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图里看萌娃

2022-06-20 15:24
东方企业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绘画

1949年时,为了悼念死于“二战”期间捷克利迪策惨案及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号召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为了全世界儿童最期待的节日之一。

白天游乐园撒欢,晚上饱餐一顿,现在的孩子们大多都会这样度过属于他们的节日。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但“大日子”里总少不了专属孩童们的娱乐庆祝方式,甚至到了宋代,还发展出了一种以孩童嬉戏为主题的特殊绘画题材——婴戏图。这次我们不妨就从这些艺術作品中,寻找古代萌娃的身影。

《西湖清趣图》是一幅描绘当时南宋临安城内西湖全景的超长写实画卷

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商业、农业、手工业齐头并进,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城市,比如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临安等等。

人口众多,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也相对富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追求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于是迎合世俗审美的绘画也逐渐出现在街头巷尾。绘画一直是上层建筑的审美工具,直到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打破,下层市民也开始拥有了关于他们那个阶层的审美情趣。

宋代人的娱乐生活、精神审美在民间的繁荣,也催生出一批民间画家,绘画作为一种固定的行业也在时代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因为基层民众的要求日益扩大,于是画家们就把创造视角延伸到世俗之中,比如婴戏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没有一种事物的出现会与历史脱离关系,有很多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消失了,而又有很多东西在历史的趋势中又慢慢兴盛起来。比起隋唐时期,宋代的书画交易市场更加成熟,形成了书画作品产生、流通、消费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体系。

书画作品常常被用来装饰店铺、中堂、门面等等,更兼之收藏鉴赏之风甚浓,画家们对于绘画也格外上心,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表示,有买卖就有市场。有市场需求就会诞生生产的沃土,画家们为了尽快地与市场接轨,创作出了更多倾向民间审美的作品。宋代的婴戏图多半以宫廷贵族女性为创作模板,画家截取瞬间的场景进行描绘,充满了浓浓的生活趣味。当然也有一些婴戏图是描绘的民间图景,这些作品满足了不同阶层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画家自身的理想与情趣,一个好的作品总有创作者的影子在里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门阀制打破前,绘画一直是上层建筑的审美工具《听琴图》,宋徽宗赵佶。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现在过“六一”,很多“大朋友”会想起童年趣事,这大概类似于画家的心情,在创作中加入自己的共情,会让画面多几分鲜活。根据统计,宋代婴戏题材的绘画,主要集中在北宋末期到南宋前期,史料记载,宋高宗一直膝下无子,所以基本上婴戏图就集中在此时期内。

如今我们提到婴戏图,南宋大画家苏汉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出生于河南省汴梁(今开封),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曾任画院待诏,高宗绍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约1163)授承信郎。画风师从刘宗古,所绘仕女、人物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他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其中《秋庭婴戏图》(绢本,设色,纵197.5、横108.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苏汉臣的巅峰之作,犹如浩瀚星河里最为璀璨的一颗。

画作中庭院深深,此刻,再高的院墙也挡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秋风翻墙而至。假山兀自立在那儿,像是一位老者正在喜滋滋地看着孙子孙女玩游戏;高处大朵艳丽的芙蓉花与低处细碎洁白的菊花,影射着画面中两个主人公一大一小和谐天意之愿景;孩童的玩具、服饰、发型、首饰、家具,无不使观者如临其境……

从两个孩童的专注神态里,画面给我们的感受是宁静的、愉悦的、祥和的。

那么,艺术瑰宝《秋庭戏婴图》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或者说它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呢?

第一,图中最核心的道具,就是两孩童正在全神贯注地玩耍枣磨,以及作为烘托场景的芙蓉花、菊花。这些道具的出现,无疑给我们提示了此时的季节。农谚曰:“七月小枣,八月梨。”是说阴历的七月、八月枣梨上市,瓜果飘香的时候,夏正拖着尾巴,一步步走向深秋、走向成熟。梅、兰、竹、菊,世称四君子,是我国传统审美独特的写意,这里的菊花以低姿态的绽放,体现宋代人们所追求的高尚品质。

第二,图中的两个漆艺鼓凳,一远一近布局合理,相互呼应,包括发型、首饰、服装的直观呈现,无不从侧面折射出我国宋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富有。

第三,作为宫廷画院的艺术家,按理应该去绘制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或是佛道宗教画,为何苏汉臣却对儿童画情有独钟?因为,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作者对过往的经历所想所感所悟,更直白的说,作品有时代性,即背景。苏汉臣钟情于儿童画,一方面说明他童心未泯,喜欢天真活泼的孩童;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他虽然是画院待诏,可他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植入其骨子里的是普通人和物,是烟火味十足的寻常百姓生活。大的方面,一个王朝的建立往往就是战争的结果,失去的是生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宋朝鼓励积极的生育政策,《秋庭戏婴图》无疑是一幅极好的宣传画。

