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与病原菌耐药性临床研究

2022-06-21 09:47纪建粉杨超巩美伶
智慧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性标本

纪建粉,杨超,巩美伶

(山东省临沭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山东 临沂 276700)

0 引言

微生物感染是很多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特别是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微生物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途径之一。血液、痰液、尿液及分泌物等是临床送检的常见微生物标本,从标本采集到检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则很可能会降低检验结果准确率[1]。近些年,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病原菌耐药性也相应增加,可能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鉴于此,疾病治疗阶段要谨慎选用抗生素药物,并对微生物检验质量严格把关[2]。采集120例山东省临沭县人民医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及研究病原菌的耐药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120例患者的微生物检测标本进行分析,时间为2018年8月-2019年8月所有病例均符合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参与。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74岁,平均(47.8±3.0)岁。

1.2 方法

有效利用检验报告,对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加以调查分析,测算检验报告的准确性。针对纳入本次研究的标本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分离、培养及鉴定病原菌,采用K-B试纸扩散法检测微生物的药敏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微生物各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总准确率;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对比格兰阳、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的耐药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检验准确率

纳入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率为83.3%(100/120),其中尿常规报告的准确率最高,其次为脑脊液试验与蛋白含量检测,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最低。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120例患者样本微生物检测准确率统计[n(%)]

2.2 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

采集20例试验调查中的误差报告,其中2018年12份、2019年8份。统计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后,发现人员、标本因素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操作因素紧跟其次。具体见表2。

表2 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n(%)]

2.3 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情况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金葡菌对红霉素、喹诺类等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喹喏酮、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具体见表3。

表3 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情况统计(n,%)

3 讨论

近些年来,因病原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依然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因素之一,国内外临床成功研发出很多抗菌类药物,其在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表现出良好效能,但病原菌耐药性问题的出现及蔓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抗感染治疗效果。伴随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病原菌耐药性现象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医院应主动开展病原菌耐药性检测以及研究活动。

微生物被定义成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既往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微生物对人体与动植物健康时有益处的,一些还是不可或缺的。寄生在人体的微生物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正常菌群,不仅无害,还能协助人体抵抗某些病原维生素及提供营养;二是条件致病菌,当菌群紊乱、人体抵抗力降低、寄居位置发生改变或者失衡时则就会致病,当下临床上抗生素滥用使其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致病性特点;三是病原维生素,即导致人类与动植物发病的一类维生素,是当前临床医学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主体。

微生物检验是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有检测有效、准确度较高等优势[3]。基于临床微生物检验,能使疾病诊断获得更可靠凭据,也为流行病学等研究工作开展提供参照。但微生物临床检验实践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较多,在本次研究中,人员、标本因素是影响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操作因素次之。2018年的占比分别是33.3%、33.3%、25.0%,2019年依次是37.5%、37.5%、12.5%。其中标本质量主要表现在采集标准是否被污染、标本中微生物活性等方面,而标本采集、保存及运送等环节若出现问题,则均可能降低标本检测质量;在人员因素方面,主要是部分操作人员责任性不强、对微生物检验工作重视度不够、专业技能与知识匮乏、新型医疗仪器不能娴熟操作等;操作因素主要是检验操作规范性欠缺、相关检验试剂及培养基等登记工作不及时、各种试剂未进行标签与分类等,正是因为临床检验人员没有规范地执行各项操作,会对检验结果的精准性形成直接影响。纳入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的微生物检验报告的准确率为83.3%(100/120),其中尿常规报告的准确率最高,其次为脑脊液实验(87.5%)与蛋白含量检测(81.3%),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最低(76.4%)。

