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梦想法则”

2022-06-22 23:55占康
环球人物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陈冬乘组景海鹏

占康

陈冬

陈冬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从舷窗口拍摄的太空图片,拍摄者是他本人。2016年10月17日,陈冬开始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首次进入太空,驻留了一个月。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趴在舷窗上凝望地球,拍下一张张照片——深邃幽黑的太空里,蔚蓝色星球像一颗璀璨珍珠。那里有他深爱的祖国和亲人。

6年后,陈冬再次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喷射出巨大的橘红色火焰,托举着神舟十四号飞船直刺苍穹。飞船里,陈冬、刘洋、蔡旭哲神情泰然。作为历届最年轻的指令长,43岁的陈冬笑容依旧,眼神中透露出坚毅果敢。此前,陈冬谈及对此次任务的期待,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乘组一定坚决完成任务,用精细保证精准,用精心换来精彩。”

陈冬的飞行梦始于高二。当时,一位被飞行学院录取的师兄回到学校,讲述了战斗机飞行员逐梦天空的故事。陈冬看到师兄眼里闪动的骄傲和自豪,心里充满向往,悄悄立志:“我要成为飞行员,飞上祖国的蓝天。”

陈冬于1997年以优异成绩被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录取,成为一名飞行学员。梦想成真后,他拍了很多军装照,花了足足1个月的津贴,洗了很多照片寄给家人和师友。然而,兴奋感还没持续多久,他就接连遭遇现实的“滑铁卢”。新训时,陈冬的被子没叠好,被班长扔出宿舍。他感到丢人,趁着午休时间,在会议室找到空地,用抹布擦干净,把被子铺在地上练习,用小板凳一遍遍地压平整,终于把被子叠成了“豆腐块”。彼时,陈冬体形有点虚胖,体能成绩离标准差得远。为了不被淘汰,每次早操他都给自己的腿上绑上沙袋,比别人多跑一圈。晚上熄灯后,自己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再爬楼梯练体能,直到筋疲力尽。“放弃这样的字眼,不在我的字典里。”陈冬说。就这样,他3个月瘦了10多斤,各项成绩都达到了优秀,还当上了区队长。两年后,他驾驶飞机飞上了蓝天,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歼击机飞行与指挥专业毕业证书。

上左图:陈冬做飞行员时期的照片。上右图:2016年10月,陈冬(右)和景海鹏在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下图: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右)、刘洋、蔡旭哲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住陈冬的目光。那时,陈冬是强击机飞行员,主要在低空飞行。他下决心要参加航天员选拔,心想:“我也要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时,他的心跳都加速了:“未来有一天,我是不是也有机会飞向遥远的太空?” 随着费俊龙、聂海胜等一个个中国航天员不断飞向太空,陈冬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但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2009年,航天员选拔开始之时,陈冬和部队正在祖国大西北参加演习。当大家得到消息后非常欣喜,结果却被告知,因在外执行任务,他们不参加本次航天员选拔。“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内心失落的陈冬经历短暂的挣扎后,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演习中,带领战友圆满完成了任务,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心理学上有个法则叫“梦想法则”,就是一个人只要拥有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不断创造出奇迹。3个月后,陈冬竟然获得一次补招的机会,搭上了航天员选拔的末班车。这次,他顺利进入面试,更让他惊喜的是,面试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楊利伟。

当时,杨利伟问他:“想成为航天员要面对更大的风险,你会坚持吗?”陈冬毫不犹豫地回答:“为实现这个梦想,我甘愿付出一切。”

2010年5月,陈冬和刘洋、王亚平等7人,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从那时起,陈冬在北京的航天城里全身心地投入训练,6年时间他仿佛“人间蒸发”般消失在亲友们的视线里。2012年,陈冬远在河南洛阳的中学时期班主任姚志强,因为十分思念爱徒,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在报道中,姚志强提到,每当看到神九升空的相关报道,压在心头多年的对自己学生陈冬等人的思念便涌上心头。他说:“算起来,大概有15年没见了。不知他们现在在哪里,过得好不好?”