事实上,关于《秋庭戏婴图》还有一个传说。从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知道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何等的繁华和风光。汴梁远郊的一户人家,主人有点文化且有商业头脑,没几年就成了暴发户,有了钱他不光买田置宅,他觉得那样太俗,形如现在刚开始富起来的穷光蛋,男子总要脖子里套个硕大的金链子,女子总要怀里抱着狗宝宝。这位发了家致了富的主人,通过一定的关系结识并拜苏汉臣为师,学起了绘画。

《秋庭戏婴图》,苏汉臣,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日,困在画院好长时间的苏汉臣徒步来到他的徒弟家,院门敞着,一儿一女正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气出来会打破枣磨的平衡,全神貫注居然没有发现客人的到来。苏汉臣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多么天成的一幅图景啊!从外归来的这家主人,一声“师父”才把苏汉臣从痴痴的呆望中惊醒。同孩子们打过招呼,师徒二人进屋喝茶叙旧,唤妻子到厨房备酒置菜。

原来,这家主人是苦于找不到素材可绘,移步院外祈求灵感。于是,苏汉臣就叫人准备绘画材料,他要完成一部惊世之作。就这样,《秋庭戏婴图》面世了,也惊傻了这位“徒弟”,苏汉臣告诫他:素材到处都有,缺少的是你的慧眼!这句告诫于绘画者、于为文者都有至深的教益。

在宋代,民间出现过“生子不举”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两宋政府极大的关注,宋朝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后来由于政府参与,这种现象得以好转。随之民间又出现了“祈子送福”的现象,在此文化背景之下,本是出自宫廷的婴戏绘画,开始在民间器物上流行开来。

比如,家中要添新人,结婚前后在新人婚床上方挂一幅婴戏图,暗示抓紧早生贵子。家中有寿星,作为晚辈,多摆置一些绘有婴孩抱桃、婴孩嬉戏场景的字画、瓷器,寓意家和万事兴。其中尤以宋磁州窑白地黑彩婴戏图最富有表现力,内容非常丰富、画面简洁疏朗、儿童形象刻画传神、人见人爱。

明早期陶瓷婴戏图较少见,官窑婴戏图多于民窑,在官窑不多的人物纹中,婴戏图占了很大比例,重点体现的是庭院婴戏,如婴戏十六子和仕女婴戏等,可见,封建统治阶层与民间一样,有着多子多福的祈愿。至明中期,婴戏图再度郁勃起来,官窑民窑中都有较多婴戏图产物,重要仍以庭院婴戏为主,婴孩数目不一,最多达十六子之多,其体现人丁旺盛的祥瑞寓意十分明显。进入明晚期后,多子多孙的祥瑞意味仍旧是主流,嘉靖时又发展出百子图,寓意“百子千孙”。不外,除了期盼多子多孙外,祥瑞寓意又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考取功名等本与婴孩无关的寓意也开始被引入到婴戏图之中,如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婴孩读书、指日高升等,表达其时人们望子成龙,盼望未来金榜高中的美好愿望。

清康熙时期,陶瓷婴戏图由明末清初的抽象重新转向具象,康熙早期婴戏图形象高大,中后期稍小,与康熙朝瓷器胎质坚固的庞大气相相通,人物虽已转为写实,但并不求精致,形象潇洒大方,显现出康熙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乾隆时期婴戏图由康熙时期的疏朗向精致入微发展,如一些粉彩百子图,器物每每密布婴孩。这些婴戏图反映了乾隆朝过分寻求纤弱繁密、富丽艳俗的审美风尚。乾隆朝及其后的婴戏图由生动淘气的形象全面转向温文尔雅,人物形象再无明末至清康熙时期的那种动感,多显呆板而拘束,并充满科举及第、升官等题材,表明清中后期封建克制的加重,科举成名日益渗出到儿童生存中,儿童形象以乖巧高雅为美,儿童日益丧失单纯好动的天性。

今世陶瓷婴戏图固然仍以传统古装儿童为体现题材,但陶瓷艺术创作者在婴戏图上作了不少有益的创新,其描绘的虽还是古装儿童,但着力融入当代技法,运用了大量新的装饰和技法,如颜色釉综合装饰、新彩写意、油画技法等等。今世陶瓷艺术教学和创作都应积极地将这些新法融入到实践中,力图使今世婴戏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当代人的审雅观,表现今世审美风貌。

青花婴戏高足碗,明,嘉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款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图灯笼瓶,清。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宋人百子嬉春页》, 宋代, 佚名作。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猜你喜欢
绘画
一慢改写星火绘画
乒乓猪
绘画
绘画班的困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刘奇伟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