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1995-2020年麻风流行特征分析

2022-06-21 10:08孔文明费丽娟吴李梅曾凡荣王燕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麻风麻风病流动人口

杜 娜 孔文明 费丽娟 吴李梅 曾凡荣 王燕敏

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浙江德清,313200

浙江省原属麻风中等流行区,防治初期(1980年以前),全省有4个高流行区,28个中流行区,38个低流行区及4个非流行区,患者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20世纪50年代年均发现率达3.05/105,达到历史高峰,80年代联合化疗方案推广后,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于1995年达到以县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的考核目标[1],是继上海、山东和辽宁后第4个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基本消灭麻风考核标准的省份,达标后全省麻风一直呈低流行状态,此后至2010年间,麻风防治工作处于持续巩固阶段;2011年为消除麻风危害,切实保护大众健康,浙江省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浙江省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进入消除危害阶段,浙江省通过积极落实规划及麻风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文对1995-2020年麻风流行形势及防治工作成效进行分析与总结,为下一阶段麻风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各地上报的麻风疫情报表、国家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以及浙江省消除麻风危害规划终期评估的相关资料。麻风病例按照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行业标准WS 291-2018《麻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新发现病例是指在本次确诊前从未被确诊上报的病例;外省流动人口即户口地址为非浙江省的外来流动人口;早期发现病例为发病到确诊的时间≤2年且无可见性畸残者;儿童病例为确诊时年龄≤14周岁的麻风病例。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发现率为年度内常住人口中新发现麻风现症病例的频率。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 1995-2020年浙江省新发现麻风病例493例,年均发现率为0.04/105,有下降趋势(χ2=17.174,P<0.05),发现率最高为1995年(0.06/105),最低为2020年(0.01/105),总体呈现低流行状态;1995-2020年麻风平均患病率为0.19/105,呈现下降趋势(χ2=15.921,P<0.05)。见图1。

图1 浙江省1995-2020年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及新发病例数趋势图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别分布 新发现493例麻风病例中,男331例,女162例,男女性别比2.04∶1;1995-2010年新发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6∶1,2011-2020年为1.85∶1,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年龄分布 最小发病年龄10岁,最大87岁,平均发病年龄(42.27±15.99)岁,其中儿童病例5例,其中4例为直系亲属家内传播,近7年无新发儿童病例。2011-2020年新发麻风病例平均年龄较1995-2010年新发病例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P<0.05)。本省户籍病例平均年龄高于外省户籍病例平均年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5,P<0.05)。见表1。

表1 浙江省1995-2020年新发麻风病例基本情况 例

2.2.3 职业分布 新发病例中,农民290例(58.82%),民工72例(14.60%),2011-2020年新发病例职业多为非农民,与1995-2010年以农民为主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02,P<0.001)。

2.3 地区分布 全省除舟山市外,其余10个地市均有新发麻风病例,其中金华市病例数最多90例(18.26%),其次为宁波市74例(15.01%)和杭州市71例(14.40%)。

2.4 户籍分布 全省自2005年开始出现外省流动人口新发病例,且外省流动病例在新发病例中占比自2010年起多于本省户籍新发病例,最高为2012年86.36%。外省流动人口病例主要来自云贵川三省(78.61%),占比分别为贵州55.08%,云南13.37%和四川10.16%。1995-2010年与2011-2020年两个阶段新发病例户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444,P<0.001)。

2.5 传染来源及发现方式 全省493例新发麻风病例中家内传染占18.86%,均为直系亲属,家外传染占7.10%,传染源不明占74.04%。病例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其中以皮肤科就诊最多,占84.58%,其次为报病占6.90%,自报占5.27%;1995-2010年皮肤科就诊占比80.56%,2011-2020年皮肤科就诊占比为91.95%。

2.6 病例特征

2.6.1 延迟情况 新发病例延迟期最短1个月(14天),最长300个月,平均延迟期为29个月;新发病例早期发现比有升高趋势(χ2=225.539,P<0.001),其中最低为2002 年(33.33%),最高为2020年全部早期发现(100.00%)。2011年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运行后,2011-2020年新发病例延迟期由1995-2010年平均34.1个月降为2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5,P<0.001),早期发现比由46.71%上升到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80,P<0.001),见表1、图2。

图2 浙江省1995-2020年麻风新发病例早期发现比

2.6.2 型别构成情况 全省新发病例五级分类法,以LL(瘤型麻风)最多167例(33.87%),其次为BL(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129例(26.17%)、B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110例(22.31%)、BB(中间界线类麻风) 43例(8.72%)、TT (结核样型麻风)41例(8.32%)和I(未定类麻风) 3例(0.61%)。联合化疗分类两个阶段均以多菌型(MB)为主,多菌型占比由1995-2010年72.41%上升到2011-2020年9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2,P<0.001)。见表1。

2.6.3 畸残情况 493例新发麻风病例中,2级畸残86例,占17.44%,其中2级畸残比最高为1995年(34.62%),最低为2020年(0.00%);2011-2020年新发病例2级畸残比为13.79%,较1995-2010年19.44%降低。

2.6.4 治疗情况 493例新发病例均接受治疗,完成治疗442例(完成治疗率89.7%),未完成者7例,其余为外迁、失访及死亡者,其中多菌型方案完成治疗381例(完成治疗率88.8%),少菌型方案完成治疗55例(完成治疗率96.5%),DDS单疗及其他方案完成治疗6例。新发病例在规定治疗期内完成治疗有335例,延期者有101例。1995-2014年发生氨苯砜综合征者共6例,均治愈,预后较好,浙江省2014年底开始为麻风新发病例在治疗前进行HLA-B*13:01位点检测,2015年至2020年全省新发麻风病例未再发生氨苯砜综合征(DHS)。