陈冬后来形容那段日子,说:“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他仿佛被拉回了高强度的学生时代,重新坐回课堂,拾起课本,吸收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多类陌生学科知识。

不仅如此,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更为折磨人,要求过载达到人体自重的8倍,持续时间为40秒。陈冬回忆道:“每次训练都会觉得这8个G压在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脏器都临时‘位移’,透不过气来,眼泪也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为了提高对超重的耐受力,晚上回到家,陈冬就躺在床上,拿重物压在身上,再练习呼吸和动作。

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也是极大考验——乘组3人被关在仅有数平方米的狭小密闭环境中,并被“剥夺睡眠”72小时,其间还要在电脑上做密密麻麻的测试题。陈冬和组员一直在和瞌睡作斗争,在第三天的凌晨四五点钟,大家轮流唱歌、讲笑话,终于熬了过去。

通过训练,陈冬的身心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当他的名字出现在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时,姚志强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中学时代,我当了他6年的班主任,他当了我6年的班长,今天他成为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我真的很为他自豪。”

2016年,陈冬初上太空,感到新奇和兴奋,但很快,“空间运动病”接踵而来。失重使血液涌向頭部,他头晕脑涨,甚至眼睛都有点外突,在指令长景海鹏的帮助下,才慢慢适应了失重感。

飞船返航前几天,两人突然遭遇话音通信中断故障。“开始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信区。隔一会再呼叫,还没有反应。”陈冬说,“我们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信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障的3小时里,我们在镜头前非常镇定,还在手册空白页上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收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景海鹏回忆道:“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这安静得让人可怕的3小时,其实是直面生死的挑战。后来,通过天地协作,通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安全着陆。“经过飞翔和烈焰,我们再次回到了祖国的大地,心里无比踏实。”陈冬说。

6年前,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天时,整流罩抛开,指令长景海鹏与陈冬的一段对话爆红网络:“爽不爽?”“爽!”彼时,陈冬还是青涩的新手。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他成为指令长,不仅要带领乘组完成6个月的太空驻留,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科学实验等。

先前训练时,为了提高能力、应对未知风险,陈冬把遇到的每个障碍都当成难得的训练机会。有次水下训练时,因为更换了新型水下训练服,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怎么都卡不进去。为了不耽误任务进程,他只好让潜水员辅助卡上脚限位 器。等到整场训练结束后,已经过去五六个小时。陈冬体力殆尽,却顾不得满身疲惫,继续在水下练习,直到自己卡上脚限位器为止。

一向低调随和的陈冬,在训练时特别爱“找茬”和较真。“在太空中,我们是终端用户,要从我们的使用出发,结合太空失重的经验,去检验程序、产品是否合适合理,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去验证。”陈冬说,“找茬是去掉安全隐患的‘茬’,较真是较的确保安全的‘真’。”结合经验和思考,他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认真观摩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针对相关设计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2021年9月1日,陈冬正在进行飞船模拟器训练。

2022年5月17日,神舟十四号乘组三人在试验舱内工作。

平日里,不管训练任务多重,陈冬一回到家,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不是陪着双胞胎儿子玩,就是监督他们做作业。等到孩子们都做完功课,洗漱睡觉后,陈冬再返回宿舍继续学习。这次执行任务前,孩子们表达了想跟爸爸去太空的愿望。陈冬说:“这次,没有船票了,等你们长大了,争取自己上太空。”陈冬也惦记妻子汪晓燕的身体,经常叮嘱她多运动,知道她颈椎不好,有空就陪她打打羽毛球。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句诗是汪晓燕对陈冬的寄语,亦是对中国航天梦的美好祝愿。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在载人航天事业30周年之际,中国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竣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陈冬说。

陈冬,1978年出生于河南洛阳,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22年6月5日起,作为指令长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

猜你喜欢
陈冬乘组景海鹏
罗智敏
天舟二号·对接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陈冬: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
“整式的加减”综合检测题
不愿错过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