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2022-06-20 07:10周于茹,李俊义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周于茹,李俊义

摘 要: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更是其他素养实现的必要途径。为此,以史料实证为出发点探究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落实,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运用有效史料建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和领悟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形成实证意识。本文基于“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做出分析,以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5-0110-05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学生如何有效“学史”呢?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将史料实证素养细化于教学环节中,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收集、整理、辨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在可信资料的基础之上尝试重现历史、理解历史。为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以史料为桥梁和基石,通过深入挖掘史料背后的历史信息来渗透实证素养。这一素养的培育能够使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历史、掌握史实,增进实证意识,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史料实证素养概述

什么是史料?众说纷纭,白寿彝先生认为,“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2]史料,是历史的精华。人们主要以史料为媒介去认识、感知历史,在史料的基础上做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史料在类型上分为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现代音像。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文集、地方史志等,占据史料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类型。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迹等,运用实物来证明历史,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等,在运用口述史料教学时,需要选择与其多重互证的史料,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口述史料的局限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在教学中运用图像史料,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现代音像史料主要包括录音、录像等影视资料,在教学中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历史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因为历史是不可再现的,所以我们今日了解历史更多的是在前人记录的文献资料下进行研究学习。那么,对史料的收集、辨别、解读、评价等就变得至关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史料的各种类型,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筛选各种史料的能力,而且能够去伪求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和大胆猜疑、多元互证的实证精神,以正确的史料史实为基础孕育历史价值观[3]。

二、史料实证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增加趣味,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搬用书本知识来教学,那么整个课程将会缺乏创新,一成不变的历史课也会消磨学生的兴趣,打击学习积极性。所以,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在教学中穿插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史料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历史课堂焕发活力。与此同时,学生在整理、阅读、分析史料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历史的广阔,感受历史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二)重现历史,加深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许多历史知识都是概括性的直接呈现给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并不多,因此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上学生便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运用史料帮助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选取恰当、精准的史料来解释历史问题,运用各种史料类型,最大限度地重现历史场景,营造历史情境。学生在真实丰厚的史料中可以具体、形象、全面地感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且简化了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历史认知自觉性、积极性,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提供便利[4]。

(三)精益求精,实证意识

在史料教学中,对于史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史料不在多,而在于精[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针对性、典型性较强的史料,舍弃真伪难辨的史料,主要运用原始史料来落实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才能更加准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对史料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思考,从史料中得出正确结论,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史学品格。

三、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途径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呢?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下面笔者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进行探讨。

(一)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歷史教学不是将历史知识简单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而是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从而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来创设历史情境,将遥远的历史通过精心营造的情境“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起求知欲。在历史教材中,本课在背景方面仅提供了《雪夜访普图》,简单介绍其描绘了宋太祖与赵普筹划的场景,但是对具体内容并没有做说明。对此,教师可以展示以下文献史料,以充实背景资料。

材料1: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脩《欧阳文忠全集》

材料2: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盘踞一方,往往兼管数郡。

——张岂之《中国历史》

在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提出问题:宋太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宋朝的?通过问题驱动引领学生,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概括结论的能力。学生在分析史料之后,知道此时帝王易姓频繁,政局动荡、节度使势大,军阀割据。对当时背景有所了解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宋太祖,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了宋朝,你会怎么做?”以此引发学生的开放性思考,通过史料来营造历史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下,宋太祖急需巩固政权,从而引出下文。

其次,教师可以深入阐释《雪夜访普图》,用《涑水纪闻》中对相关内容的记载来创设对话式的历史情境,拉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其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材料3: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通过宋太祖问策赵普的材料来引出问题:赵普所提出的使国家长治久安之计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提取和总结,得出“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这三个计策,并在课文中一一对应,以促进学生分析、凝练史料的能力。学生在藩镇割据,节度使势大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进行后续的学习。

(二)辨别史料,学会信息甄别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通往历史认识的必由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能成为研究历史问题的证据[6]。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获取史料资源并不困难,学生获得史料信息的手段也更加丰富。同时其可接触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加,希望学生将数量庞大的信息全部吸收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些信息鱼龙混杂,需要进行筛选,取其精华而用之。因此,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史料搜集的过程中做到有目的地搜索,将收集的史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由此学生可以从信息的来源渠道着手,把史料区分为第一手、第二手等类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选取第一手资料。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从史料出发,辨析史料的价值,并对其真伪进行考证,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证据,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实证意识,涵养实证精神[7]。

在本课教材的学思之窗中有两则史料:

材料4: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砭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六○《与王介甫书》

材料5: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三《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这两则史料都是出自反对派之口,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或有夸大之处,这就需要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含义和特定情景,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史料存在一定的繁杂性,不同的史料,可能从不同视角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解读,进而得到不同的历史见解,带给学习者一定的迷惑性。史料是有主观感受的人所编写的,难免会有个人情感的掺杂,且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也或有出入。所以,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辨证地看待文献史料,在分析史料时一定要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多种类型史料互证的基础上形成观点。

