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布依山龙的草编技艺与传承保护研究

2022-06-22 00:54黄仁华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摘要:布依山龙又名布依草龙,是册亨县冗渡镇冗渡村冗坪组布依族人农耕传统与龙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对册亨布依山龙的起源、草编技艺与传承保护进行细致的考察,阐明布依山龙在册亨冗坪布依族社会中的作用,以期对册亨布依山龙的基本状况有所认识。

关键词:册亨布依山龙;草编技艺;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通常对龙有极高的敬仰与崇拜,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并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发展了无数有关龙的文化、习俗。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同样对龙尊敬有加,龙在布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力。而在布依族的众龙崇拜中,山龙则位居其首,享有较高的地位。

1 册亨布依山龙概况

1.1 起源地

布依山龙又名布依草龙,起源于册亨县冗渡镇冗渡村冗坪组。冗坪组位于册亨县西部[1],全组由上冗坪与下冗坪两部分构成,距县城15千米,是一个现拥有169户、700余人的典型布依族村寨。山龙是冗坪布依族人将传统的稻作农耕与龙崇拜结合的产物,以稻草(主要是稻草芯部分,或以龙须草代替,下同)为主要材料编制成龙,融合冗坪的山地特点、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特质、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不断进行改良创作,最终形成了颇具本土性与民族性的布依山龙。

布依山龙主要流传于册亨县冗渡镇冗坪组布依族聚居地,属于典型、限定的地方小众民俗活动。但布依山龙作为一项传统民俗,其活动时间与内容在长期的地方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生了部分变化,即过去山龙是冗坪布依族人在五六月农田发生洪涝之际,为了保住庄稼,以稻草为原料制作成龙后,将其带至淹没地点进行祈祷,然后烧掉,以此来祈求淹没区大水退去,庄稼恢复生长,获得丰收。如今,这一祭祀已演变成冗坪布依族在春节、七月半等重要节日的活动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冗坪布依族将在寨中舞山龙以祈福。

1.2 起源传说

册亨布依山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迄今为止已有283年的历史。关于布依山龙的产生,冗坪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冗渡冗坪布依村寨中有一条孽龙,因为长期修炼未果、不能成仙上天,心有不甘的孽龙便开始在冗坪兴风作浪,危害村民,使得整个村寨不得安宁,村民苦不堪言。雷公看见村民深受其害,便前去攻打孽龙。但是孽龙颇为狡猾,每当遇到打雷之际,便逃到寨前1公里外的海子去,打算从海子落水口处潜下去从而逃亡到深海避难。可是孽龙身体硕大,落水口小,这种偏差导致孽龙无法顺利下潜,还堵住了落水口,导致湖水无法正常流入深海,最后使得整个海子附近的100多亩庄稼地全被淹没,村民损失惨重。为了挽回庄稼粮食,村民就用稻草扎制成龙,带上糯米粑,到海子边进行祭拜,希望玉皇大帝出面治理孽龙,以还人间安宁。祭拜完后,村民们将稻草龙烧掉,意为派遣稻草龙向玉皇大帝传达此事。玉皇大帝听了草龙的汇报后,为拯救人间黎民百姓,随即点化草龙为真龙,并赐名“山龙”,差遣其下凡治理孽龙。山龙下凡后不久便将孽龙制服,同时把孽龙身躯从落水口处搬离,让湖水消退,使庄稼恢复往日的生机获得丰收。自此以后,每逢雨季海子淹没之时,村民们以为又是孽龙在作怪,寨老便组织大家到海子边祭拜,祈求让湖水退去,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每次都很灵验。此习俗得以延续至今[2]。

2 布依山龍的草编技艺

布依山龙采用冗坪当地历史悠久且独具民族特色的草编技艺进行编制,以稻草、竹子等为主,经手工结、辫、搓、捻、缠、编、缝等数道工序精工制作,布依山龙方能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本段依据布依山龙第十六代传承人潘朝江老人现场编制与口述,叙述布依山龙的编制技艺。

一般的布依山龙主要由龙珠、龙头、龙身与龙尾四部分组成,除龙珠外,整个山龙共计13节或11节,其中龙头、龙尾各1节,龙身11节或9节。取稻草、竹子(金竹或绵竹为主,根据两种竹子的特性,金竹做竹竿,绵竹用于编制龙骨架)为原料,以粗细钢丝或铁丝、白色泡沫、细绳等材料为辅,工具通常为砍刀、锯子、钳子等。制作前需备好稻草、竹子,用刀将竹子去节梗削片备用。制作步骤无先后顺序,但要讲究山龙各部位大小协调,待龙头、龙身、龙尾制作完成后,将其组装,再在龙身底部插上竹竿并固定即可。

