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建筑理论框架下的乡村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2022-06-22 03:58王宝宇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新乡土建筑理论建立在乡土建筑的适应性再生思想基础上,对乡村建筑风貌的打造具有较强的适用意义。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对建筑传统性和现代性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新乡土建筑是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继承与批判、融合与创新基础上的理论思想,因此新乡土建筑理论具有聚落演变的时空发展观、因地制宜的环境和谐观、低技运用的朴素价值观、由繁入简的符号对话观及本土材料的场景认同观等内涵。文章从传统性和现代性特征分析入手,架构新乡土建筑理论应用框架,并探讨新乡土建筑塑造的实施路径;以滑县东小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围绕打造“豫北新乡土风貌”的实施路径进行概念框架应用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新乡土建筑;乡村建筑风貌;滑县东小庄;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0 引言

新乡土建筑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天地,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新乡土建筑一方面延续了传统和地域建筑文化风情,为本地居民构建了强烈的乡土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建筑理念、技术和新材料[1],适应了现代的建筑功能和审美需求。普遍认为新乡土建筑是乡土建筑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对地域建筑的“批判性”继承[2]。

相關文献从新乡土建筑的定义、思想内涵到创作策略等都做了较深入的探讨。王心源引用现象学诠释场所精神塑造的重要性[3]。郭梦露探讨了中国新乡土建筑师的创作观念取向及多元化的新乡土设计取向[2]。杨金波探讨了在新乡土建筑创作中的手法,创新乡土建筑语言、材料、技术等[4]。王文生探讨了“低技”在新乡土建筑营造中的价值[5]。总体来说,新乡土建筑相关研究为乡村建筑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视角。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界定新乡土建筑理论内涵,并系统性构建新乡土形成的概念框架与实施路径,并以滑县东小庄建筑风貌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论证,旨在为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1 新乡土建筑理论内涵

新乡土建筑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新乡土建筑是在当代建筑师的主导下,对传统乡土建筑的现代再演绎[5]。普遍认为新乡土建筑是通过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适应现代功能需求,融合乡土建筑思想与风貌,以赋予乡土建筑以新的生命力[6]。文章认为新乡土建筑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特性、两种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学习中,形成了以下五种内涵价值观。

1.1 聚落演变的时空发展观

地域聚落和建筑在历史时空中不停发展演变。新乡土建筑认可建筑聚落的时空发展。因此新乡土建筑积极融合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以适应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现代功能的需求。新旧融合使新乡土建筑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形成一种“与古为新”的意境。

1.2 因地制宜的环境和谐观

我国乡土建筑的演变也是适应当地环境气候条件的过程[7]。因地制宜造就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感,从而呈现出一种宜人的人居环境。新乡土建筑继承了因地制宜的环境和谐观,同时也借用新的技术、新的建筑材料以更多的形式体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构建,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1.3 低技运用的朴素价值观

乡村地区民宅往往由住户独立组建完成,缺乏规模化的机械参与,而低技的选择是经济可行、有效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较多的人工建造和手工制作造就村宅建筑天然带着一种亲和性、平民性[5],从而呈现出村庄融于田园乡土的拙朴气质。新乡土建筑赞同这种朴素价值观,鼓励使用低技建造,以塑造质朴、自然的乡土田园场景。

1.4 由繁入简的符号对话观

新乡土建筑是现代建筑师与传统乡土建筑师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传统乡土建筑从院落布局、屋顶形式到门窗及外立面装饰,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较为繁杂的表现形式,新乡土建筑往往通过简化这些复杂形式,形成简洁的符号融于现代建筑中,使建筑既有传统的意蕴又具有强烈的现代简洁感。

1.5 本土材料的场景认同观

本土材料在场景的塑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闽南民居的红砖红瓦、山西民居的青砖灰瓦、江南民居的白墙灰瓦都是营造当地独特区域场景的重要元素。本土建筑材料一方面是建筑经济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地域特色,是当地社群情感认同、家乡归属感的重要构成元素。本土材料的应用在新乡土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

2 新乡土建筑的理论框架及实施路径

正如上述新乡土建筑理论的内涵剖析,新乡土建筑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是“老树发新枝”的设计立意。构建新乡土建筑的概念框架及实施路径应从传统性和现代性特征分析入手。

2.1 新乡土建筑的理论框架

新乡土建筑设计研究提炼传统建筑特性,包括传统聚落结构、生长特点,传统建筑院落形制、建筑形制、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同时从三个方面赋予现代建筑时代性:一是现代功能,包括现代生活需求和生产活动需求;二是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包括轻钢结构,铝板、玻璃、陶板以及其他新型建材等;三是在现代建筑和全球化语境下,倾向简洁、干练形体和语言符号的建筑审美(见图1)。

