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探析

2022-06-22 03:28孔丽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辅导员

孔丽

摘 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作为肩负育人、育才双重职能和使命的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尤为重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如何共同开展育人工作,专业教育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两条平行线”怎样形成合力,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高等学校培育什么样的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辅导员 专业课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思想引领下,自2014年开始,上海市各高校就“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即“课程思政”模式。从“课程思政”的形成过程看出,它不是指某一类特定的思政课程,而是一种教学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面性。从课程思政的理念来看,其目的就是实现各种课程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协同育人。

教育部在2020年6月頒布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作为肩负育人、育才双重职能和使命的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课程共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作用,开展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可整合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程。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包含有思政教育成分,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通过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在思想层面加强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思想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和国家建设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专业课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同的专业,对辅导员进行具体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知识教育的链接,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关系。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通过课程思政来构筑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有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在确保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保驾护航。

(二)可满足育人需求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双方可借助协同育人平台,共享各种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可参考辅导员所提供的学生性格、学习兴趣和经历、家庭背景等信息,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利用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怎样培养人”的目的。辅导员通过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把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表现、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等,有利于辅导员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辅导员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贯串点,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双方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的角度,搭建专业学习的课程思政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能引导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施展专业本领为社会效力。

(三)可创新教育工作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教育的共同客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教育手段、教学措施使用等方面,存在交叉和互补,都将提升大学生素养作为培养目标。这就使得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育人育才方面有着统一的工作客体、相同的工作目标,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基础。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合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案例、故事、典故,使学生在接受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不断增强自身专业思想素养。通过创新此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专业课视角认知思政,开展专业课学习,促进专业学习和自身素养的双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融入专业课课堂,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双向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创新学生管理育人和专业教育育才的协同互动,从而提升协同育人的工作效应。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现状

目前,虽然全国高校就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职责和内容不同、沟通不畅通、合作意识不到位、协同育人制度不完善等。这导致双方在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思想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观念淡薄

一直以来,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只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性学习完成教学工作和任务,即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已。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认为专业课教师应全权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自己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与专业课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造成专业课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日常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课程中的立德树人有效性欠缺。二者的工作经常是 “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相互分离的情况非常普遍。

(二)教学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目标脱节

在日常教学设计和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三观”和个人道德素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课教师属于教学部门管理,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管理,二者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互相之间工作思路和教学目标不同,合力协同育人的组织架构尚未形成,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教学育人与辅导员的德育育人脱节。[2]

(三)教育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专业差异

从专业教育背景上来看,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专业背景较为宽泛,而专业课教师的受教育背景主要集中在所学的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背景较为缺乏。二者不同的专业学习背景,导致双方在日常工作上存在独立性,从而在协同育人方面沟通不及时、不充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加之当下的大学生都是“00后”,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喜欢独树一帜,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在思想、情感、观念等方面与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填鸭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太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正确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以更加专业的知识因材施教。但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所以也就更容易导致协同育人效率低下。

(四)机制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制度不完善

一是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交流时间不固定、交流程度不够深入,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地开展教育工作等问题,没有形成育人的协同合力;二是在协同育人的内容衔接方面,存在研究层面的不足,未能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三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或者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落实不到位或执行不力,无法有效发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实现育人的协同成果。

(五)建设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平台缺乏

目前来看,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较为缺乏。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无法通过协调育人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对接沟通,更无法实现各种教学和思政资源的深度融合,从而导致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不能充分发挥各自所具有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

(一)组建协同育人专业团队,加强交流合作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的情况,加之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应由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参与其中。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管理层可以牵头教学、学工工作部门,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专业育人团队,取长补短,发挥三者的各自优势,形成“1+1+1≥3”的育人效应。可定期开展三方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分别就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培训,相互补充、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三者协同育人的认知。

(二)明确协同育人教育目标,提高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说明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有着共同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仅靠辅导员单兵作战,很难切实有效地完成育人目标。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两者共享学生资源、互相辅助、协同育人,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协同育人交流机制,培养共育体系

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座谈会,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在会议上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将各自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共同分享。现在各种社交软件也越来越多,辅导员和专业老師的交流也越来越方便,可以建立三者共同参与的聊天群,大家可以匿名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交流会更加顺利,掌握的信息也更加真实可靠。[3]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学业导师,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开设学业指导课,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业方向迷茫等问题。通过学业导师的方式,有利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加深配合,深化育人合力的效应。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高校协同育人平台

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在协同育人平台中建立一个可以供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交流沟通模块,提高协同育人的沟通互动性。[4]也可以在平台上将学生的日常情况进行全面记载,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从而提高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效果。

(五)建立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方式,完善协同育人激励机制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对协同育人的要求也越发严格,但配套的激励措施尚未完备。《纲要》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提出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激励考核评价机制,降低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主动性。所以,高校必须完善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成效进行评价考核,促使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共同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建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奖励制度,根据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予以表彰奖励,扩大课程思政影响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年来,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评定讲师职称时,须有两年辅导员工作经历,此举有助于在全校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合力,共同建设协同育人队伍。

新时代,在课程思政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真正实践“三全育人”,就必须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力量,深度融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解决之道,实现共同育人目标,高校必须推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将大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同步进行,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共同发展,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造之材。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4):28-32.

[2] 张岸嫔.课程思政视域下成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 2019(2):4-5.

[3] 胡明亮.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 2018(21):118-119.

[4] 李永琢.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时代农机, 2019(8):126,128.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