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对策

2022-06-21 04:44陈丽竹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学对策高校

陈丽竹

摘要:美育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对带动人们的全面发展,培育人们的“真善美”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承担着培养综合型、高素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和义务,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做好教学定位、革新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引入更多具有美育意义的教学资源、增强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等,旨在发挥出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实现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对策

引言

高校美育类的通识课程主要表现在:跨学科性较强、综合性强等特征,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结合不同具有课程所制定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的形成,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是一种将学生塑造成有责任感、认识自我和健全自我人格的教育,引导学生以更加开放、尊重的视角观看世界,促进学生对真善美有着热烈追求[1]。因此,本文在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等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有效突出美育类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通识课程教学时应明确教学的思路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和做好定位,首先,美育类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在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同时兼顾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达到“五育并举”的教学目的。其次,结合学生的要求和特点等,实施“以美育人”。例如: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宗旨主要是将美育和学科教学、学生的根本需求和特长等,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美育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如;意志、高贵品质、基本涵养等。同时,教学内容方面,需融入更多育人的资源,如:传统文化等,使得学生责任意识等得到不断增强;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多种有效对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效果上,应该达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运动精神等方面的相互统一,保障学生养成更多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质。美育类的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和实践过程中,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不仅要保障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还应建构学生的审美情操。最后,美育类的通识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对传统大学生文化课程存在的薄弱环境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保障课程教学时达到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目的;保障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养成高贵的品质和优秀的精神,如: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求实品质等。通过不断明确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思路,为教师开展育人活动等提供先提的条件。

二、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升级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手段进行改善,达到最终育人的效果。即传统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直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的方法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难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成长。例如:之前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增长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但是学生很难通过这种讲授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增强理解美的能力。目前,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讲授过程中主要以“体验教学”为主,其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体验教学,在生活美实验室中开展各种体验和探究,学生们在相应的情景中实践,通过动手、动脑以感受美、创造美,并且学习到的内容也可以得到有效实操和锻炼。这种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探究等得到全面发展。例如:以某师范学校通识美育课程“我爱美衣”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体验活动,即踐行“美化社会、美化家园”的活动,将课堂教学由课堂向社区活动转变。即教师组织学生为某省社区的居民开展形象指导;专门为某服饰文化公司提供美学传播的服务。通过积极组织和开展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们在走进社区后,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课程知识有深入的理解,通过灵活应用这一课程,不仅有效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还充分实施了“高校实施美育计划,以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主要号召[2]。又如:学校开设书法通识课,组织开展“墨香校园”活动,学校组织开展练习书法的活动和鉴赏书法的活动、书法竞赛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篆书、隶书、行书等字体结构,从而在鉴赏和练习过程中领略到中国书法的魅力,全面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三、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整合当前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内容

美育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其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等全部的领域,深入对美育资源等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和分析,为保障美育实施,构建校内和校外相互补充的体系,提升高校美育效果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其一,加强学校资源的供给。如:开设专门的艺术教育经典课程,开发出更多的艺术课程。如:传统技术的交流和开发;中国书法和绘画通识课程等。高校还应该组建更多保障通识课程实施,提升美育质量的设备、美育实践室等,有必要的情况下借助图书馆和美术馆、书法馆等,为学校开展通识课程教学提供基础服务。其二,保障社会资源的供给。例如:高校与文化研究院、艺术馆、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等相互合作。其三,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环境设计和自然物象等,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创造美和发现美的能力。

四、健全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改革的目的,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内在的需求等保持一致,建立起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人才的分类后,以对通识教育进行有效优化和创新。当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需对通识课程中的特色资源等开展有效整合,在做好相应的战略和规划后,利用榜样激励或者实践学习的方式等,从而让大学生在实践和榜样的激励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勇于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因此,面对这一巨大的任务,高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专业不足进行分析,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以让教师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传播思想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教师在全面落实美育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塑造人的灵魂和生命。另一方面,整合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组建专门的通识课程教育队伍,通过开展研讨会和座谈会等,从而提升通识课程教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3]。并且,高校还需要专门成立通识课程师资库,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和加大管理力度等,从而调动起教师的工作兴趣,不断丰富自身的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1]仇梦欢,高宏博,卜立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赋能路径研究[J].工业设计,2022(02):37-38.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学对策高校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