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2022-06-22 03:58沈苏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健康社区的发展理念、适老化理念和微更新理念进行简要分析,阐明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的必要性,并从公开开放性、普遍适用性、多元差异性、公共利益性四個角度对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探究更加宜居、健康的社区居住环境设计方法。

关键词:微更新;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1 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必要性

1.1 健康社区的发展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国际组织一直倡导通过建筑环境的改造来实现健康生活[1]。“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的发展需求日益突出。面对愈发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场所,环境品质与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模块,对建设健康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微更新设计,为居民创造宜居、健康的居住环境是实现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1.2 适老化理念的运用

早在1980年,劳顿(Lawton)就提出应通过适当的设计,减少物理障碍,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首先,适老指的是适应老年人由于身心逐渐老化,导致日常活动与空间需求等变化的过程。它并不是老年人专用或仅为老年人服务,而是通过增强空间环境的适应性来促进和满足尽可能多的群体使用。其次,适老化设计是在满足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群体的基础上兼顾残疾人、体弱者等非老年群体使用,并结合无障碍设计理念关注细部设计实现群体共享。最后,适老化设计应达到促进并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并完成各类活动的效果,且已有研究表明,设计得当的社区空间能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并促进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的开展。

1.3 微更新理念的介入

文章中的微更新是以社区的物质形态特征,如生态环境特征、公共设施配置、公共空间尺度等为对象,主张用中小规模的、有包容性的渐进式更新设计对空间形态、功能及构成元素等方面进行更新。但社区微更新强调的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建设,它更注重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因此,空间微更新设计应当符合“人的尺度”。

2 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微更新策略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特别指明“公共”是指“公众、公共性以及公开化”[2]。要做到空间结构的公共化,需要从公开开放性、普遍适用性、多元差异性和公共利益性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2.1 公开开放性——活力空间的塑造

2.1.1 存量空间的再生整备

在整备存量空间时,应遵照嵌入式就近布局、增量与存量设施相结合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复合设置这三个原则,即通过整合并转换未得到利用或利用率不高的零散土地的功能用途,以更加系统、集约的方式在其原有用地布局中小规模植入医疗、娱乐、休闲等多种服务类型的适老型基础设施,为中老年人提供便捷、联动的“家—社区”生活圈,从而建设“地域照护体系”,形成能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的适老化服务,实现存量建筑和空间集约微更新[3]。

2.1.2 社区花园的交融模式

社区花园的组织运作和推广应根据不同社区的地理位置、空间规模、人群构成等层面制定相应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空间更新与社区建设的有机交融。从上海住区内部自治型的百草园社区花园微更新的实践探索中可以看出,它主要根据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现有公共空间质量、社区老龄人口比例、小区自治基础这几个条件来选址,设计团队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居民的角度思考并反复与居民沟通社区营造的方案,留给居民更多的自主空间来参与、规划并确定最终功能定位。总体来说,这种实践方法在为居民提供了公共交往的场所与空间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生产自治的能力,居民以广泛参与的社区力量深化公共绿地的内涵,实现社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3 公共设施的优化设计

社区公共设施的更新应注重对周边场地条件的整体营造,因地制宜地根据区位条件和周边配景合理把握更新的尺度;同时要多留意道路路径的规划、视线及行为的交流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氛围。此外,社区公共设施的更新应根据公众参与的反馈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和关联性的优化设计。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熟悉程度最高,且对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有明确的诉求和关注点,如设施的位置、种类、数量、安全性及后期的维护和管理等因素,以达到更有效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

2.2 普遍适用性——公共安全的保障

公共空间是最典型的公共性事物,所谓普适性就是要求公共空间的所有内容都满足该空间所有主体的公共需求[4]。

2.2.1 路缘高差的交界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差变形主要体现在人行道地面与车行道地面的交界处、区分不同活动场所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及建筑室内外交界处等。因此在这些场所都应设置缘石坡道等无障碍通道设施,并根据相应的坡度和宽度要求选择缘石坡道的类型和形状。

2.2.2 步行道路的改造设计

社区外两边的步行空间,可以根据空间现状适当地缩小步行道的宽度,留出老年人或者行人的休憩空间,同时在休憩设施之间、休憩设施与街道之间加入景观设施和绿化带,这样既能形成公共—私密空间的亚空间,给人们带来不同层次的空间感受,创造宜人的驻留空间,又能够起到生态、美化、降噪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保证居民行走的安全,应在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无断头、连续性的无障碍步行通道,保障连续、通畅、安全的步行道路空间。

2.2.3 街道交叉口的改造设计

研究表明,老年人中70%的步行交通事故发生在街道的交叉口[5]。因此交叉口的改造更新显得特别重要。美国《全球街道设计手册》中对社区街道交叉路口的指导规范指出[6]:一是为确保行人的安全,应抬高住宅街道入口的人行横道,防止驾驶员超速行驶;二是在较窄的街道上设置路缘扩展带,缩短人行街道的长度,保护行人的步行安全,并防止驾驶员在交叉路口停车而阻碍通行,同时也可以停放自行车并布置相应的街道设施和景观设施;而在更宽的街道上,应增加缓冲自行车道,保障不同人群的出行安全。

