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个案研究

2022-06-22 02:26毛依丽刘郁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毛依丽 刘郁

摘要:青少年在单亲家庭关系的变故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当的攻击性行为和情绪问题,而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行为也会对其社会交往、思维品格、学习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互联网具有多面性,很多青少年放纵自己沉溺于网络,逐渐成瘾,甚至模仿网络暴力游戏,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种现象不仅给亲子关系和睦带来挑战,同时也对身心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文章基于认知行为理论指导,合理应用艺术治疗相关的戏剧疗法,选取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进行社会工作个案介入,深入探索理论疗法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实践路径的应用。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艺术治疗;戏剧疗法;青少年网瘾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0 引言

目前,因为疫情,人们在生活中对网络的使用时间达到了高峰,通过电子产品了解疫情动态、维系生活。但有些青少年缺乏自我控制力和辨别力,逐渐沉迷网络游戏和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成瘾的现象屡见不鲜,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隐性的焦虑情绪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相处方式存在的矛盾问题,也侧面反映了青少年的需求。对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与介入的方法和工作,针对不同生活状况的案主的不同问题,利用认知疗法和戏剧疗法指导实践工作进行个案介入。青少年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形成网络成瘾性人格,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介入,分析评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运用认知疗法和戏剧疗法对案主错误且不恰当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从而减少案主网络成瘾的情况,同时也促进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与社会支持网络。

1 疗法作用阐释

理论基础:戏剧疗法引导网瘾青少年改变认知和行为。

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发掘外部客观世界的主要意义,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案主为单亲家庭且处于青少年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成瘾的认知不到位,且娱乐性强的网络游戏沉溺者,可以在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的过程中运用个别心理辅导[1]。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文章从认知行为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改变青少年案主的不正确认知和非理性情绪,帮助其减少对身边人的攻击性行为及对网络过度依赖成瘾的不良行为,同时修正其核心信念,学会处理和调节自身的情感和行为,修正错误认知,最终影响案主的改变。

戏剧治疗是通过简单的创造性的框架,包括口语与肢体的交流,是一种表演创作的过程。戏剧治疗结合了文学、表演、美术等艺术形式,通过投射、隐喻、角色、游戏扮演等技术,促进个体的成长和改变[2]。戏剧治疗对象包括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自闭症患者等受特殊情绪、心理障碍困扰的群体[3]。例如利用角色扮演和讲故事的方式让案主体会扮演的角色特点,将自己的经历与他人经历相联系,从而用行动改变自己内心。同时,戏剧治疗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利用青少年猎奇、喜欢探索新事物的特点,积极调动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学习场景中的经验教训,并且减少自己的行为问题。

2 案例介入分析

文章基于认知疗法和戏剧疗法的指导对此个案进行介入,介入过程共包含4个阶段,分别是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阶段、收集相关资料与需求评估阶段、制定计划以及改变案主的认知与行为阶段、评估与结案阶段。

2.1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阶段

2.1.1 接案

社工在与案主母亲商量好面谈时间、面谈地点,并了解服务对象,做好面谈准备与相关面谈提纲。社工简单介绍自己并了解到以下的案主情况:案主Z,男,湖南省C市人,初中三年级。案主是独生子,但家庭条件一般,主要靠单亲母亲打零工以及拆迁安置房出租费用来生存。父亲偶尔在家不顺心时会打骂案主及其母亲,母親喜欢唠叨,遇事通常会指责和抱怨。在案主读初一上学期的时候,父母感情破裂,家庭通常会有争吵。自父母离婚后,Z变得经常夜不归宿,常混迹于网吧。

2.1.2 建立专业关系

本次接案建立专业关系的场景是在母亲前一晚刚找到在网吧上网夜不归宿的Z,母亲责骂他的时候,案主情绪暴躁,对母亲的话十分不服。此时母亲责备他和网吧里的混混鬼混,还偷家里的钱出去上网。社会工作者进门后先与妈妈沟通情况,让母亲先稳定情绪。同时社工利用艺术治疗中的戏剧疗法中讲故事的方法鼓励服务对象描述与校外“朋友”的交往故事,拉近彼此的距离。此外,还注意了几个方面。首先是讲故事的技巧,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表达自我,并且学习将信息传达给他人。其次是跟进正面反应,社会工作者观察到母亲使用贬义词去贬低Z的自尊和人格时,他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2.2 收集相关资料与需求评估阶段

