国研究现状

徐永强 暴丽娟

摘要:“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運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体医融合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探索为出发点,分析体医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健康中国”的背景提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再平衡,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对体医融合的双重态度是其发展进路上的重要挑战,规范性的人才培养以及“主动健康”意识的培育是体医融合在未来实践探索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中国;理论偏差;研究现状

1 前言

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为前提。”健康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追寻的共同目标,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资源,更是一个家庭,社会的基本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基础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擘画了自2016年起未来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单纯依靠医疗卫生系统一家的力量来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健康关口前移是新时代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健康需求的重要思路转变与战略调整。根据体医融合目前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来看,体医融合的深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合作模式不规范、发展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将从体医融合实践过程中所面临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两个方面为其提供理论与实践根据。

2 体医融合产生的时代背景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性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从没有身体疾病,到心理健康再到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人们对于健康的强烈诉求。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以来,与健康中国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其中不乏对体医融合做出的明确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体医融合的治理环境与生存土壤正在形成。

3.体医融合的研究现状

3.1体医融合的理论研究现状

3.1.1体医融合主导力量探析

关于体医融合主导力量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声音:体育主导论、医学主导论和协同论,三种声音各有优势与不足[1]。

首先是体育主导论,持体育主导论的学者认为体医融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体育运动、休闲健身、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基础来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慢性病预防、促进实现身体健康[2]。医学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辅助作用。同时体育健康促进者应该成为体医融合的重要人才队伍而不应该是医疗技术人员[3]。

其次是医学主导论,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体医融合过程中还是应该以医学技术保障身体健康为主,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当加入体育的元素来帮助人体机能的恢复[4]。医学主导论认为,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医院、医生的天然责任,医疗技术的进步就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体育虽然具有一定的预防、缓解疾病的作用,但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增强机能而并不完全具备独立的保障健康的天然作用。

最后是协同论,这一观点是目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看到了体育和医学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主张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扬长避短,共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健康状态的保持。体育具有增强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少得病,培养健康体魄,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转变,进而实现健康关口前移的目标。同时体育在身体康复锻炼和机能恢复方面也有独特作用,可以作为康复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一些疾病具有快速缓解、遏制发展、恢复健康的重要作用,在疾病严重威胁人们健康水平的情况下,医学手段还是最为有效与直接的方式。

3.1.2 体医融合的价值意义

健康和疾病是人类的两种不同身体状态,而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是处在二者之间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饮食、睡眠、医疗水平、体育运动等。体医融合是将体育科学与医学的基本原理根据二者的各自特点运用于疾病防控尤其是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健康关口前移的背景下,体医融合是落实“大健康、大体育”要求的有效抓手,它在健康生活方式构建、慢性病预防、身体康复训练以及机能恢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2实践探索现状

体医融合实践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院模式、俱乐部模式和社区模式。三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三者的实践都为体医融合的落实探索出了不同的可能性。

目前学术界对于医院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模式的概念厘定、医院模式的特点、医院模式的现实困境以及医院模式的推进策略等方面。在医院模式概念方面,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医院模式是一种在医院内开设健康服务机构或运动处方门诊,面向疾病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群体,提供体质监测、科学健身、运动康复以及医疗诊治等“体育+医疗”的健康服务模式”的共识[5][6]。

俱乐部模式以社会化、市场化为生存土壤,在参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过程中在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无法保持时刻的清醒而导致政企合作模式的失败,这对于体医融合模式的推进有很大伤害也有损政府的社会形象。体医融合法规体系的建设应该和产业发展规模协同共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新生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实际呈現出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模式:北京海淀区“体医融合示范区”模式、上海嘉定区“1+1+2”社区主动健康模式、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合肥模式。

4 结束语

学术界在体医融合理论与实践现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文章数量庞杂、参与的学者人数也很多,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理念认同、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等宏观层面。对于体医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力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体育主导论、医学主导论与协同论三个方面;在实践层面,主要有医院模式、社区模式以及俱乐部模式,笔者认为体医融合模式探索不应脱离该产品的特定属性,体医融合的产物服务于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其本质属于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因此政府应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扮演好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医院模式有其天然的优势与不足,社区模式是一个更值得深入探索的模式。体医融合在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慢性病防治、康复训练与机能恢复等方面的价值是体育和医疗能够融合的先决条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再平衡,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的是双重态度是体医融合进路上的理念冲突,规范性的人才培养以及“主动健康”意识的培育是体医融合在未来实践探索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沈圳,胡孝乾,仇军.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进展、热点聚焦与未来展望[J].体育学研究,2021,35(01):9-19.

[2]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 106.

[3]黄彩华.论“医体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25–27.

[4]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24(5):76–79.

[5]高千里,商勇,李承伟,孙雷.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供给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6):19-24.

[6]赵彤. 我国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14.

作者简介:徐永强(1999.05-),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体育经济与产业。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健康中国研究现状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