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建构与情感共鸣:电影《沙丘》的跨文化叙事策略

2022-06-22 23:12刘玉玲胡旭忠
电影评介 2022年2期
关键词:沙丘科幻电影科幻

刘玉玲 胡旭忠

电影艺术在开展跨文化叙事交流时,需要以文化“衔接点”为基础,超越文化界限,形成文化共识。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提莫西·查拉梅主演的科幻电影《沙丘》以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小说为创作蓝本,讲述了厄崔迪家族在遭遇内部背叛后,继承人保罗接受命运指引,完成复仇的科幻故事。影片将科幻题材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碰撞,通过将家族博弈、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匮乏和个人命运等一系列颇具热度的社会话题作为叙事基础,采用超现实的表现技法,讲述充满神秘且“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该片采用人性化、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将叙事触角对准人物内心,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来展示角色心理的复杂变化,展示出科幻类型影片独特的叙事风貌与文化风格。与此同时,创作者积极回应大众深层次的审美期待,采用广阔的叙事视野,构建充满科幻色彩的想象空间,充分彰显了科幻类型片蕴含的个性美学、审美理念,在当前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成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效果。

一、想象建构:电影《沙丘》的跨文化叙事手法

科幻电影以科学幻想为基调,以未来故事为背景,采用区别于现实的“超时代”元素,塑造充满独特想象的叙事场景。电影《沙丘》借助宏大的叙事情景,恢宏的叙事画面,勾勒出充满科幻气息的“沙丘世界”。影片使用特写镜头,以辽阔远景的方式构建出具象化的沙丘星球,为观众带来充满“史诗感”的观赏体验与视觉想象。

(一)空间想象:视觉奇观与叙事共性

电影在参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以叙事共性为基础,通过设置视觉奇观,探寻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浸润”下的观众的共性认知。[1]该片采用个性化叙事策略,建构科幻场景媒介,营造充满愉悦体验的视觉奇观,使观众对“沙丘”场景产生震撼的视觉想象,实现叙事共性的表达。创作者巧妙利用光影美感,漫天黄沙、石城,巨大的沙虫和太空飞虫等叙事元素,晦暗的宇宙时空,为观众创设出充满压迫感和冲击力的叙事空间,迎合了观众对科幻场景的心理想象,形成“沉浸式”叙事场景。为了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双线故事情节,影片采用慢速与常态速度的交替进行的方式叙事,并对主人公保罗的人物弧光进行挖掘与探索,使影片呈现独特的叙事张力。

(二)空间表达:想象奇观与叙事话语

马塞尔·马尔丹认为电影艺术是“时空的复合体”①。科幻电影创作者将叙事文本、时空场景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巧妙融合的动态时空,充分释放了观众对未知世界的联想。[2]电影《沙丘》用真诚自然的诗意叙事手法,引导观众融入人物角色内心,使用具有“伤感气息”的镜头语言呈现东方韵味的画面,实现了观者情绪共振、情感共鸣的理想叙事效果。创作者采用“空间并置”的叙事策略,以空间叠加、场景糅合的方式,对主人公保罗的心理变化、命运变迁进行生动表述,在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觉冲击的基础上,激发心灵深处的共鸣。该片借助科幻题材的想象优势,在遐想未来的同时,将土地沙漠化、生态危机等多元社会问题植入其中,在构建影像视觉奇观的同时,引发观众对该片叙事主旨的深刻反思与畅想。并且,现实叙事主旨与科幻视觉奇观形成了“戏剧化”的叙事张力,触发不同地区受众群体的心灵共鸣与想象体验。

(三)空间链接:符号奇观与叙事立意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在交流、对话过程中,会通过相互碰撞产生间性特质,重构新的意义。符号叙事是建构文化价值取向的过程,通过选取有代表的人物、场景等叙事符号,在彰显自我文化个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3]在跨文化叙事过程中,电影《沙丘》重点挖掘科幻故事背后隐藏的价值理念,以单一、轻巧的叙事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图景与叙事架构,塑造了具有多元符号的叙事意境,拓宽了“文化共通”的叙事空间。该片以异域科幻文化的想象认同为前提,通过融合个性化的文化诉求,以文化交织、对比、渗透的方式,凸显叙事主旨,在跨文化融合视角基础上,消解了“文化排斥”,呈现了“寓言式”的科幻空间,使不同文化语境的受众均能对影片的叙事主旨形成价值认同。影片灵活化用了科幻题材的文化表达、审美偏好,将共性认知融入创作机理,使观众在叙事内容与视听美学的双重指引下,体悟全片的立意。

