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扎的雨靴》:符号影像与寓言叙事

2022-06-21 08:20李孟晨
电影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雨靴

李孟晨 张 磊

(1.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影视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旺扎的雨靴》是藏族青年导演拉华加首部个人导演的儿童题材影片,凭借此片,拉华加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影片根据藏族文学家才朗东主同名小说改编,讲述藏区农户家的小男孩旺扎好不容易得到一双蓝色雨靴,可天空一直晴朗不雨,旺扎希望大雨降落,自己能换上雨靴尽情踩雨。恰逢当地收割的雨季,大人们企盼喇嘛能够阻挡暴雨侵袭,天公究竟满足了谁的愿望,影片结尾并未直接展现。不少影评人和影迷称这部影片为中国版《小鞋子》(又名为《天堂的孩子》),二者皆以贫困地区的儿童作为主角,以鞋子作为叙事线索,展现儿童世界的纯真、善良、简单。但《旺扎的雨靴》无论从民俗、文化还是儿童心理都和伊朗影片《小鞋子》有很多不同点。

一、剧作结构与人物形象的变动

《旺扎的雨靴》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结构调整。原作短篇小说只有2510个字。小说开头是旺扎已经得到新雨靴。电影则是把这一开头挪到影片中后半段,并且用大量篇幅呈现得到雨靴之前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没有雨靴时旺扎的心理状况。影片把小说描绘的一次错位延伸成两次错位,即第一次错位:其他小朋友有雨靴,旺扎没有雨靴;第二次错位:旺扎有雨靴,天空不下雨。在叙事安排上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矛盾冲突,使人物的心理状态更加起伏。影片的重头戏——喇嘛阻雨和旺扎盼雨这组对立情境也和小说完全不同。小说中旺扎对喇嘛阻雨的态度是害怕又期望,影片中旺扎则是主动妨碍喇嘛的阻雨仪式,他让喇嘛的孙子偷走阻雨用的木剑;自己偷偷跟着喇嘛观察他的行动;去喇嘛庙祈求神灵实现下雨的愿望。旺扎期盼下雨的愿望非常强烈,和小说被动地等待幸运降临的形象相比,影片中的旺扎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和行为更加饱满、合理。

在人物形象方面,电影和小说也有不小的差别。影片中父亲侃本严厉、不苟言笑、强势。影片中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的场景,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电视里的新闻播完了,后面的字幕正在上升中。父亲侃本看了看儿子,说,旺扎,你去调一调电视,有没有其他好看的节目。旺扎站在那里不动,仁卓在那边的案板上和面,跟侃本说,就让他看完吧,他这几天一直要把天气预报看完才罢休。侃本看着旺扎聚精会神地等着天气预报节目,笑了笑,这孩子真是奇怪了,这么小的孩子,对天气预报也感兴趣。仁卓笑着说,他肯定是在看那个漂亮的女预报员,他连那个预报员的名字都知道呢,他说她叫吉后茂。旺扎没听见妈妈的说笑,继续看着天气预报,他的表情由紧张变为喜悦的样子,父亲侃本哈哈地笑着。”小说中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完全被影片中父亲侃本严肃的神情、冷漠的话语取代。影片中镜头先是聚焦灶台,接着缓慢上移将父亲侃本框定在画面中央,他看完《新闻联播》后正要关电视,可遥控器失灵了,侃本支使旺扎关闭电视机电源。此时镜头慢慢左移,旺扎蜷缩着身体,害怕地望着视线右边的父亲。母亲的背景声音出现,帮助旺扎请求父亲让他看完天气预报。随后镜头再次移向父亲,轻飘飘一句“小孩子懂什么”,但父亲还是放下了遥控器,旺扎得以继续看天气预报。这两个不同文本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影中的父亲过于专权,母亲在这组镜头中的影像是缺席的存在,尽管有声音出现,但没有实际的决策力量。对家人而言,侃本严厉又专权。在外人面前,侃本强势不软弱。他和村民因谁先浇地发生两次冲突。第一次冲突,影像画面中,侃本在画面右边,村民在画面左边,因地势的高低,侃本显得离镜头更近,形象更加高大,而邻居则显得身材小,较为弱势。侃本居高临下的影像将他的霸道、强势形象和盘托出。也暗示了村民在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以告知村支书而结尾。第二次发生冲突的起因,是侃本发现村民私自挖开水道,先对自家农田浇水,两人扭打在一起。此时摄影机镜头在一片稻田外远远观望,最终村民在较量中获胜,侃本成了状告村支书的另一方。