2.2.1 资料收集

为更深入地了解案主的社会环境,社工与母亲了解了很多关于Z的详细资料,同时走访了案主所在的学校和社区,向老师了解案主的学习成绩、平时生活和社区情况。通过了解得知,因为案主学习成绩差,上课睡觉且拖欠作业,老师经常责骂且贬低他。因案主成绩不理想,老师建议Z留级一年,重拾学业。此外,Z经常逃课去网吧上网,渐渐地沉迷网络,不仅被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的想法影响,结识了网吧里的一群小混混,还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其母亲十分排斥Z上网和打架的行为,但多是埋怨,经常以泪洗面,基本无计可施。不得已之下,其母亲求助社工,希望能帮助Z戒除网瘾,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恢复正常的朋辈交往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并顺利参加中考。

2.2.2 需求评估与理论应用

第一,案主需要意识到网络成瘾问题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有误的,这就需要Z在社工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对话,说服自己戒除网瘾,产生改变的内在动力,激发内在潜能。第二,家庭方面,对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来说,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极大的问题,父母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式,引导Z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逐渐减少对网络的成瘾行为与相关的攻击性行为。第三,社会生活方面,案主需要一个正向、积极的朋辈环境,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回归校园生活,恢复学习状态。5BE6AFE0-9632-43F4-AA43-20E596E80FC6

针对Z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辅以戏剧疗法中的角色扮演和讲故事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希望引导案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加强自我控制和削弱网络依赖性,调整自我认知,促进Z健康成长以及恢复学业。

2.3 制定计划以及改变案主的认知与行为阶段

根据需求评估,制定服务计划的目标。第一,改变母亲的教养方式,增进家庭沟通交流;第二,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改变对网络的依赖行为,并且正确认识网络成瘾问题引发的各种行为,如偷盗和攻击性行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第三,请案主参与平时周边的活动,如社区、学校举办的活动,或者和朋友一起参与体育锻炼。服务方案如下:

2.3.1 第一次介入:改变母亲教养方式与改善亲子关系

在上一次家访后的第三天,社工便约其母亲到机构面谈。社工和案主母亲梳理了Z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状况,直接点明Z在单亲家庭里成长需要更多的关怀与理解,家长不能对其一味责骂。此外,母亲也认识到打骂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使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养育好孩子。可以采用鼓励型教育,发现Z的长处,激发案主的潜能,并与案主约定上网时间,如果达到标准便给予一定的奖励。为了尽快协助Z跟上功课,母亲经社工介绍重新为案主请了家教来补习。此外,与案主开展了一次会面,布置了一次家庭作业。希望Z能用记录表记录下上网的频率和次数。

同时,发掘案主的不合理认知,与其进行戏剧疗法中的角色扮演。社会工作者让Z与社会工作者互换角色,社工为不合理观念进行辩护,如Z表现出来的通过上网来逃避学习和母亲的责备的角色扮演。让Z从社工角度对网瘾行为进行怀疑辩驳,从而在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建构新的论点和合理观念。案主也承认上网不是逃避的一种方法,他表示会做出一些改变,把部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2.3.2 第二次介入:强化戒除网瘾,巩固沟通成效

案主在返校的一周里不断尝试认真听课,按规定完成作业,但总想玩手机或网游。社工通过当面沟通和他一同制定戒网计划。由于在网游中有大量暴力场景,社工建议其换一个画面相对比较卡通的游戏玩。其次,由于结识了部分网友,社工给出了以下建议:其一,减少与网友聊天或见面的次数;其二,对一些诱导逃学打架的网友直接删除好友账号。考虑到部分网友已经有交情,无法立刻删除,社工建议其选择不回应消息。案主表示会尽力做到。

