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主题工作坊”的创设与实践

2022-06-20 15:12蔡炜玮
黑河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作坊经验

蔡炜玮

[摘 要]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工作坊”课程建设中,通过在园内创建不同的工作坊,让幼儿在主动作业的情境里快乐学习,健康发展。工作坊活动倡导开放的活动环境,以幼儿主动作业的方式,在和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获得经验。教师在辨析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基础上确立主题,同时梳理主题所涉及的主要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幼儿在自主参与的“工作”中获得发展。

[关键词]工作坊;主动作业;经验

农村幼儿园“工作坊”如何创建?生成的内容是否有价值?如何架构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及相应体系,从而使“主题工作坊”在幼儿园课程中“开花结果”?通过学习杜威、蒙台梭利、卢梭等教育家关于“游戏与工作”相关的教育理念,对“工作坊”的研发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找到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促进幼儿园儿童工作坊的创建,真正从幼儿生活的“生态系统”出发,从创建“主题工作坊”入手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遵循“儿童本能”,充分了解幼儿感兴趣的资源和关注的活动

工作坊创建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幼儿的需要,创建属于幼儿的工作坊。虽称其为“工作”,本质上是带着“游戏精神”的,是满足每个幼儿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充满着“自由、自主、自发”的。教师首先要走近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喜欢的或颇为关注的,再立足农村幼儿园实际,创建真正属于幼儿的工作坊。

教师先对幼儿进行一周以上的访谈了解,记录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在观察的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差异设计访谈提纲,和幼儿进行谈话互动等。如针对小班的幼儿提出“你最喜欢玩什么”“选择你最喜欢的活动室或材料图片”等问题;中班幼儿的语言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发展,教师可提出“如果给你一个活动室,你们想用它来玩什么,怎么玩”;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则鼓励其自主选择,大胆表达自己意愿。教师还应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通过网络、家园联系等方式,了解幼兒更多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会受到当地季节、条件、资源的限制,并不能代表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目的是发现儿童工作坊开展的载体,是研究的前提和课程的起点。

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的观察,结合家园访谈,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关注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观察记录就幼儿的兴趣进行统计,然后就每个小的类别和幼儿喜欢的程度展开统计与排序。幼儿的学习来源于周围的世界,所以工作坊的活动也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遵循“儿童本能”,从幼儿培养目标出发,寻找能让每个幼儿成长的支点,能带给幼儿最适度的挑战,教师也能因人因地制宜,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现状,让每个幼儿能在“工作坊”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立足“儿童为先”,创建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主动作业”的工作坊环境

(一)拓展物理空间,完善配套设施

工作坊的环境是幼儿自主互动成长的载体,教师要根据幼儿园现有的空间进行有效布局,不仅利用好室内活动场所,还要利用好活动室外的周围场所。根据前期观察与判断,教师将幼儿周围常见的、有价值的或者幼儿渴望探究学习的资源,开辟室内专门的“工作坊”,如将原来的结构游戏室、角色游戏室分别改为“智慧坊”“建构坊”,将小游戏室改为“木工坊”,将一楼小厅改为“阅读坊”,再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和民间文化,将儿童手工活动、民俗活动、探究活动融入室内“工作坊”创建,如“布艺坊”“玩泥坊”“莆仙戏坊”“民俗坊”活动中。重新规划户外活动场地和格局,妥善利用户外平面和立体空间,延展幼儿的游戏场所,如利用户外场地开辟专门的植物“种植坊”“农家坊”,根据场地、树木、地面材质的不同,创建“运动坊”“气象坊”“创意坊”,再根据不同工作坊的需要完善配套设施,提供所需的资源。

