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岔之后东南大学的转型困局

2022-06-21 04:24霍思伊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工科核酸

霍思伊

写东南大学(下称“东大”)校庆文章时,我迟迟难以下笔,始终被一个挥之不去的意象缠绕。

5月初采访时,我从南门甫一进入校园,就被中央大道两侧旺盛的梧桐树震慑。其实这种树在南京的老城区最多,只是以前从未注意过。那天,夏日安静的阳光垂下来,被巨大的梧桐叶密密实实地遮挡,暑气骤降。我突然注意到,它的主干笔挺,向上长到一半却突然分岔成两支,在树下望去,线条整齐、肃穆,恰和东大的命运暗合。

1952年,学科最齐全的国立中央大学,分出了两所大学,一所是文理为主的南京大学,另一所则是工科见长的南京工学院。实际上,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主线,就好似被一分为二的梧桐:先是“合久必分”,从欧美的通识教育模式变为苏联的专才教育;再是“分久必合”,2000年前后全国范围内第二轮大规模并校,奠定了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这个过程还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大潮,新的思维方式、评价体系、学术范式裹挟其间。而无论是东大,还是南大,想要再回到从前已不可能,新的枝条努力向天空靠拢,而东南大学上世纪80年代以降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找回曾被拆散的学科,但又不得不沿着一条未知而全新的轨迹前行,于是才有了东大对艺术与美的追寻、萧焜焘在哲学与科学系系牌前长久的伫立。

“东大人”很快发现,转型比想象中艰难很多,正如东大现任党委书记左惟所说,工科不仅是一种学科属性,更是一整套严密的思维方式、评价体系,甚至生态文化,一个全是工科背景出身的校领导班子,想要办理科、文科和医科,用符合这些学科自身特点的思维方式去扶持其发展,“不是我们不想,而是不具备这种能力”。

在当下学术界以文理科评价体系SCI为上的大势下,以专利、参与项目等为评价体系的工科处于劣势。左惟说,东大的理想状态是建立一种多学科的生态体系。由工科大学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当工科思维尝试与艺术碰撞,文科理念努力和工程交汇,交叉中出现了新的增长点,新时代的所谓综合性大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形态”,谁也无法回答。

东大一方面想扭转工科的标准化思维,另一方面又希望继续维持强势工科的学科传统,认为自己可以在SCI和专利之间保持一种清醒的“平衡”,这何其难。用左惟的话说,“这个过程,第一需要时间,第二需要教训,第三需要不断自省和领悟。”

20/2022 總第1046期

热烈祝贺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常到四牌楼校区,一是与高中同学相聚,二是与在宁高校开展研究生通信学术交流活动。记得1987年在南京工学院过春节,时任院长,新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教授专程到饭堂给留院学生们拜年,这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今早在小区的核酸点从早上6:50排队到8:10,距离无法保障还有人不断插队。希望核酸时间和点位更合理化,错开上班族和老年人的核酸时间。(@Vicky-M)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工科核酸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全员核酸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东南大学迷惑招生行为:学弟学妹们!等你们来报到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核酸适配体在多肽研究中的应用
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