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

2022-06-21 06:59王珺李光辉华欢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格局绿色发展安徽省

王珺 李光辉 华欢欢

摘要:从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生态和绿色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K-means法对2015-2019年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以及区域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有显著提升,但16个地市之间发展较不均衡;四大绿色发展能力维度中,绿色创新能力对于绿色发展的作用较强,但现阶段安徽省绿色创新发展能力较弱;各地市四大绿色发展维度差异较为明显。为此,从加强地区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提升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的优化意见。

关键词:绿色发展;动态演变;时序测度;空间格局;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2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依賴资源禀赋创造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中所存在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也日趋凸显。面对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共同构成指导我国“十三五”及之后更长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绿色发展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的可行路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争取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借助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等方面的短板,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一步彰显了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价值[1]。

近年来,作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充分认识到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2017年,在《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中将“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列为重点任务,在省域内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试验。2018年,安徽省把构筑绿色生态经济体系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创新途径。2020年,安徽省为高效推进创新型生态强省的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体制、机制进行深入优化改革,以期以更高的标准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省在绿色发展的系统设计、体制机制、转型路径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面对新发展格局仍需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中部绿色崛起、长三角地区引领国内绿色发展提供助力。

绿色发展概念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公布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次明确提出,自此对于绿色发展研究热度一直不减。学者们从内涵界定、模式探究、实践剖析等方面展开研究[2],与此同时也开始关注绿色发展能力评价问题。学者们在构建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时,多从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社会、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建设、绿色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量[3~6];而在进行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时,多采用主成分分析、DEA分析、脱钩理论等方法来进行效果的评定[7~9]。既有研究为测度绿色发展能力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初期阶段,绿色发展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绿色发展能力指标要体现新时期资源环境生态的主要问题以及“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现有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需要有所调整。(2)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于绿色发展能力的测度也需要动态跟踪评价,才能有效地对地区绿色发展时空规律进行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而现有文献多侧重于静态的绿色发展能力研究。(3)现有的实证分析大多采用主观评价模型来测度[10]。鉴于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安徽省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抓手,优化并完善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K-means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进行绿色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和动态演变研究,厘清现阶段安徽省绿色发展现状,并为今后区域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发展的内涵、原则和路径进行优化而形成的一种以经济、社会、自然系统协调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11]。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主要发展目的,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既能够保持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又能够提升地区社会福利水平[12]。基于此,本文以目的性、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为原则,在借鉴部分学者研究的基础上[2~5],依托对安徽省实际发展情况的分析,确定从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生态和绿色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是衡量地区绿色发展能力最直观的指标。绿色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化进程的速度,也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修复提供经济物质基础,还为绿色文化的培育、传播奠定基石。本文在这个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水平等相关的10个二级指标。

绿色社会是绿色发展的协同目标。绿色发展在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也应当带给地区居民幸福感和社会公平。“生态化”和“绿色化”的社会活动不断推进,政府相关公平政策高效落实,能有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本文在这个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与地区居民生活、民生改善、社会保障有关联的11个二级指标。

绿色生态是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资源禀赋,从源头上扭转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的局面。提升地区绿色资源的充沛度,可以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可以为地区居民宜居性居住水平提供必要条件,从而推动地区发展模式由“褐色”向“绿色”转型。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地区采用合理有效的环境规制制度,还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改造环境,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帕累托改进”。因而在绿色生态一级指标体系下从资源禀赋、资源承载力、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设置了14个二级指标。

绿色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绿色发展指出了利用要素和投资驱动换取环境短暂改善的发展模式存在的缺陷,强调要利用科学技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为地区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创新驱动力,可以有效降低地区推进绿色发展的成本,提高转型发展效率,能为绿色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构建统一的现代化关联。因此,在绿色创新一级指标下分别从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进行描述,共设置了7个二级指标。

三、绿色发展能力测度与分析方法

(一)绿色发展能力测度模型

1.指标数据预处理

由于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据量纲、计量单位、对评价目标的影响方向不同,为了尽可能展现各个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一致化和无量纲化的处理以便剔除上述影响。鉴于使用极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影响会有正、负两种方向,因此对正向影响指标采用公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对负向影响指标则需要采用公式(2)完成无量纲化。