3 讨论

浙江省自1995年达到以县(市、区)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的考核指标后,麻风疫情进入低流行状态,近26年来全省新发病例发现率和患病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近五年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可能为全省在进一步强化各项防治策略和措施的落实不断巩固麻风防治成果的基础上,于2011年对麻风防控策略作出了相应改变,将常规监测逐步转为症状监测,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控制畸残,消除歧视”作为基本防控策略,后期通过实践逐渐完善监测网络,持续推进可疑症状筛查工作,绝大多数病例得以早期发现,进一步消除麻风危害。

2011年可疑症状监测系统运行后,新发病例发现率逐年下降,全省麻风新发病例发现率由2010年0.055/105降至2020年0.01/105,患病率由2010年0.2/105下降至近年0.09/105,截至2020年底所有县(市、区)麻风患病率均持续控制在1/105以下;早期发现比由1995-2010年的46.71%上升到2011-2020年70.69%,病例平均延迟期也明显缩短至2年内,病例发现的敏感性增强;2011-2020年新发病例平均2级畸残比为13.79%,较1995-2010年19.44%明显下降,2020年新发病例首次达到了“零畸残”。说明浙江省麻风防治工作在降低延迟期、早期发现麻风患者方面已有显著成效,这与近几年国内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研究结果一致[1-4]。2020年浙江省启动了症状监测APP,在绍兴市密切接触者症状监测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HHC互联网+症状监测APP”向全省推广使用,这是全省麻风现症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和可疑症状监测工作的有效补充,也将继续完善全省麻风监测管理工作。

1995-2020年全省新发病例数以金华市最多,金华市近十年新发麻风病例中87.50%为省外流动人口,考虑与金华市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尤其义乌、永康等县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有关。全省流动人口急速增长,导致新发病例中流动人口占比逐渐增多至超过本省户籍占比,流动人口因主要以打工为主,具有流动性大、难以监测和发现的特点,一般早期发现率较低[5],且来自云贵川等麻风疫情高流行省份外来人口占比也较高,对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规则治疗、管理和密切接触者检查等问题日渐突出。浙江省通过麻风可疑症状监测系统的实施,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病例原籍地麻防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共同做好治疗、随访和密切接触者检查等工作,近年来大量流动人口麻风病例被发现,说明取得了成效。2019年浙江省对一、二、三类地市可疑症状任务数继续调整,流动人口占比要求上升为不低于40%、30%和20%,重点加强对外省流动人口中麻风可疑症状的监测力度,以期有效提高早期发现率,进一步降低延迟期和2级畸残比。

目前麻风病例发现方式主要以被动发现为主,被动发现主要为皮肤科就诊,2011-2020年新发病例皮肤科就诊占比由1995-2010年的80.56%提高到91.95%,症状监测工作提高了皮肤科医生麻风发现的敏感性,对于病例早期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浙江省近年来对综合性医院皮肤科医生的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医务人员尤其皮肤科的培训成为麻风防治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浙江省实行分级培训制度,并创新培训模式,与云南文山、贵州黔西南和四川甘孜等高流行省份地区建立合作关系,选派麻风防治骨干赴现场培训并参与具体的防治工作,举办了两届全省麻风防治技能比武活动,进一步稳定防治队伍,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的识别能力,依托区域性麻风定点诊疗机构,加强医防整合,促进监测网络的健全完善,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患者,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另随着浙江省麻风发病率的下降,全省麻风防治队伍也逐年萎缩,且大多为兼职人员,尤以基层防治机构更为突出,因此专业人才的引进及能力提升也成为麻风防治的关键环节。

浙江省2015年起未再出现新发病例氨苯砜综合征(DHS),因2014年底开始为麻风新发患者在治疗前进行HLA-B*13:01位点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抠除氨苯砜治疗。DHS是由氨苯砜引起的一种重症药物不良反应,常在初次使用氨苯砜治疗5~6周后,突然发生泛发性丘疹或剥脱性皮炎,伴有发热、不适和无力,继之出现肝脏重大和触痛、黄疸、全身淋巴结病变和单核细胞增多,严重者可致死亡[6],给患者的用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研究指出[7],HLA-B*13:01基因是DHS的易感基因,在新发麻风患者进行疗前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抠除氨苯砜的替代疗法可以大大降低DHS的发生率。

因我省麻风疫情长期处于低流行水平,每年新发病例数较少,导致公众对麻风相关知识了解不够,调查数据显示[8,9],省内大众对麻风防治核心信息的知晓率并不高,尤其对麻风早期症状和免费治疗政策知晓率偏低,因此只有纠正大众对麻风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提高大众对麻风的认识能力,才能顺利开展麻风的防治工作。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结合当前健康教育工作来继续加大麻风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晓率水平,促进疑似症状病例及时就诊。

浙江省麻风流行特征呈现下降趋势,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工作仍面临如高流行地区持续输入的流动人口新发病例、防治队伍的壮大及能力提升、新媒体时代大众麻风知晓率提高等问题,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麻风可疑症状监测、完善防治网络、稳定防治队伍以及加强麻风核心知识的宣传,尽早发现患者,及时诊断治疗。

猜你喜欢
麻风麻风病流动人口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浅谈麻风病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