2.1 龙珠

准备一根1.7~1.8米的竹子,用砍刀在顶部的1/4或1/5处切割为6等片,用3片1米左右的细竹片分别从切割顶部对称穿过后绕到底部下面,继续对称穿过切割的缝隙,形成一个圆圈,用细铁丝将竹片的首尾捆扎固定,完成龙珠“经线”部分;用1米细竹片围绕龙珠“经线”横向绕圈,并在与竖向竹片相交处用细铁丝固定,形成龙珠“纬线”大圈;分别沿两端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对称操作,最后用粗铁丝分别在顶部与底部缠绕,以固定龙珠,至此龙珠骨架完成。取2至3根稻草为1股(一般情况下,用细稻草3根为1股,粗稻草2根为1股,下同),搓成草绳,沿龙珠底部或者顶部竖向缠绕,多次来回。此过程均使用同1股稻草,当缠绕至稻草尾部时,另取1股稻草一端续至上1股稻草的尾部,用手捻合在一起,继续缠绕。1股稻草缠绕完毕后,在龙珠稀疏位置继续用稻草进行缠绕,使草绳尽量覆盖竹片。

2.2 龙头

龙头是整个山龙的门面,龙头的大小、简繁、制作精细程度决定了山龙最终呈现出来的气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龙头是整个布依山龙制作、编制工艺中最复杂、最精美的部分。龙头可具体细分为龙口、龙鼻、龙须、龙胡子、龙舌、龙腮(龙耳朵)、龙眼、龙角等,龙头各部分的制作无固定步骤。

龙口:在制作龙口前,先确定好尺寸。取两片2厘米左右宽度的厚竹片,一边用小火烤一边弯曲竹片中间,使竹片形成U形,山龙上下唇的骨架完成。用稻草搓成草绳绕竹片缠绕。龙口下颚部分,取与U形龙口相对应长度的细竹片,1股稻草1/2处对折到竹圈上,以细铁丝或塑料细带从竹片上外至下里后绕下端稻草半圈缠绕,用该法继续编制细竹片剩余部分。

龙鼻:取一根与龙口大小相适应长度的细竹片,将两端向内弯曲成两个小圆并用细铁丝固定,形成龙鼻孔。两个小圆之间的部分用稻草横向编制,方法与龙珠编制方法相同。龙鼻外沿用稻草覆盖,编制方法为取稻草的1/2处对折打结。编制完成后,与龙口上唇用铁丝固定。

龙须:取一根较长的粗钢丝,中间部分置于龙鼻内部并用铁丝捆扎固定,两端从龙鼻孔露出,将其弯曲成胡须状,采用编麻花辫的方法,用稻草在龙须钢丝上进行编制。

龙胡子:位于龙口下颚处,取多股稻草对折后分别从龙嘴下颚向下插并打结,横向,一般为两排。

龙舌:首先用粗钢丝弯曲制成一个U形,然后将U形的开口端固定在一根木棍上,最后取与U形长边相似长度的4根钢丝,两端竖向分别在木棍、U形底端绕圈固定,龙舌骨架完成。用稻草编制龙舌,编制方法同龙珠一样,横向编制。编制完成后,将龙舌稍加弯曲,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龙腮(当地又称之为龙耳朵):手取一大股稻草,稻草根朝龙嘴方向,稻草尖朝内,在龙口上下唇相交处内部向外错落交叉,用细铁丝捆扎,并稍加修整使龙腮呈扇形。使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另一边的龙腮。

龙角:用粗铁丝裹成龙角的形状,用细稻草沿着龙角相同方向包裹打底,取2~3根稻草为一股搓成草绳,从龙角一端转圈缠绕。

龙眼:由眼睑与眼球两小部分构成。取大股稻草,固定一头后将其分为3等分,采用编麻花辫的方式编制至结尾,后将其首尾捆扎,形成龙眼睑;龙眼球一般选用塑料球或用稻草裹成小球,喷上黑白两色漆。制作完成后将眼睑与眼球分别用细铁丝固定在龙头上即可。

2.3 龙身

龙身一般为11节或9节,长度为20米左右。取宽度为1厘米左右的细竹片绕成一个圆圈,把1股稻草1/2处对折到竹圈上,以细铁丝或塑料细带从竹片上外至下里后绕下端稻草半圈缠绕,用该法继续编制竹圈一圈。制作相同的11个竹圈,将后一个竹圈放至前一个竹圈内部,两个竹圈间距离以前一个竹圈恰好覆盖后一个竹圈为宜,并用细绳固定后插上竹竿,形成一节龙身。后以此方法完成剩余的龙身,但龙身的直径要较前一节的直径略小。

2.4 龙尾

取细竹片绕成一个扁平的椭圆,另取相适长度的细竹片,弯曲两端用粗铁丝固定在椭圆竹圈的两端,龙尾的骨架完成。用与龙身相同的方法进行编制即可。

至此,将先前制作完成的山龙各部位用粗或细的铁丝、竹片、竹竿等辅料进行组装,即可得到冗坪布依山龙。

3 布依山龙的传承保护

布依山龙作为册亨县重要的布依族遗产,受到当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当下册亨县布依山龙传承保护的动力主要有外部力量与民族内部力量两方面,以下主要从纳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进校园与成立地方艺术团三方面来介绍。

