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永优麦883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2-06-21 06:49常俊香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株系单株田间

臧 鑫 常俊香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鹤壁 458030)

永优麦8838 系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科企联合, 经过多年系谱法培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 具有产量三要素协调、 高产、 稳产、 抗病、 早熟等优点, 于 2021年 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99)。 建议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地种植。

1 亲本选配

采用重点考虑双亲遗传差异大小、配合力高低,要求双亲材料有较多的优点或者双亲材料在某一两个性状上能够互补为原则进行组配。根据选育目标,2011年4月选用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烟农19-6 为母本、郑麦991-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其中烟农19-6 具有高产、稳产等优点,郑麦991-2号具有抗病、早熟等特点,为选择高产稳产、早熟的后代材料奠定了基础。

2 选育过程

2011年4月选用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烟农19-6 为母本、郑麦991-2号为父本进行组配,当年收获 F0种子 107 粒,秋天全部种植。 2011年 F1代表现苗期生长势强、株型适中、成穗多、抗病性好,列为重点组合。 收获 F1代的种子 1 783 粒,2012年从 F2代群体中根据苗期长势、耐寒性、分蘖成穗率、穗型、株型、 抗病性、 落黄等进行田间选择鉴定选留单株176 株,收获后经室内考种,淘汰粒小、籽粒稍秕的单株,优中选优保留36 株,秋季种成株系。2012年在F3代的优良株系中经田间选留单株89 株, 收获后经室内考种,从中保留 40 株,秋季种成 F4代。 2013年在F4代的优良株系中经田间选留单株64 株,收获后经室内考种、 优中选优从中保留27个单株、 其中单株11H17-13 综合性状好,分蘖成穗高,秋季种成F5代株系。 2014年在F5代的株系中经田间鉴定、选择,各株系基本稳定, 已具备了1个新品系的基本特征,根据田间表现收获15个株系,经室内考种,保留10个株系。 2015 将 F6代的 10个株系种成 9 行区,进行品系鉴定试验,整个生育期进行系统观察,主要鉴定其抗寒性、株型、抗倒性、落黄和产量性状。 经田间选择和室内考种选留1个品系, 定名为永优麦8838。 在2016年继续进行对比试验, 依然表现优秀;2017-2020年参加河南中洲小麦新品种联合体小麦冬水组试验。 2021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永优麦8838 的选育系谱见附图。

附图 永优麦8838 选育系谱

3 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性

永优麦8838 属于常规中筋小麦品种,半冬性,全生育期225.2~232.7 d,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6 d。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势壮,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略晚,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79.8~82.8 cm,株型稍松散,抗倒性一般。 旗叶大,穗下节短,穗层较整齐,熟相一般。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角质,饱满度较好。 穗数 58.95 万~61.20 万穗/hm2,穗粒数35.7~37.0 粒,千粒重 40.5~45.9 g。 综合性状表现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

3.2 抗病鉴定

2017-2019年连续两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鉴定,该品种中感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

3.3 品质性状

2018-2019年、2019-2020年混合样品品质检测(郑州)结果分别为蛋白质含量 14.0%、13.4%,湿面筋含量 28.8%、33.2%,吸水率 62.0%、58.2%,形成时间 4.0 min、3.4 min,稳定时间 4.2 min、4.9 min,最大拉伸阻力 159.0 E.U.、198 E.U.,弱化度 141、94,属中筋品种。

4 产量表现

2018-2019年度参加了河南中洲小麦新品种联合体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13 点汇总, 增产点率84.6%, 平均产量9 022.5 kg/hm2, 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 5.03%;2019-2020年度续试,12 点汇总,增产点率 100%,平均产量 8 497.5 kg/hm2,比对照品种百农 207 增产 5.68%;2019-2020年度参加了河南中洲小麦新品种联合体小麦冬水组生产试验,14 点汇总,增产点率 100%,平均产量8 553.0 kg/hm2,比对照品种百农 207 增产 6.1%。

5 高产栽培技术

5.1 播前准备

5.1.1 施足底肥 对前茬作物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秸秆还田时尽量将作物秸秆粉碎得细一些,确保秸秆长度在5 cm 以内,然后撒入秸秆腐熟剂。 底肥施用有机肥40~50 t/hm2、尿素420 kg/hm2,约占氮肥总用量的65%,种肥掌握在130 kg/hm2,另外施过磷酸钙730 kg/hm2。

5.1.2 精细整地 对于连续3年以上进行旋耕的田块,深耕深度 25~30 cm,深耕后旋耙 2~3 遍;对于最近3年深耕过的田块,旋耕2 遍,深度大于10 cm,旋耕后要精细整地,达到地平土碎、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上松下实。