社工还和案主约定了一周内玩网游的次数,由原来的每天改为一周1~2次,并以浏览网页、听音乐来代替,同时发展了参与学校戏剧表演社团的兴趣。社工表示,如果在执行约定的过程中有任何困难,可以随时找父母、社工解决,希望他能够坚持到底,社工会每天通过微信监督。

社工另外与案主母亲私下沟通,表示做好监督工作,若案主履行约定,则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到外面吃大餐等。若没能坚持,则要与Z一同找出原因。经过一个半月的观察,Z目前已经基本不再和网瘾青少年线下交往,也减少了玩网游的次数,不再有偷窃等行为,遇到事情,首先会冷静思考一下,这些都是很好的迹象。不过有两次检查社工布置的家庭作业的时候,Z偶尔还和个别网友保持线上交流或玩网游,偶尔还会去线下见面,需要后期持续跟进,对此,社工可以通过转移Z的注意力,邀请Z到社会工作机构参与戏剧表演活动,促使其融入社会。

2.3.3 第三次介入:与学校社区沟通,挖掘案主优势,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帮助Z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十分重要,为此开始制定Z回归学校和社区参与计划。现实问题在于,Z是初三学生,平时学业功课压力大,周末要完成大量作业。与母亲商量后决定,可以利用Z擅长使用且熟悉电脑的优势,邀请其成为社区电脑维修组志愿者和电脑知识普及宣传者,Z也在志愿者队伍里交到了朋友。此外,在学校方面,社工鼓励Z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社工也和老师商量举办班级趣味运动会。Z主动提出参与打篮球、丢沙包等趣味运动会的项目,他表示这些活动非常有趣,也增进了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案主与学校社区的融合,还可以激发潜能,转移注意力,改变社区居民与学校同学老师对案主的看法,巩固服务效果。

2.4 评估与结案阶段

随着本次案例介入的正式结案,社会工作者送了Z一本相册,同时邀请Z共同回忆个案服务的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办法,母亲通过沟通逐渐改变了教养方式,也会尝试多鼓励案主,引导案主学习优秀榜样。同时也与案主改变联系方式和频率,跟进和观察Z的改变效果,结束服务。社会工作者与Z共同回顾了介入的整个历程,温习了戒除网瘾的办法。社会工作者鼓励其树立正确的认知与信念,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Z已经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减少了对网络的依赖性。Z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征得同意后,社会工作者按程序结束了个案服务,并定期邀请Z回到机构参加一些体育和其他活动。

第一,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测量表评估案主的网络应用状况,社工在协助案主戒除网瘾时曾送给他一个打卡记录本,该本子记录了每周戒瘾行动完成情况。两个多月来,案主仅有3次未完成,且是在戒网开始阶段。第二,对案主使用了个案结束满意度评估和自我评价等方式,了解介入效果,帮助案主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社工与Z身边的朋友家人进行访谈交流,案主的家人表示案主现在能够积极主动学习,不懂的能够及时向老师同学询问。

3 结语

第一,青少年是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性,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与支持。针对网络成瘾现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积极参加团体辅导和朋辈交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新奇的戏剧疗法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改善朋辈关系,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此外,也可以借鉴采用替代疗法。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特质,积极参加不同活动以实现心理宣泄和转移注意力。第二,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无法戒断网瘾的时候,可以找专业的心理人士帮忙,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网瘾成因,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介入。第三,戒断网瘾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通过逐渐减少上网时间来戒除网络。此外,家长需要注意教育与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把握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与变化,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和陪伴。第四,青少年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也是麻痹痛苦的一种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艺术治疗中的戏剧疗法来激发青少年的内生动力,引导青少年投入自我行为的转变,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曾梅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治疗探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1):115-118.

[2] 王鑫,杨柳.戏剧治疗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21(5):176-177.

[3] 沈圣杰,于晔,张瑜雪.戏剧治疗在中国社会工作情境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7(23):6-7.

作者简介:毛依丽(1999—),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学。

刘郁(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5BE6AFE0-9632-43F4-AA43-20E596E80F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