3.1 纳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山龙依托于冗渡镇冗坪布依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布依族先辈们在劳动、生活中对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朴素表达与阐述,是民族个性、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活”的显现。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布依山龙,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使布依山龙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例如,布依族草编工艺于2018年12月被纳入县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件文号:册府办发〔2018〕135号);布依山龙则于2014年5月入选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件文号:册府办发〔2014〕9号),2019年6月纳入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件文号:黔府发〔2019〕10号);同时布依族草编工艺与布依山龙于2020年入选册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四级)[3]。将地方民族传统体育、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有利于营造民族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此外,为了推进册亨布依山龙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册亨县政府将冗坪布依山龙制作艺人潘向彪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七代传承人,每年给予5000元补贴。

3.2 民族文化进校园

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学校作为培养民族认同感与推进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媒介与平台。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借助相关的活动增强师生对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与自信,进一步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建设。这样不仅有助于扩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使学校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还有助于培养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才,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4]。近年来,册亨县紧紧围绕布依民族文化开展特色高中教育,结合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特色方面抓重点,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将推广民族文化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以册亨县民族中学为例,该校不仅在星期二、星期四设置民族文化活动日,将包含转场舞、竹鼓舞、布依山龙等在内的布依族特色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开展教学,使学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活动日的课间操时间展开练习与表演,而且还致力于深入挖掘与创作布依山龙文化艺术,成立布依山龙表演队,精心设计并多次参与校内外的布依山龙文艺演出活动,推动布依山龙走出册亨,面向社会,如2021年4月曾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壮族三月三·魅力青秀风”文化旅游消费系列活动开幕式暨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

3.3 成立地方艺术团

民族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外力的引导与支持,更不能脱离本民族对自身文化遗产的自觉。布依山龙作为册亨县冗坪布依族的一项民俗活动、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实现布依山龙全面可持续传承保护的目标,就需要努力增强当地布依族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使布依山龙的传承保护意识深入布依族人内心深处,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保护布依山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当前,布依山龙的起源地冗坪于2014年成立了册亨县布依山龙民间艺术团,致力于布依山龙的传承保护。艺术团以布依山龙第十七代传承人潘向彪为法定代表人,成员均为冗坪当地的布依族人,主要承担包含布依山龙在内的民间演出和表演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官方与民间组织的比赛。据不完全统计,布依山龙艺术团自2014年7月成立以来,相继在省内外各种大大小小的舞龙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表演,并取得了較为不错的成绩。如2014年10月,荣获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2014年11月,荣获贵州思南全国首届舞龙邀请赛一等奖;2015年8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二等奖;2021年亮相广西三月三舞龙民间比赛。除了参加各种舞龙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布依山龙艺术团还曾多次出席相关对外交流演出活动,为外界接触、了解、认识册亨布依山龙搭建起了桥梁。

4 结语

文章从起源、编制技艺与传承路径三方面介绍了册亨布依山龙的整体概况。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布依山龙,是冗坪布依族人以一根根稻草为线、多道工序结合造就的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硕果。通过编制、舞动山龙,表达了百年来冗坪布依族人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一脉传承与追求。

如今,作为重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冗坪布依族历史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布依山龙的传承与保护虽在内外合力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传承方式主要集中在布依山龙的舞法表演与纳入地方遗产名录,而布依山龙的编制技艺则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布依山龙的编制技艺是布依山龙活动的起始点,有根基般的重要性,但布依山龙的编制技艺传承状况并不理想。早在2015年,册亨政府相关部门就组织冗坪村民学习编制山龙工艺品,后因收入、兴趣等不可抗拒因素不了了之。发展到今天,据布依山龙第十六代传承人潘朝江老人所述,当下对布依山龙的编制,在整个冗坪只有他一人能够完成且熟练掌握,其子(第十七代传承人潘向彪)目前对整个山龙的编制技艺尚未达到其父的水准。面对布依山龙传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政府与地方社会应该在原有传承路径的基础上,以布依山龙的编制为重点,这样才能实现今后布依山龙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忠道,贵州省册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册亨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65.

[2] 布依山龙[DB/OL].册亨县人民,http://www.gzch.gov.cn/yzch/chwy/yszl/201911/t20191126_17220601.html,2017-05-12.

[3] 册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级名录[DB/OL].冊亨县人民政府·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http://www.gzch.gov.cn/zwgk/xxgkml/zdlyxxgk/ggwhfw/fwzwhycbh/202007/t20200720_61661129.html,2020-07-20.

[4] 李满奎.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和探索[J].贵州教育,2020(18):11-12.

作者简介:黄仁华(1997—),女,贵州册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