(1)

(2)

其中: 表示第i个研究对象第j个指标的具体取值,i=1,2,…,m;j=1,2,…,n。 表示第i个研究对象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之后的取值。 和 表示所有研究对象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利用极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变化,处理后的数据集中会出现0值,为避免对后续步骤的计算产生影响,需要对 进行坐标平移,平移公式为 ,p为常数,用于表示平移幅度,p取值越小越接近于真实情况,本文选择p=0.01。

2.指标权重确定

在计算绿色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之前,需要对预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指标赋权,以体现评价指标对被评对象的影响和作用不同。常用的确权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利用指标的客观差异来进行赋权,能有效避免主观打分对于权重确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熵权法作为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首先计算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在评价对象中的贡献度 ;然后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熵值为 ,其中 为常数,从而得到信息熵 ;最后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而各一级指标的权重 为其下辖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

3.绿色发展能力指数计算

将各评价指标权重 与无量纲化之后的取值 进行合成,可以计算出绿色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和各一级指标指数。其中: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各一级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1,2,…,4,l为各一级指标下辖二级指标数目。

(二)绿色发展空间分析方法

鉴于利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水平测度时往往会有较多评价对象,为从众多评价结果中有效提取出评价对象间的联系与特征,需要对测度结果进一步分析。本文基于绿色发展能力测度模型计算出总评指数和各一级指标指数后,为进一步对安徽各地市之间绿色发展能力的差异和联系进行分析,选择了能够探寻数据内在结构和特征的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属于无监督学习的一种,是以类内同质性强、类间差异性大的原则,将无类别标记的数据归属到不同类别的分析方法。常用的聚类分析法有系统聚类、动态聚类、模糊聚类等,本文基于使用的效率和便捷程度选择了划分聚类方法中的K-means聚类法。首先预设数据需要归为K组,并随机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其次计算每一个数据点与K个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依托于最近距离法将数据点分配给最新的聚类中心;然后根据每个组中现有的数据重新计算聚类中心的位置;重复上述两个步骤,直到聚类结果不再变化即可得到最终聚类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最佳聚类数通常在 之间搜索,其中n为聚类数据集的样本总数。

四、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动态演变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安徽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地级市2015-2019年共5年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2020年的《安徽统计年鉴》、16个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各地市经济运行状况报告。对于部分上述资料中并未直接给出的指标,采用人工计算的方式获得,针对部分地区部分年份存在缺失数据的情况,采用均值替换法和回归替换法来充填数据。

(二)安徽省绿色发展权重分析

根据构建的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先采用极值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15-2019年绿色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根据熵权法的计算步骤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汇总整理得到四个维度一级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评价绿色发展能力的四个维度中,绿色创新维度对绿色发展能力的作用最大,达到了29.48%。这说明在2015-2019年,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的变化更多体现在科技投入和产出维度上。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全面创新改革,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仅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也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绿色生态和绿色社会维度权重水平分列第二、三位,权重分别达到25.46%和25.37%,可以看出安徽省坚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工程,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和宜居性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排名最后的维度是绿色经济,其权重为19.69%,安徽省在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时,绿色经济维度能力的提升相对较为薄弱,使得其对于绿色发展能力的贡献水平较低。

(三)安徽省绿色发展综合能力动态演变分析

1.安徽省绿色发展综合能力时序分析

基于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利用2015-2019年安徽省各地市绿色发展能力的相关数据,对这一时期安徽省各地市绿色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得到安徽省各地市和分地区平均的综合指标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从时间维度上看,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17.4716上升到2019年的26.5177,总体上升51.78%;从总体均值水平的变化情况来看,2016-2018年绿色发展能力綜合指数增长率分别为8.08%、16.76%和20.77%,而2019年较2018年降低0.41%;这说明安徽省进入“十三五”后,全省促进绿色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增长效应明显,但整体上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安徽省绿色发展综合能力空间分析

从空间维度上看,安徽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区绿色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2015-2019年三个地区平均水平呈现出皖中最高,皖南次之,皖北最低的梯度;总体上来看皖中和皖南地区各个地市在安徽省绿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皖北地区因为自身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可见缩小地区之间绿色发展能力差距任重道远。