为优化微生物检验质量,结合影响因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作出改进[4]。

(1)标本管理:严格依照标准操作规程采集标准,落实分类、编号。医护人员认真审核患者姓名、病床号。痰液、血液是常见的送检标本,采集痰液标本前要嘱患者漱口,并尽量用力咳出深部痰液。尽量在患者体温上升期抽血,采样操作均要做到无菌化,减少标本受污情况。采集后在低温环境下保存标本,若受检病例可能感染了特殊菌种,则要于特殊条件下保存,总保存时间≤8h[5]。总之,要严格依照国家卫生部等相关规定采集样本,这是能检测到高质量标本的重要基础,运送、储存等过程中均要严格按照样品所属类型进行区别对待。如果面对的对象是培养基、试剂等实验必需材料时,均要符合设计要求,在试验前一定要全面了解材料是否过期,样品采集、设备实际等一定要符合ICFMH的质控标准。

(2)提升操作人员职业素养:定期对检验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可通过网络、机体授课等形式,培训内容有常见疾病的感染菌知识、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医疗仪器操作知识等。针对实验室内的各位工作人员,均要进行十分严格的岗前培训,务必要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所得数据,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深度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并且在各个环境内均要认真遵守有关标准的实施觉悟与意识。建设考评机制,调动工作人员学习专业知识、规范操作的积极性。实际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出现罕见菌种及既往没有见过的药敏表型,对于有强烈质控意识的工作人员通常会尽早进行研究和纠偏,将实际误差发生率降到最低。

(3)完善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采用的检验方法,一定要优选选择使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具体选择环节上应遵照如下三点:一是做出平行样,确保最后所得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二是创设出空白对照组,借此方式能较有效的排解掉因污染引起的不精准现象;三是编制科学、可行的质控标准。

(4)操作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求实验室环境必须无菌、无尘,工作人员娴熟操作无菌隔离系统,定期检查检验仪器性能、灭菌消毒;严格依照设备说明书操作,以防因操作失误而使结果存在偏差,仪器使用后按时清洁、养护。定期更换鉴定板,更换完成后使用标准菌株予以质控;针对检测后的标本进行杀菌处理,以防污染实验室环境,通常使用高压湿热灭菌器完成,灭菌阶段需联合使用化学试纸检测灭菌效果。针对实验室内采用的所有试剂与培养基,一定要详细记录,使用试剂前观察其颜色与厚度等指标,使用鉴定板、培养基前,观察外包装状态及是否处于使用期限中[6-7]。

金葡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的临床分离株,以上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药物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在本次研究中,金葡菌对青霉素、头孢噻吩及四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22.4%、17.2%、13.8%;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均是革兰阴性菌,既往有研究发现[8-9],以上两种致病菌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高,但是对四代头孢菌素等维持较高的敏感性,这可能和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在本次研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吩、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21.6%、32.4%、18.9%;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头孢噻吩及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分别为20.0%、24.0%、20.0%。郭赟[10]检测了6600里患者的微生物指标,统计结果发现,一共检出2651例致病菌,阳性率达到了40.17%,引起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有操作、样本以及人员因素等;在2651例阳性样本中,革兰阴、阳性菌分别有1319株、971株,占比分别是49.75%、36.63%,真菌占比13.62%。经药敏检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喹诺酮等药物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耐药率均在50.0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类均对喹诺酮、头孢类等药物的耐受性较强,耐受率高于50.00%。郭赟指出,临床微生物检测实践中,操作者一定要认真遵守规范程序、合理开展各项操作活动,主动提升技能,取得高质量标准,始终坚持规范化用药,借此方式削弱病原菌群对部分药物的耐受性,本文与其观点相近。

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了解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以更好地规范抗菌类药物使用过程,减少产生耐药性。特别是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患者时,医生更要尽早采集标本,尽早检测病原菌,明确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的具体病菌,这是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管控,并积极落实病原菌药敏试验,促进抗菌药物规范使用过程。

猜你喜欢
病原菌耐药性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不孕不育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159株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实验研究
2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抗生素耐药性并不新鲜——它早在人们使用药物杀菌前就存在了
关于“耐药性”,你知道多少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