二、情感共鸣:电影《沙丘》的跨文化叙事表达

科幻题材类型片凭借各类科学幻想的杂糅优势,对人性、社会话题进行深层反思,并重新编码,借助科幻叙事场景来探究现实热点话题,植入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效弱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的“误读”。《沙丘》以全球视野为基础,用文化趋近策略为内核,将科幻电影镜头对准生态环境、哲学价值等社会话题,并以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构建了多元文化交织的话语体系,探寻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方式。

(一)时代语境的融入与解码编码

在多元文化碰撞环境下,科幻题材电影想要获得全球文化的广泛认同与理解,需融入新的时代语境,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整合编码,以“表意合一”的方式,构建新的符号文化体系,突破元语言环境,进而实现文化认同、文化共享。[4]该片创作者结合新的传播特征,以“去中心化”的叙事视角,对弗兰克·赫伯特同名小说《沙丘》进行精选改编,采用跨文化叙事策略,将人性、生态矛盾与政治哲学等热点话题置放于银幕空间进行思考,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科幻主题模式,建构起新型美学风格的视觉画面。因而,从叙事视角看,该片通过拓展多元叙事主题,超越单一科幻题材,赋予了影片丰富、自然的审美意蕴。

(二)多元价值的升华与弥合融合

大卫·鲍威尔认为电影作为跨文化媒介,其不仅需要表达本国文化,还需要吸收更广泛的人类文明,并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科幻电影以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发挥科学幻想场景的共通优势,借助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实现了价值理念的弥合融合。[5]电影《沙丘》中,故事发生地厄拉科斯沙丘星球上,除了一望無尽的沙漠,还盛产令全宇宙都为之疯狂的“香料”。“香料”被设定为推动人类星际文明的关键动力,人们对其产生了高度依赖,为了抢夺“香料”的开采权,哈克南家族与厄崔迪家族展开了生死对决,为了生存,他们来到沙丘,加入弗雷曼人。之后,保罗在命运指引下,找寻自我,捍卫家族与人民。该片体现了导演对人性的理解与认知,通过选择更广阔的叙事视角,激发观众想象,为观众提供了更多视听觉体验。影片以包容的笔触反思亲情,用大量“未来闪回”的叙事方式表达保罗对冲破现状的真实渴望,并用“诗意哲学”的方式增强了人物角色的表现力,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实现了多元价值认知的弥合。D680984D-ACC6-4874-80F4-02F830DF74D7

(三)不同文化的交织与共通融通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事物的意义是人在互动过程中所赋予的,并且会根据自身元语言环境,不断调整理解认识。①因而,在开展跨文化叙事策略研究时,要从全球语境出发,通过探寻符号意义的多元特征,克服不同文化存在的实际偏差,增强跨文化认同。[6]电影《沙丘》观照特殊的文化圈层,传递叙事立意,实现了科幻类型片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成效。影片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叙事语境,转化为具文化内涵、科幻想象的互動空间,凭借壮阔的奇观视觉画面,将原本传统、抽象的科幻语言,转化为充满水墨意境的诗意境界。虽然影片描绘的是未来场景,但在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叙事镜头下,观众仍能够体会到人性中文明与野蛮、贪婪与高尚的博弈。影片使用了大量“蒙太奇式”剪辑手法,从侧面暗示了公爵的命运走向,也引出了荣誉与胆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塑造出饱满的人物角色。

三、有机传播:电影《沙丘》的跨文化叙事策略

科幻类型片往往是大众的集体想象,其中所诠释的主题充满生机。电影《沙丘》以跨文化叙事为基础,在保留科幻影片创作基调的前提下,讲述充满想象的科幻故事,赋予观众非凡的“视觉力量”。