2.2 新乡土建筑的实施路径

在上述概念框架的指引下,新乡土建筑主要通过四条实施路径实现(见图2)。

2.2.1 聚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当地自然环境、文化民俗、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传统聚落也呈现出不同的聚落结构和生长特点[8]。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块状形态,江南的乡村聚落随河生长呈线形。文化民俗方面的影响,如看重庙会活动的村落常常让戏台、庙宇及广场空间占据村落的中心;受宗族社会组织影响较大的村落常常围绕宗祠空间展开布局。新乡土建筑将学习乡土建筑及聚落结构形成的原因,让聚落的生长演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从而获得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宿。

2.2.2 传统建筑图谱的简化发展

传统建筑图谱在院落形制、院落尺度、建筑结构、建筑开间、屋顶、门窗、墙体、外立面装饰等方面有着繁复的语言形式。新乡土建筑通过简化合院、坡屋顶、柱廊、装饰等形式实现现代性语言的转化,同时简化后的建筑语汇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2.2.3 本土材料的创新运用

本土材料的运用带来了强烈的地域场景感。新乡土建筑提倡充分利用地域本土材料。一方面新乡土嫁接新技术、新材料,另一方面重新组合运用本土材料,形成新的形式美,从而产生“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的新意境。

2.2.4 对现代功能的适应性调整

乡村发展可能产生不同社群,如新住民与游客等,不同社群会产生不同的空间需求。建筑功能、体量、尺度大小往往与使用者的活动和心理需求有关。现代建筑以开阔的空间、大尺度门窗使建筑内部空间自然光线和通风效果更佳。融合现代建筑的优势,适当放大传统建筑体量、增加门窗尺度,以适应现代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3 滑縣东小庄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应用

滑县是豫北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农业强县,县城城区人口约29万。东小庄位于城区北部近郊,隐于森林公园内,5分钟车行可到达高铁站,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东小庄既拥有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资源,又具有黄河故道厚重的历史文化。依托优越的资源条件,东小庄被定位为田园旅游村,其建筑风貌将打造为“豫北新乡土风”(设计方式详见表1)。

3.1 东小庄村聚落结构的延续与再生长

东小庄村受周边农田和生态林地的限制,沿村庄主干路延伸呈三角形态。村中戏台、土地庙位于村庄主路的交叉口,成为村子的活动中心。在维持原有形态的基础上,村庄的南侧增加了一条田园路,并与田园路北侧空地建设一排与游客服务配套的休闲商业街。田园路呈“弓”形,拥抱南侧田园,将田园风光纳入村景。

3.2 传统乡土建筑图谱梳理与简化应用

黄河河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逐渐形成成熟的青砖灰瓦合院形制。东小庄村建筑以1~2层坡屋顶为主,在现代建筑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地域文化特性。通过研究豫北地域传统乡土建筑特点,结合现代建筑简洁的审美需求,突出门窗设计,增加简化的地域符号,形成东小庄简洁而有传统意蕴的建筑语言。

3.3 乡土材料的创新性运用

东小庄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上,墙体多运用仿夯土材料,部分用青砖或红砖,使东小庄在统一的风貌下又有一定的丰富性。门窗在当前的基础上,添加了深色铝板、铝条作为点缀,赋予建筑现代时尚感。新旧融合创造了豫北地域场景感,又具有新的时代意境。

3.4 满足新社群的活动需求

东小庄被定位为旅游接待村,因此游客是东小庄未来重要的新社群。规划通过植入民宿功能、游客服务中心、儿童乐园等设施,以满足游客的功能需求。同时结合四时节气变化打造田园景观节点,增加乡土环境场景。此外,东小庄风貌建设需要通过地区“乡土”文化的特色建构,打造与城市差异化的聚落风貌,形成有力的吸引点。

4 结语

文章深入剖析新乡土建筑的理论内涵,系统构建新乡土建筑实践的概念框架及实施路径,并对东小庄的建设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普通村庄来说,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思想来源需要在区域范围及历史时空中梳理和学习,同时还要面向未来,为未来服务。未来研究方向应注重历史的挖掘和对未来聚落空间发展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嫁接历史与未来,使新乡土建筑更具思想智慧和未来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新建筑,2006(6):82-86.

[2] 郭梦露.从自觉到自省: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观念取向[J].城市建筑,2019(1):77-79.

[3] 王心源.建筑语言对场所精神的诠释: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J].重庆建筑,2016(7):10-12.

[4] 杨金波.当下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实践分析[J].居舍,2020(5):14.

[5] 王文生.低技影响下的新乡土建筑设计解读[J].城乡规划,2022(2):127-130.

[6] 朱金良.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实践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6.

[7] 常青.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建筑,2000(3):25-27.

[8] 王文生.新乡土建筑中地域文化因子解读[J].华中建筑,2020(8):15-20.

作者简介:王宝宇(1978—),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文化、乡村规划。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现状探析
“旅游+扶贫”视角下促进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土地增减挂钩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机制的构建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村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