此外,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在历史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教师也可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查找关于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史料,了解其争议所在。通过作业来锻炼学生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甄别能力,并从繁杂的史料信息中进行提炼筛选,选取有价值的史料辅佐论证,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认知,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挖掘史料,培育历史解释

历史是由证据进行推理而得出的认识,史料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从中汲取有效信息来建构历史[8]。史料实证素养注重引导学生在有效史料的基础上做出分析、解释,追根溯源去探求问题的本质,从而形成基于史料的历史建构和历史解释。简言之,史料实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史料进行解释历史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探究上,但往往流于表面,很少进行深入的拓展,因此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则有欠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类课堂产生偏颇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基于此,在讲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时,教师要收集精巧的史料丰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史料,运用史料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设置问题驱动,从而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基础上提高其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教材中,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是这样叙述的,“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段话概括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但是表述过于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由此,教师可以选取相关史料,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分析其利弊,从而补充教材内容,利于学生理解。

材料6:开宝九年(976)宋太宗即位诏:“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师问: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通过这段材料,能够看出,宋太宗对祖宗之法的肯定,认为祖宗之法不可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指对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预防,对可能存在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这是一种以“防弊”为中心的制衡原则,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内乱、巩固统一的积极作用。然后再展示下面这则史料,深入挖掘其消极影响。

材料7: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在宋朝达到了极为精微的程度,以对外战争为例。北宋在外带兵打仗的将帅是没有便宜行事权的,就是说不能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做战略上甚至战术山的调整,北宋的将帅去打仗一般都带着钦定的阵图,有变化要及时上报朝廷,不能自己做主,而那时候通讯效率又低,所以北宋对外战争方面的弱是制度选择的结果。这样想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历史也常常充满了戏剧性,北宋却最终亡在了外患上。

——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

师问:从杨立华先生的总结中我们发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带来了哪些问题?

学生在阅读材料之后,可以得出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保守风气的消极影响。以“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为核心,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和提炼观点的能力,进而形成对该历史事件的认知。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探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解释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认识,以史料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四)基于史料,构建新式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被时代排除,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究、开放的新式课堂。因此,教师要借助问题导向,落实人人参与的原则,设置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学生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实现深度学习[9]。其中,教师要以史料为基础设置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具有一定适用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史料,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都不利于启發学生的思维,要确保学生可以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动态学习中拓展其历史思维,最终实现辩证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结束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使用如下三则史料来设置探究活动,并设置问题:如何认识宋代的祖宗之法?

材料8:宋代的“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从其客观效果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9: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他的对立面,“冗兵”“冗官”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10: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通过开放式的问题以及丰富的史料内容,引发学生对宋代“祖宗之法”的理性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踊跃发言。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对本环节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宋朝的兴衰,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升教学立意,追寻历史带给后人的启示。通过学习祖宗初创家法时的精神,敢于针对传统带来的问题进行变化,启示我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历史才能不断向前。由此,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变革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结尾设置探究活动,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答疑解惑,查漏补缺,对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进行纠正,灵活处理。学生结合所学对历史知识做出梳理,在阐释思想的过程中,有利于其历史思维能力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辨析及运用论证能力,从而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是人类参与历史活动而遗留下的历史资料,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教材,能够为历史知识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与佐证。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素养,是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在学生对历史知识及历史事件的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史料实证也是学生分析与研究历史问题、提升历史素养的重要前提。故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立足史料实证开展问题情景教学,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收集、整理、辨析史料。同时,深入挖掘史料,在有效史料的基础上组织合作探究式的新式课堂,既可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实证精神,形成历史价值观,促进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2〕白寿彝.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

〔3〕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3):3-9.

〔4〕吴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研究[J].科学咨询,2019(06).

〔5〕贾文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讨[J].高考,2021(13):103-104.

〔6〕徐圣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考查特征例析与教学启示[J].中学教学参考,2021(04):68-72.

〔7〕杨军.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8):145-146.

〔8〕胡彦杰.高中“史料实证”教学误区及改进[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5):56-59.

〔9〕樊国栋.试谈史料实证在中学教学中的落实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4):20-2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aking Politics and Military in the So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ZHOU Yu-ru1, LI Jun-yi2

(1.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2.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history discipline, the empirical literac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also a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other literacy. Therefore, taking historical evid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its implementation in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not only can achieve the basic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but also use effective historical data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historical knowledge, develop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form empiric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lesson of "Politics and military in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sitive literacy of historical data, so a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ositive literacy of historical data.

Keywords: Historical Evidence; High School History; Core Literacy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