(二)搜集有效资源,提高动态管理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的工作坊,教师都应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为其提供主体资源和辅助资源。工作坊资源的收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使用的过程,教师应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开展资源评估和筛选,将有价值的、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归纳和整理。教师在园内专门开辟一间“工作坊资源库”,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配套的物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当地的自然景观、养殖基地、农作物基地等;人力资源是指当今名人、特殊人群、明星家长等;配套物质资源是指图片、教玩具、游戏材料、废旧物品等;数字资源是指课件、音频、视频等。这些资源汇合了家园、社区的多方力量,为工作坊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如在“木工坊”,教师可搜集木工作业(家具制作)的视频,再请“木工师傅”(明星家长)现场示范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师再提供适宜的工具与材料,创设幼儿与“木头”互动的机会,从设计、画样、做工、打磨等工序,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自主开展木工作业。教师和家长要定期收集大小、材质不一样的木头,在对比之余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引导幼儿对不同材质的木头进行探究,如放大镜、卷尺、称等,木工作业产生的木屑也会进行二次利用,让每个幼儿发挥潜能,主动参与其中。如“民俗坊”,教师将莆田当地的民间传统习俗融于其中,让幼儿在体验习俗热闹的同时也感受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为了满足幼儿在工作坊的学习需要,使幼儿获得连续性的“工作”经验,幼儿园开启工作坊动态管理,建立活动预约机制,时间、次数均由各班教师与幼儿商议完成,再由全园各个坊结对的教师确立全园的工作坊游戏时间。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近阶段的需求,鼓励幼儿在今天离园前做好明天的“工作坊”预约计划,预约计划可以以绘画或访谈的方式进行,教师以“坊主”的身份获得幼儿进坊的意图和需要,就知道在后续的“工作坊”中要作出哪些调整,活动主题如何延展等。

三、回归“儿童本真”,鼓励幼儿自主参与,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支持

(一)幼儿制定规则,自主展示

作为工作坊活动的参与者——幼儿,如何让其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工作坊的主人呢?教师要鼓励每个班的幼儿商量制定“工作坊规则”,最后形成全园的“坊公约”,并按照幼儿的意愿来布置,让每个幼儿都知道“公约”的内容和目的,做到人人遵守。同时,在各个坊门口摆放展板,展板设有“主题经验墙”“作品展示墙”“对话区”三大模块,鼓励幼儿自主创作与展示。同时,幼儿在预约工作坊时需要提供新材料,真正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的思想。

(二)教师“专业”陪伴,支持跟进

《纲要》中提到,教师是幼儿工作坊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工作坊中要遵循“幼儿是主体”的思想,坚持幼儿是活动的发起者,教师是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捕捉幼儿的发现,做好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促进工作坊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工作坊中获得更多“专业者”的支持,以达成幼儿在工作坊中持续作业、获得经验的目的,幼儿园每个学期征集一些社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和教师一同组成“专业者”队伍,他们提前就幼儿感兴趣的工作坊话题进行讨论,做好计划,将从幼儿那里获得的学习素材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坊活动中,发现幼儿的主题需要,延伸新的主题,形成不同主题的工作坊课程。如幼儿在春节期间,经常与家长一同观看莆仙戏,对莆仙戏是耳濡目染,为此,教师和家长共同搜集一些传统剧,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莆仙戏坊”播放,再请“专业者”现场表演,互动交流。幼儿在“经验墙”上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轨迹”,开始对角色装扮、脸谱、动作感兴趣,到惟妙惟肖地尝试体验,逐渐加深对莆仙戏曲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主导太多,把成人理解的强加给幼儿,而是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主创作,于是便有了《认识莆仙戏》《看戏》《学唱戏》《化戏妆》《設计戏服》《做头饰》《排戏》等一系列活动。

在开展主题工作坊实践中,教师把握幼儿的基础经验,拓展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体验,更好地延展工作坊课程,变“教师立场”为“儿童立场”,变“教材观”为“课程观”,打破了学科、领域、主题等界限,通过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不断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明.幼儿园戏剧工作坊的实施[J].幼儿教育,2015,(21).

[2]熊杰.小小“工作坊”诉说的游戏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5-04-19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幼儿园“工作坊”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CG0835】

猜你喜欢
工作坊经验
第三届“理解中国公共政策”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