2.2.4 停车设施的便民设计

应对住宅区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任意停放、缺乏管理的现象进行严格、规范的整顿,解决无序停车导致的住区空间拥挤问题。例如,在改造时可以利用住区闲置空地或改建舊楼的方式来增建立体停车楼式的集中式停车设施,既能缓解住区内部的停车压力,又能释放更多公共空间,方便出现紧急情况时救护车、消防车的通行。为确保轮椅使用者或残疾人可以顺利、安全地上下车和通行,停车场应根据规模设置无障碍车位。车位应尽可能保证正面宽度在3 500mm以上,并且在轮椅使用者专用设施及其附近应设置轮椅使用者国际专用停车设施的标志。

2.3 多元差异性——日常生活的建构

在公共空间中,公共性和差异性是同时存在的。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多样差异性需求。

2.3.1 在地文化的延续与演绎

人们的主观性与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对建构地方性的意义来说是最重要的特征[7-8],而地方性的意义是建构个人或群体社会关系极为重要的基础[9]。因此,在地文化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人们通过对一定范围空间内的生活进行体验与诠释而形成的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身份认同。在地文化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城市复杂多元的演变进程生成了丰富、多层、交融的特征。因此在进行公共空间微更新时,既要尊重历史、延续文化,又要结合其特征和价值,植入艺术,创新与开放式地对其元素进行提取与演绎来彰显其特色。如广州逵园艺术馆,秉持“播种生活中的艺术、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理念,并基于“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逵园更新成为一个集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创新文化空间,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类人群。更新后的逵园为市民、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场所,将城市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让不同群体都能感受其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的演绎,进而形成空间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

2.3.2 绿地系统的丰富性

绿化是社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不仅具有生态保护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而且在调节人类心理和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加坡在“再创我们的家园”计划中专门提出绿色社区策略,并颁布《绿化指南》指导实施。指南中规定,绿色容积率不得低于4.5%,绿化覆盖率应达到45%至60%,足以见其对绿化环境的重视程度。

在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过程中,除了根据住区的规模、结构和居住人群特点对绿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使有限的土地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绿地生态效益,还要考虑到安全、健康等因素,避免不当、有害植物的种植,避免采用有毒性、多刺、飞絮类的植物。此外,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植物的不同功能因素,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配置,并考虑到植物的色彩、质地、叶丛疏密、高矮大小等特征是随着生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需要注意不同过程中植物的演替变化,合理选用并使景观达到四季分明的观赏效果。

2.4 公共利益性——多层互动的政策

美国公民自治理论专家理查德·博克斯的“公民治理”理论指出:21世纪是以公民治理为主导的时期,形成了以公民为主体,协同立法者、公共服务者共同治理社会的局面[2]。微更新在社会治理层面亦是如此,不同于以政府为主导的综合整治,微更新理念强调社会多元参与,即居民可以成为规划者,政府与民众双向互动、共同治理、共促发展,共同推动建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升。

2.4.1 居民参与意识与意见表达

在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首先应培养居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居民的积极性,拓展社区的参与途径,从而促进多利益、多主体群体之间的良好协作。其次,引导社区参与支撑体系的完善,只有居民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才能使方案的更新和营建过程更加符合社区实情,才不会导致空间与文化的脱节。

2.4.2 适老化法律法规体系的政策健全

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微更新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民生公共事业,涉及规划、住建、财政、消防等多个政府部门,它们作为政策主体,应共同参与建设,制定符合适老化改造需要的规范制度、衡量标准以及操作指引,明确适老化改造的目标和内容[10]。

2.4.3 社区微更新公益基金的建立

城市社区适老化微更新的内容属于公共空间、公共物品,这必然会给城市中收入较低者带来经济压力而削弱居民的改造意愿。在社区的适老化微更新设计中,需考虑老人、退休职工等中低收入人群。如上海浦东新区缤纷社区的建设[11],陆家嘴跑步道花园就是由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多个主体共同商议并提出多方资金筹措思路,且在方案建成后收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让老年弱势群体有条件拥有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为多个主体提供了充分互动、沟通的机会,平衡了社区资源的分配,从而制定出适合社区所在场所的微更新设计使用规则,使社区更新更加有效、可持续地进行。

3 结语

不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居住社区,其内部公共空间都是社区居民进行日常生活、公共生活的场所。若其在生态空间、活动空间、交通空间等方面的状况不能满足各类居民群体的生活需求或不能应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应通过适当的空间微更新设计方式来摒除不利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微更新设计的理念要浸润在生活经验中,既要有思辨的理性要素,也要有对细节的关注态度,这样才能够在优化社区空间物质形态特征的同时延续其生活文化。

参考文献:

[1] [美]阿德里安娜·祖尼加·泰兰,巴伦·奥尔,兰迪·金布莱特,等.设计健康社区:测试可步行模型[J].建筑研究前沿,2017(1):63-73.

[2]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2.

[3] 杨现领,陈卓玉,栗样丹.让房屋再生:来自日本的经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25-28.

[4] 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 楼瑛浩,裘知,华懿,等.“街坊型”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探索:以杭州老城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6):95-99.

[6] 美国全球城市设计倡议协会,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全球街道设计指南[M].王小斐,胡一可,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56-357.

[7] [加]爱德华·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M].刘苏,相欣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2-46.

[8] 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19.

[9] 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25(6):1-6.

[10] 丁魁礼,贺静.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微更新的政策创新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1):109-116.

[11] 赵波.多元共治的社区微更新:基于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建设的实证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4):37-42.

作者简介:沈苏(1997—),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