从各地市维度来看,2015-2019年,安徽省16个地市在绿色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上的排序较为稳定,處于全省前3位的是合肥、芜湖和马鞍山,都属于安徽省发展最具实力的地区;而长期处于后两位的亳州和宿州均属于皖北欠发达地区;2019年排名第一的合肥市与排名最后一位的亳州市之间绿色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之比为4.35:1,由此可见安徽省16个地市之间的绿色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为更深入了解地区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基于欧氏距离的K-means法分别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15年和2019年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绿色发展能力得分从高到低划分为好、良、中、差四个等级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形,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得益于安徽省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2019年相较于2015年绿色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一直展现出较高水平的绿色发展能力;马鞍山在2019年和芜湖一起并列良好阶段;滁州、宣城、黄山、池州、安庆也于2019年进入中等阶段;最低阶段发展水平的地市由2015年11个降低为2019年的6个,并且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与2015年比,2019年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提升的态势。地市间发展的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皖南各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利用旅游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使其绿色发展能力较高;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三者在利用创新驱动带动皖南和皖中地区绿色发展能力提升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皖北地区各地市多以粗放型工业为主,产业转型起步晚、水平低导致绿色发展能力较为落后;此外,皖南和皖中地区大部分地市也较皖北地区更早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接受周边长三角核心区的辐射。

(四)安徽省绿色发展分项能力动态演变分析

1.安徽省绿色发展分项能力时序分析

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对绿色发展能力四项维度指数进行测定,从图2可以看出安徽省2015-2019年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生态和绿色创新发展方面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绿色生态维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大,由2015年的5.94增加到2019年的9.33,表明各地市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优化改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各地市节能环保投入占比逐年增强,对生态环境优化起到了提升作用;政府为应对“三废”排放问题而采取的环境管制也有效地刺激了环保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利用;然而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路径选择、产业结构特点各有不同,也导致了绿色生态维度产生波动。

(2)绿色经济发展整体展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后期增长动力充沛。2015-2019年,绿色经济维度指数增长55.3%,表明在新常态背景下,各地市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增长显著,与此同时在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成果也进一步推进安徽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3)绿色创新维度在2015-2018年整体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小幅回落。纵观5年测定结果,虽然绝对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上依然有着不俗的表现。安徽省各地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及利用产业集群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方式,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科技创新维度的支持。

(4)绿色社会维度虽然在2018和2019两年的增长幅度放缓,但可以看出安徽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核心,通过改善社会公共福利、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使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也进一步促进区域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安徽省绿色发展分项能力空间分析

在时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欧氏距离的K-means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15和2019年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创新和绿色生态各维度发展能力进行聚类,从空间角度分析各维度在这5年间的演变情况,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从绿色经济维度发展的空间演变可以看出,安徽省总体格局变化不大,处于差阶段的地市逐步向中等阶段迈进,好和良阶段的地市变化不明显,全省范围来看整体表现为以东部为主的发展基调,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处于领先地位,蚌埠、滁州、宣城等地市因毗邻江浙沪享受长三角发展红利辐射,展现出较好的绿色经济发展能力,而其余地市则展现出相对较低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安徽省绿色创新维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较强的创新优势,安庆和宣城凭借着现代化企业集聚让自身的创新发展有所提升,但皖北地区各地市和皖南地区的池州与黄山,因自身创新资源的匮乏,绿色创新发展相对落后;在绿色社会维度上,处于良好和中等状态的地市产生了一定的波动,马鞍山和宿州在绿色社会维度上的发展水平有所降低,整体上来看全省绿色社会维度发展水平与各地市实施的政策有较大关联;绿色生态维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除阜阳、亳州和宿州外,其余地市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19年达到好及良的地市增加到10个,区域中呈现皖南地区是绿色生态发展的“领跑者”,皖中地区作为“跟随者”紧随其后,皖北地区因其自身基础条件较薄弱,一直以“落后者”的身份奋力追赶。