(一)人文叙事策略实现主旨深化

人物角色塑造是电影叙事的基础,对人物心理进行勾勒与描绘,既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传播,也能够有效冲破文化壁垒,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认可叙事内容创造基础。影片探寻了人物内心世界,充分肯定“人”的主要地位,通过使用人文性叙事镜头,细致呈现了厄崔迪家族继承人保罗细微的情感起伏,描述了他的成长挫折与身份焦虑。影片采用“梦境”的叙事方式,设置悬念,增添了整体叙事张力,塑造了内心丰富的悲剧英雄。创作者将情感认知融入具象场景,为描述角色成长与剧情后续发展提供了逻辑可能,亦深化了观众对影片的情感认知。

(二)叙事话语延伸实现内容升级

以跨文化叙事话语为切入点,是科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选择。创作者以“文化客位”的方式来唤醒观众,在不断互动、交流过程中,强化影片内容的认同感。科幻电影具有鲜明的幻想特征,将未来科幻场景作为叙事空间,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在观照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叙事框架,形成了跨文化叙事话语体系,使原本有限的叙事内容实现升级。电影《沙丘》以跨文化叙事话语为延伸,通过叙事方式、叙事主旨等全方位的表达框架,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影片内涵。影片选择普遍性价值取向,构建相对直观的世界观,营造沉浸式的叙事氛围,使科幻类型片跨越了文化差异鸿沟。

(三)共同体叙事框架实现内容与审美的融合

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①电影创作需紧扣时代议题,反映现实问题,通过将叙事内容与受众思想认知、审美理念有机融合,以“共同体美学”的叙事框架建构共同想象。[7]电影《沙丘》采用极简美学叙事风格,渲染了充满哲学意义的科幻故事,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形成了“完整一体”的叙事主线,呈现出风格鲜明的艺术画面。创作者采用颇具形式美感的叙事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科幻语言与美学理念并置于充满想象的叙事奇观中,彰显了人物角色情感,刻画出具动作感、过程性的叙事画面,赋予观众动态的视觉观赏效果。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创作者需充分了解元文化特质,通过建构“独特内容——共通并存”的叙事框架,融入具大众共识的审美理念与符号,从而实现电影作品民族性与普适性的一体融合。

结语

电影《沙丘》延续了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惯用的创作风格,将色彩美学、未来畅想与太空视角相融合,为观众呈现出科幻美学场景,并采用舒缓叙事留白的方式,使观众与影片之间建立了持续深入的情感共鸣与视觉想象。当前,国产科幻电影正在向“国际化”层级发展,为实现“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国产科幻电影需以文化特性为基础,以展示在地性场景为核心,积极融入全球文化语境,选择具辨识度的景观符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叙事范式,在为观众建构共同想象空间的基础上,以民族影像对接世界想象,从而实现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陈良栋.“跨文化”与“想象体”:《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的叙事策略[ J ].电影评介,2018(23):13-17.

[2]张贻苒.影视短片与民族地区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转策略、扩议题、微叙事[ J ].出版广角,2018(9):73-75.

[3]陈薇,常梦轩.“文化中国”的跨文化叙事与形象建构——以BBC中华文化题材纪录片为例[ J ].电视研究,2019(3):78-80.

[4]万传法.从文学到电影:关于改编观念、理论、模式及方法等的思考[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1-123.

[5]张侦,顾臻臻.《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多线叙事、科幻图谱与人文旨归[ J ].电影评介,2020(10):91-94.

[6]郑乃丹,张玉萍.科幻电影的场景叙事与道具构建[ J ].四川戏剧,2021(2):145-148.

[7]魏星.俄罗斯科幻题材电影《草稿》的叙事策略与传播研究[ J ].电影评介,2021(16):69-72.

【作者简介】  刘玉玲,女,山西阳泉人,晋中学院外语系讲师;

胡旭忠,男,山西长治人,晋中学院体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电影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言服务视角下基于LSCAT项目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编号:GH-19109)、晋中学院“1331工程”创客团队课题“《基础笔译》智慧教学创客团队”(编号:jzxycktd2019016)阶段性成果。D680984D-ACC6-4874-80F4-02F830DF74D7

猜你喜欢
沙丘科幻电影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沙丘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国庆记忆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