二、影像书写的符号化特征

在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著作里,“符号是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的综合体”。“一个影像符号就是在故事中成为中心的或让人物栩栩如生的那么一个物体、一件道具、一件服装。这个物体本身在观众的脑海里就是活生生的。从本质上说,影像符号就是影片中的一个与‘无生命的角色’相称的物体。”电影文本从形式上来看是影像符号的集合体,对这些符号化影像意义的读解成为理解影片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等上层精神意志的途径。“意象”是中国美学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当代西方文论中非常活跃的批评术语。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批评家和美学家笔下讨论的“意象”各有特色。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包含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意”体现艺术创作之前的情感、感受、趣味等感性认识。“象”是形象,是体现创作感受的可见实体。“象”一旦出现,就包含“意”的感受,不论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象”都包裹“意”,“意”必须以“象”的实体体现,二者不可分割,视为一体。《旺扎的雨靴》充满大量指向主题的符号意象,如雨靴、电视、玩具青蛙、雨水等。

雨靴不仅是影片的母题,也是影像符号里最重要的工具。雨靴从能指的角度看,它是特殊的鞋子,用于下雨后蹚水的工具。从所指的角度,它蕴含了三种意义。其一,雨靴是生活工具。影片的主人公锁定在藏区的农户家庭,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影片开场,旺扎和邻居拉姆姐姐一同上学,镜头从演员头部向下摇到脚的位置,旺扎穿着脏兮兮的球鞋,拉姆姐姐和其他女同学穿着各色的雨靴,前景是一摊浑浊的雨水。旺扎迟疑地不肯迈过水坑,其他人欢声笑语地踩水走过。从衣物的差别上可以分辨出旺扎和其他人的不同。物质上的差距可以被看出、识别,镜头的调度也展示出这种差异性。雨靴仅仅是一个特殊工具,它并不贵重,但是当相似使用属性的符号工具一同出现,这种使用属性的差异化就被放大,它通过视觉的刺激影响到观看者的内心。其二,雨靴是身份认同的工具。当雨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工具的时候,它成为使用者内心的欲望的投射。旺扎从没有雨靴到拥有雨靴,故事上形成了双重的错位。首先,其他小朋友在阴雨天穿雨靴上课,旺扎却穿着球鞋蹚着脏水。当他跳不过那摊污浊的雨水时,拉姆姐姐好心背他渡过,可旁边的同学耻笑旺扎,这就给旺扎心理造成了不小的伤害。父亲多次拒绝给旺扎买雨靴,也给小旺扎不小的心理压力。其次,当旺扎拥有了雨靴后,天气成为他炫耀雨靴的阻碍。天气晴朗时,旺扎穿雨靴去上课,同学们又全部穿着球鞋,旺扎依旧被同学笑话,也被老师提醒。天气的玩笑又成就错位。此时,雨靴就不是单纯的身份认同的工具了,它变成儿童的精神愿望,一种精神寄托。其三,雨靴是愿望的延伸。晴朗的天气与雨靴的使用价值形成的矛盾,让雨靴成为旺扎心中的执念。他希望穿上雨靴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踩水,一起玩耍,让自己不再如此“特别”。下雨成为影片后期,旺扎的唯一愿望,但这一愿望又和大人们的愿望冲突。农忙季节,收割粮食,最怕下雨,农夫们为了阻挡雨水,在抢收的同时,祈求喇嘛的帮助,透过喇嘛的诵经、仪式等手段,赶走暴雨的侵袭。旺扎却十分期盼暴雨的到来,他让同学偷走喇嘛做仪式的木剑,偷偷观察喇嘛的祈天活动,只为阻止雨水到来。