综上所述,2015-2019年安徽省绿色发展能力四大维度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提升,但区域内16个地市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总体上呈现出合肥、芜湖、马鞍山引领,皖南、皖中其他地市跟随,皖北落后的格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四大维度的发展逐步由临近江浙沪红利辐射区往全省推进,由皖江城市带往皖北地区推进的趋势更加明显。

五、結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生态和绿色创新四个维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K-means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15-2019年的绿色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后又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对其进行动态演变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安徽省各地市绿色发展能力虽然在2019年出现小幅波动,但2015-2019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省总体绿色发展能力处于较低状态,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6个地市绿色发展能力呈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合肥引领、芜湖和马鞍山跟随、其他皖中南地区各地市崛起、皖北地区落后的梯度格局。(2)绿色发展能力四大维度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绿色创新、绿色生态、绿色社会和绿色经济;而从绿色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分解结果来看,安徽省整体呈现出绿色生态最高、绿色社会次之、绿色经济第三和绿色创新逐步提升的情况,这表明在未来的绿色发展推进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创新动力依然是安徽省各地市最大的提升点。(3)四大绿色发展维度在研究期内均展现出上升趋势,但各维度发展的趋势各不相同,其中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维度发展持续上升,绿色社会维度2019年较上一年度持平,绿色创新维度则出现下降态势;16个地市在四大维度发展水平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安徽省16个地市绿色发展能力差异显著,因此在提升各地市绿色发展能力时,要注意加强城市间产业、创新发展的合作交流,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安徽省“一圈五区”的发展新格局,高效整合区域中的发展资源,促进各地市绿色发展协同联动,形成绿色发展多极增长点;突出合肥都市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协同其周边的六安、滁州等地市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走廊,以辐射皖北、带动皖南各地区绿色发展。(2)利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地区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安徽省应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中部新十年战略的发展契机,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长效动力。通过加大对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进入地区急缺、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领域;积极开展多边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域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发挥效益;通过创新扶持政策、金融支持贷款等方式优化创新环境,稳步提升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力。(3)安徽省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因各地市自身资源限制,难以从绿色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制定全面发展路径。基于此,各地市可以利用绿色发展能力四大维度时空演变分析的结果,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发掘区域发展中的“留白”地,制定出有竞争力的绿色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郑德凤,臧正,孙才志.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5,(2):64-68.

[2]郑红霞,王毅,黄宝荣.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3,(2):142-152.

[3]刘晓男,张二勋,冯若昂.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1):38-44.

[4]郝汉舟,汤进华,翟文侠,汤民,苏悦.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数空间格局及诊断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7,(2):91-100.

[5]李华旭,孔凡斌,陈胜东.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沿江11省(市)2010-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J].湖北社会科学,2017,(8):68-76.

[6]王智宇,马俊杰,陈新新,赵丹,滕腾,杨煜岑.基于能值分析的西安市3个发展核心区生态健康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8,(4):317-323.

[7]舒成,朱沛阳,许波.江西省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异分析[J].经济地理,2021,(6):180-186.

[8]马勇,黄智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时空演变探析——基于GWR模型[J].生态环境学报,2017,(5):794-807.

[9]王晓云,魏琦,胡贤辉.我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综合测度及时空分异——基于DEA-BCC和Malmquist模型[J].生态经济,2016,(3):40-45.

[10]黄跃,李琳.中国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与时空演化[J].地理研究,2017,(7):1309-1322.

[11]卢丽文,宋德勇,李小帆.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6):35-42.

[12]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green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ts dynamic evolution in Anhui Province

Wangjun, Li Guanghui, Hua Huanhuan

(School of Economics,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00,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built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ability, which has four aspects- green economy, green society, green ecology and green innovation. With the entropy method and K-means method, we measured 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ability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2015-2019, and analysis its dynamic evolu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the period, 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ability in Anhui Province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level of the 16 cities is relatively uneven.(2) Among the four aspects of green development ability, green innovation plays a strong role, but the level of Anhui Province is relatively weak. (3)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four major green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 the 16 cities of AnhuiProvince.

Therefore, Anhui Province can enhance its green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by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ormulating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paths.

Keywords: green development; dynamic evolution; time series measurement; spatial pattern;Anhui Province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绿色发展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城市物流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