5.1.3种子准备 播前把备播的小麦种子晒干精选,剔除瘦瘪粒、破碎粒及其他杂草种子,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小麦种子专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采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包衣剂种子比1∶50,包衣好的种子晾干后待播。 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可以选用2%戊唑醇或20%三唑醇进行拌种, 防治全蚀病选用12.5%全蚀净悬乳剂进行拌种,茎基腐病可选用先正达生产的酷拉斯进行拌种。 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可用50%乳油 100 g 兑水 2 kg 拌种 50 kg, 也可以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5.2 播种技术

5.2.1 适期、 适量播种 永优麦8838 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地种植。 适宜播期为 10月 5~15日,播种量 150~180 kg/hm2,确保基本苗 180 万~260 万株/hm2。 适播期后播种,按照每推迟1 d、增加7.5 kg/hm2的方法计算播量。 一般小麦越冬时要达到壮苗标准,保持主茎叶龄 5~6 片、单株分蘖 3~4个、次生根 8~10 条[1]。

5.2.2 精细播种 可采用半精量播种机, 行距20~23 cm,播种深度3~4 cm。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采用包衣种子足墒精量播种,实现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做到播种均匀,深浅一致,确保一播全苗。 尤其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播种后要及时镇压,保证土壤紧实,麦苗出来后不喝风、不吊干,迅速形成壮苗,提高抗旱能力,确保小麦安全越冬[2]。

5.3 科学管理

5.3.1 查苗补苗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做好查苗补苗工作。 小麦垄内10 cm 以上距离无苗或者地头路边行区缺苗,应及时进行补种。 为确保种子早出苗,补种前可对种子浸种催芽。 如果在前期错过补种,可以在分蘖期就地疏苗、移栽补齐。

5.3.2 加强肥水运筹 根据小麦需水需肥规律,结合土壤墒情,做好小麦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拔节孕穗水、灌浆水的科学灌溉。 根据当地土壤墒情,于12月上旬进行1 次冬灌,保证麦苗安全越冬。春季氮肥后移,第1 次肥水推迟到3月下旬(药隔期),追施尿素120~150 kg/hm2[3]。 叶面追肥最佳时期为小麦抽穗到灌浆期, 用2%尿素液或叶面肥15 袋/hm2兑水750 g, 于晴天 15:00 后连续喷施 2~3 次, 每次间隔1 周,可延长叶面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籽粒灌浆,改进小麦品质[3]。

5.3.3 化控防倒 对于春季出现旺长的麦田, 可在起身期至拔节初期喷施粒粒饱、粮满仓、壮丰安和麦叶丰等控旺药剂,防止小麦倒伏现象发生[4]。

5.3.4 病虫草害防治 冬前或者春季喷施1 次除草剂,一般冬前喷施较好,因为冬前多数杂草叶嫩,蜡质层薄,裸露面积大,此时抗药性较差,防治效果最好。小麦3 叶期后田间杂草出现90%后,选择适合的除草剂,在平均气温10℃以上无风的晴好天气均匀喷施,可防治田间禾本科和阔叶杂草[5]。 用75%巨星干悬剂15.0~22.5 g/hm2兑水 450 kg/hm2防治阔叶杂草,用6%~9%骠马浓乳剂700~800 mL/hm2兑水500 kg/hm2防治禾本科杂草。 做好病虫害防治,在小麦返青期用5%井冈霉素5 L/hm2兑水500 kg/hm2喷雾, 能有效防治纹枯病; 用20%哒螨灵1 800 倍液或加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20 g/hm2兑水 500~650 kg/hm2喷雾, 间隔 10 d 喷 1 次, 防治蚜虫、 红蜘蛛等。 在小麦扬花期用36%霉粉灵1.5 k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00 g/hm2兑水550 kg/hm2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锈病及白粉病、 赤霉病等。 用氯化钙浸种或闷种可预防干热风; 浇麦黄水也可以有效预防干热风, 同时增强小麦灌浆速度, 延长灌浆时间,可增产5%~8%。

5.4 适时收获晾晒

小麦完熟初期,籽粒变硬,呈现品种本色,此时籽粒含水量在20%以下,为机械收获最佳时期,既能保证小麦产量,也可以降低晾晒的压力[6]。 应根据天气、机械等情况,适时收获。 收获后及时晾晒、入库。

猜你喜欢
株系单株田间
通径分析在芸豆品种筛选中的应用探讨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小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田间地头“惠”果农
转BpGLK1基因白桦叶色变异规律及生长特性分析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转录因子OsNAC2对逆境下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玉米不同株系存放时间对种子胚活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