三、影片叙事的寓言化表达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常常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表达人生哲理或劝诫世人。《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等是寓言故事的经典代表。“无论我们从《伊索寓言》这个古老层面来运用它,还是从本雅明、从现代层面来运用它,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从具象升华到抽象,都是以形象来负载或暗示难以直接言说的意旨。它们追求物象之外的意义,而且其物象之外的意义往往是希望具有普遍性或哲理性的。”《旺扎的雨靴》是在讲述儿童世界的纯真、可爱、简单,对比展现成人世界的复杂、多虑、计较、现实。

从人物形象来看,主人公旺扎,包括旺扎父亲被塑造成扁形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特征的矛盾冲突突出主要人物。旺扎作为主角,导演着重表现小孩子的天性,爱玩,爱攀比,喜形于色,上课不专心,总被老师批评,把观众对旺扎的同情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旺扎父亲严厉、不苟言笑、忙于劳作、不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等,似乎表现的都是不太正面的特点,人物设计能够让人看完迅速做出评价,并对旺扎产生同情心。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圆形人物形象体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多面立体,故事内容更加复杂变化。在寓言故事中,扁形人物形象能够帮助观众更准确更快速地理解创作者传达的哲理思考。即导演拉华加对儿童世界纯真单纯的回忆向往,以及对成人世界复杂猜疑的无奈。第二,寓言化的故事对影片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虚化处理。《旺扎的雨靴》并没有给观众提供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这一处理也是为了达到寓言故事要求的普遍性。影片中的儿童世界可以是旺扎的世界,但是对儿童心理的描绘,包括儿童对衣食住行这些事物的需求,都曾经出现在其他儿童身上,无论中国还是国外,无论藏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普遍价值。当然,旺扎和父亲的关系,可能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内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根据俄狄浦斯的故事,我们也会发现,“弑父”式的不屈服、挣脱、超越在其他国家文化中屡见不鲜。

但影片的开放式结局,跟寓言故事的结局不太一致,寓言故事的目的是表达哲理性思想和道德劝诫,开放式的结局不符合这一目的,它将主题的明确性和唯一性放置在不重要的位置。开放式的结局更符合电影特性,即现代电影观念对含义模糊、不确定性等的存在主义内涵的推崇,让观众体味到含义不明或暧昧不清的影像对自身经历或回忆的揣摩,开启观众的思辨意识,让观众自己想象结局、自己安排结局、自己领悟主题、自己宽慰自己。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寓言故事影片,这是导演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并在广大的观众中引起认同和反馈,是一次民族认同经验。影片中电视剧播放的节目《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西游记》,书包上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旺扎的玩具青蛙,是中国一代儿童的童年回忆,导演通过对集体意识影像的回忆,达到一种文化认同和集体意识的唤醒。影片结尾,究竟下雨与否观众不得而知,但是旺扎和拉姆姐姐慢镜头奔跑,回家穿雨靴准备迎接暴雨的场面却能唤起观众的儿时记忆。那种期待已久的兴奋、玩水时候的开心和幸福早已超过结尾的画面,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中自动生成。或者暴雨没有到来,旺扎没有能够穿上期待已久的雨靴,这也是一种儿时的回忆。总之,开放式的结局并不影响寓言故事想要传达的对儿童纯真世界的向往,它总能触及观众潜意识中的记忆,创造出每个观众脑海中的儿时画面。

猜你喜欢
雨靴
跟雨伞学做人 跟雨靴学做事
跟雨伞学做人 跟雨靴学做事
我和女儿的雨靴
我和女儿的雨靴
童年的小小心愿——藏语电影《旺扎的雨靴》
美丽的“红房子”
盯着雨靴的人
靓丽雨靴日常装备
彩色的雨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