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标语
——革命和书法艺术

2022-06-21 03:01许伟东北京
党史纵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标语红军书写

○许伟东(北京)

在革命战争年代,伴随各种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活动,标语被广泛运用。作为调动情感、凝聚共识、揭示方向、聚焦主题、提炼思想的关键词,大部分的标语,已在政治变迁和岁月沧桑中化为乌有,但是也有一些时段的标语,由于采取了古代壁书的方式,因而被幸运地保存下来。

红军时期的标语就是一个生动实例,它是根据地革命斗争史的缩影。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红军标语为专题的博物馆,是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备案的重点文化工程。这座博物馆建成于2011年,主要由展厅建筑和文化广场构成,展厅集中展示从当地民居墙壁上揭取下来的标语实物,并利用现代声光技术模拟当年的实景,尽量还原历史实况,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宣传和文物收藏研究功能于一体。通过对这家博物馆建设前后所开展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获知,炎陵县保存有大量的红军标语,总量达151处、339条、4826字,是全国范围内保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最为完好的地域。2002年,在国家文物局专款支持下,炎陵县运用敦煌壁画保护技术,对234条(组)在室外被风吹日晒随时有损毁可能的红军标语及时采取了揭取保护,对105条(组)红军标语实施了就地保护。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收藏的标语基本上是在1927年到1938年间制作的,内容涵盖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党和军队的各项革命运动。这些标语形式多样,有简洁明快的口号、有文采斐然的对联,还有揶揄敌人的打油诗。标语内容短促有力、要言不繁、通俗易懂,如“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拥护全世界苏维埃政府”“创造铁的红军,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军队”“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实行婚姻自由,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反对翁姑虐待媳妇”“废止童养媳”“拿下赣州,去完成赣南地方暴动”等。每到一处,只要时间允许,红军政工干部几乎都会在所经过的地方留下革命标语。开国中将老红军赖毅回忆:“秋收起义部队三湾改编后……毛委员就命令我们兵分两路,到湘南、江西各处,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写贴标语布告等,扩大政治影响。部队新到之处张贴的标语和布告,是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名义张贴的。布告的内容是说明我们是什么军队、宗旨是什么,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1928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致信上海的中共中央时曾专门谈到宣传工作,其中提到一个细节:“文字宣传,如写标语等,也尽力在做。每到一处,壁上写满了口号。唯缺绘图的技术人才,请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来。”

红军政治部门将书写和张贴标语当作发动群众的一个重要抓手,对标语的内容、规则、书写方式、张贴要点等都进行了十分周密的研究,作出尽可能细致的布置。1929年4月,红四军以政治部的名义发布了134条标语,并特别注明有关事项,充分体现了红军实事求是、细致严谨的宣传工作作风。这些规定非常注意将宣传措施和政治效果结合起来,将革命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如:“不要写草字、省笔字”——这是为了尽可能让当地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看懂、看清;“慢一点写,力求写得好看,不要性急乱涂”——这是为了注重艺术效果、力求好看耐看;“不要写错,不要遗落字,一个标语写完须查看一遍才走”——这是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失误、造成负面影响;“一律用笔写上墙壁,不准偷懒改用纸贴”——这是为了延长标语寿命、达到长期效果;“除各纵队政治部制定地方口号之外,宣传队不得自由创造新鲜标语”——这是为了提高标语的权威性、严肃性、统一性,以防出现不准确、不适当的表述;“军部直属队、一二三纵队,4个单位,每个单位均负担标语全部,各单位由政治部负责自行分工”——这是为了明确任务到职能部门、落实任务到专业人员,确保标语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署名一律署‘红军’两字”——这是为了统一发布源头、保护红军基层部队的军事机密;“凡比较语气标语,如国民党共产党比较、红军白军比较等,只可连写,不可分写”——这是为了突出对比效果、造成视觉冲击、防止不当谬误。1929年10月,红四军前委宣传科编写了《宣传须知》,对“标语”的书写工作明确若干具体的纪律要求。这些都体现了红军对标语宣传的极度重视、对宣传技能的严格要求、对宣传实效的极力追求。

标语就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口号,意在打出旗帜、亮明宗旨。红军中的很多标语是毛泽东亲自部署的。美国传播学科创始人施拉姆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时曾谈道:“农民的价值观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革命的理论和中国的传统,这些东西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和充分的体现,使他能够在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发挥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其中包括他本人活动积累下来的影响,这些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开始倾力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现形式。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寻求,也体现在对中国式工作方法和革命策略的寻求。将已有的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习见的方式方法融入革命斗争,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使用标语宣传,在当时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因地制宜又事半功倍的高效便利之举。

标语是对古代壁书的传承。壁书是古代一种十分常见的书法形式,曾经被许多大书法家所采用。梳理史料可知,壁书容易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个人行旅之途。古代文人行旅艰辛、经年累月,经常将行旅中的见闻感受即兴书写于行道之壁。二是知交聚会之中。三五同道聚谈宴饮之后,往往喜欢在白壁上联句题诗,抒情述怀。三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一些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在公众围观下乐意即兴展现自己的才艺,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观赏欲望,博得大众的喝彩。但是,壁书的保存非常不易。由于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由土木材料建筑而成,单体建筑体量较小,坚固程度相对不足,壁书一般难以长久流传,所以壁书后来渐渐陷入衰微,书法家们不再通过这样的渠道展示自己的书艺。

红军队伍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和工人,文化程度较高者所占比例较小。但是,红军绝不是一支毫无文化的军队,红军标语的书写者一般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政工干部,甚至包括党的创始人如董必武。《董必武传》中记录:“行军时,董必武的行囊中总是带着纸、笔、墨,遇到好一点的墙壁,就写上革命标语。”董必武早年参加过前清科考,具备相当深厚的旧学修养和精湛的书法功底。当然,大多数普通政工干部难以做到书法优美,但是他们在书写中努力追求美观悦目的愿望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追求与书法家们的书写心态并没有根本区别。红军标语中有一些堪称十分精彩的壁书,即使置于今天的书坛,也仍然魅力不减。这些标语的书写者大多已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他们都是优秀的红军书法家。当年红军政工干部、后来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舒同,就是其中的一员。

舒同(1905—1998),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早年毕业于江西抚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万里长征,历任师政治部主任、军团宣传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等重要职务,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及首任主席。在党的高级干部队伍中,具备书法修养者不乏其人,但是像舒同这样矢志于书法的专家,却屈指可数。舒同学习书法从童年时就开始了,因为出身贫苦,买不起笔墨纸张,他就因陋就简,用自制毛笔蘸水在石板上书写。1926年,他在本地长者的寿诞庆典上以巨幅书法“杖国延年”的匾额在当地引起轰动。青年时代,他的书法已经在红军中声名鹊起。1932年在中央苏区,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舒同,就赞誉他是“红军书法家”。舒同的书法很早就形成了气魄宏大的风格,他的用笔蕴含了浓厚的篆书笔意,笔笔中锋,浑厚圆润中保持柔韧倔强,单字结构兼容颜真卿、何绍基二家,追求端庄豪迈、宽博舒展。他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大量书写巨幅书法,很多就是直接书写于墙壁上的红军标语。这些书写经验有效地锻炼了他的腕力和目力,扩展了书法的胸襟。舒同回首平生时说:“我的人生,可谓是革命加书法的一生。”

猜你喜欢
标语红军书写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十送红军
书写春天的“草”
笑喷你的宣传标语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