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2-06-22 03:28冯莹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教育

冯莹

摘 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有效承担起引领学生思想的重任。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有利于思政教师生动开展教学。凝练红色文化精神资源,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挖掘红色文化科学资源,建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资料库;整合地域红色文化特色资源,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 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当前发展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有效承担起引领学生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重要历史责任。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能够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迎来挑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 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方法论,缺乏对多元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对人生问题充满好奇,在懵懂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三观”,逐渐掌握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信息化时代既给了青年学生睁眼看世界的有效工具,同时也产生了信息爆炸难辨真伪的弊病。部分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系统性整合能力和思辨思维能力,面对片面化或是碎片化的信息,容易断章取义,被不良信息混淆视听,不能做出科学判断,影响其科学人生观的形成。

2. “00后”大学生成长在和平繁荣的时代,缺乏斗争精神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随之涌入。它们经过西方话术的包装,俨然成为所谓“人权”“人性”的体现。对成长在和平繁荣时代,没有经历过斗争的青年学生来说,比较具有迷惑性。部分学生比较功利,对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漠不关心,谈个人多,谈集体少,集体观念淡薄。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警惕心理和斗争精神,受到了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把错误的人生观当成了自己的一种追求,对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视

大学生思维敏捷,个性突出,對未知事物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展示自我的需求。但是,一方面,小学中学大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衔接不够,中学养成的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要求,学生往往还停留在考一个好成绩的层面,对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难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魅力,难以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难以真正产生心理的共鸣和认同。

(二)新时代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1. 学生对思政教育学习不够重视

一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学好专业课最重要,其他课程应付就可以”的思想。甚至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也会存在“拿个好成绩,但是内心不重视”的局限性。原因是大学思政课中有些理论点是在中小学时已经学习过的,学生觉得听不听都无所谓。另一方面,原因是大思政格局构建不足。提高思政课程的地位,要从大局来进行整体设计,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升课程地位,仅靠文件是不够的,只有全员重视,才能真正让其润物细无声地走入学生心灵。

2. 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内涵领会不深

专业课老师不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日常学习不够,自身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不能对课程思政真正理解,觉得自己的教学进度都来不及,无法在专业内容里面挖掘思政元素,认为专业建设,自身成长都与思政没有关系。导致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敷衍了事,甚至对思政点的挖掘和融入产生错误。用生硬的、牵强的思政元素去生搬硬套,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3. 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难以提升

首先,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能够要求教师样样精通专门的人应做自己擅长的理论研究,那就需要恰当的安排,否则将导致教师没有成就感。其次,面对思政课日益提升的要求,必须结合时代,结合学情去研究课程重难点。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应该就是这个课的重点,不能台上老师只顾讲自己的重难点而台下的同学听得云里雾里,如此这般,自然就没有抬头率,思政教育只能徘徊在心门之外。但是中年教师与学生有代沟,青年教师又暂不具备课堂上的优秀的专业的能力,导致难以产生有效的心灵触动和情感共鸣。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千难万险,收获累累硕果的伟大精神凝结,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难题的重要精神宝库。

(一)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结合了知识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政治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不能只讲理论,而要以科学的理论为载体来传递马克思主义思想,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统摄知识,透视理论,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使理论与实践融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了灿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现实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学生以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弘扬为己任,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彰显和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目标的落实。

(二)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专业课教材中,没有直接的、现成的红色文化素材,但这并不妨碍红色文化进入课堂教学。教材内容虽然是教学内容依托、基本构件,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有利于在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话语体系进程中,“涵养深厚的文化自觉,牢牢把准红色话语大动脉,实现话语转化,拓展话语广度,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3]。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有利于将系统理论与红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实现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红色精神的传承,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与认同。

(三)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思政教师生动开展教学

理论与素质、知识与信仰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完全对应关系,在思政教育中解决了“知”的问题,“信”的问题并不一定顺理成章地实现;在课堂上背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发其思想转变、认识提高。因此,引入红色文化中有价值的典型事例和内容,有利于处理好理论的思辨性与生活的现实性、思想的深刻性与素材的直观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讲“理想信念的作用”时,向学生展示革命斗争时期的青年人信仰坚定的入党申请书,讲述他们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以深层次的理论为桥梁、手段、媒介,解决实践中的思想迷茫和信仰迷失问题,从而将一般意义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提升到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

三、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凝练红色文化精神资源,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4]思政教育要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在理论上提供科学指导,在内容上提供丰富素材,在形式上提供多元平台。

(1)在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通过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本要义,筑牢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支柱。”[5]

(2)丰富而真实的中国红色故事,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丰富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体现的既是真理的感召,也是情感的融入。用故事里的真情感染学生、用故事里的真实打动学生,进一步彰显出真理的力量。红色文化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时代的升华,如运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的巨大优越性,向学生讲好抗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集体主义,人民至上等红色文化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在情感共鸣中启迪心灵,在情理交融中引导青年学生崇拜英雄,學习英雄,真正地形成追求崇高、完善自我的理想信念。

(3)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日益普及,红色文化精神的弘扬也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与时代相融合,进一步丰富其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在关注国内外的时政时,能够站在爱国主义立场,正确辨析各类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专题小组,组织学生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高校文化活动中可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红色故事短视频比赛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钻研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氛围。

(二)挖掘红色文化科学资源,建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资料库

(1)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要建立集体备课的合作机制,围绕教材重难点进行课程思政融入的讨论,科学挖掘红色资源教学资源,切忌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反而“黑化”了红色文化教育。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将轮胎维修的课程思政内容,定义为学习汽车轮胎默默无闻的抗压精神,对学生而言既缺乏说服力,甚至会产生对教师的质疑。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既要关注专业能力的提高,更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风貌,才能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课程中。

(2)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改变灌输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将红色文化中的“艰苦朴素”“集体主义”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素质的转化。通过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统筹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各专业课程中的结合点,避免红色文化教育被专业课程误读误用。

(3)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常规式互动交流机制,打通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沟通反馈渠道。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情特点、学习需求的了解,及时收集学生对红色文化教学的意见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资料库的建设。

(三)整合地域红色文化特色资源,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除了课堂上对历史和事实的讲授外,还要利用好地域红色文化优势,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政理论跃然纸上,更加直观、具体和生动,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1)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引导学生,更要在实践上锻炼学生。学校与红色教育宣传基地搭建共建平台,利用好地方特色和社会力量,组织师生参与各种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更加深刻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如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建设成果的参观调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投身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大学生通过践行红色文化来融入红色文化。

(2)一方面,在开展班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时,高校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选择各类红色文化教学基地,通过重温革命先烈的壮烈英雄事迹,参观红色文物、红色遗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信仰。主动践行红色文化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红色主题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红色革命氛围,重温红色文化的辉煌历史,以此增强他们对历史的科学认知、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建设祖国未来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 刘建平,莫丹华.实然·必然·应然: 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逻辑[J].求索, 2021(11):29-36.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5] 罗心欲.红色基因:科学内涵·作用机理·传承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23):19-23.

基金项目:2020年度校级科研立项资助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JSITSZ202008)。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与进路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论新媒体时代下高中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