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面向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森林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2022-06-22 03:58李继春郑迁遥李璐璐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森林康养

李继春 郑迁遥 李璐璐

摘要: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政府采用隔离政策,这导致城市人群出现隔离后遗症及身心创伤。文章以心理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心理亚健康人群的个体差异和亚健康程度,探索面向此类人群的森林康复景观设计方法,旨在构建自然治愈的森林康复花园。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康复景观;森林康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目前,国内疫情虽然基本稳定但并未完全消失,呈现多点散发的态势,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创伤。较大的心理压力让人们长期生活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会产生很多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因此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问题不可忽略。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使人们心情愉悦,恢复身心健康,注重景观环境的综合感知体验,可让人在植物景观上获得慰藉。研究证明,景观对人体健康有益,如森林环境可以改善心情,排解压力,因此康复景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文章以疫情中社区封闭造成人们产生隔离后遗症为研究背景,以森林康复景观营造手法为切入点,将亚健康人群不同的心理阶段与康复景观功能分区相结合,达到阶段性康复的目的,探索在森林康复空间中人与景观、人与人、景观与景观之间的互动方式。目前,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的两种康复理论为美国心理学家Roger Ulrich提出的压力减轻理论和美国Kaplan夫妇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他们都认为绿色健康的景观环境能够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1]。

1 康复景观概述

康复景观又称治愈性景观、治疗景观等,它是通过影响人的感官、干预人的心理来缓解压力,达到治愈心理的效果。具体来说,这是一种以促进人类身心康复为目标的治愈方式。森林康养理论是从康复景观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景观理论,目的是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在自然治愈的环境中康养身心。森林康养是指以丰富安全的森林景观、纯天然的森林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深刻新颖的生态文化为基础,结合休闲、养生、康体、治愈等措施开展的森林度假、康养、保健、游憩及养老等活动。

19世纪,德国政府首次提出了森林医疗的概念,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让公职人员在森林中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摆脱心理亚健康状态[2]。很多人表示,森林康养之后自身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心理压力得到了良好的缓解。而国内的森林康养理论起步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研究阶段。在国家的号召之下,已经有部分省市建立了森林康养基地,如湖南林业森林康养中心、广东的森林公园等。

2 后疫情时代心理亚健康人群的需求分析

2.1 转变环境,面向自然

疫情期间的宅居生活,让所有人望而生畏。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使人们活动范围受限,每天面对的都是相同的环境,造成了社交缺乏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紧张、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此时心理亚健康人群对室外和自然风景充满着渴望,自然开阔的环境更利于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康复和治愈,他们希望能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片刻宁静,与植物对话,与天地同乐,忘记烦恼和忧愁。

2.2 团体合作,面向大众

由于疫情肆虐,大部分人只能宅居在家,无法出门正常社交,导致人们的团体感被削弱,正常的社交能力被磨灭,出现了社交疲惫和社交倦怠的心理,但是此类人群本质上对社交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因此,如何激励心理亚健康人群重新恢复正常社交,在具体设计中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办法是设计适合团体活动的学习探索区、园艺疗法区和开阔草坪区等功能性场所,增加使用者的社会交往机会和情感支持。

2.3 心境转换,排解压力

研究指出,人与自然的接触可有效恢复注意力,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接触可以刺激人体大脑分泌激素,增强人体免疫力,进而促进人们身体的康复[3]。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超对身体的影响,它会造成人群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特别是人们在经历长时间的隔离后,精神压力增大,会出现精神紧绷、紧张焦虑等情况。这时人们需要缓解压力,转变心情,所以后疫情时代群体创伤心理的安抚与治愈迫在眉睫。

3 面向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森林康复景观设计要义

3.1 设计原则

3.1.1 原生态营造

研究表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群达到最好的身心放松效果。因此,设计时应充分地保护和修缮花园里原有的植物、景观设施。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情况下,对场地进行分区设计,每个心理康复阶段对应一种功能分区,让康复人员按自身喜好选择康复场所,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康复。在植物营造方面,尽量保护森林中原有的植物群落,减少砍伐再建,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4]。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适合康养疗愈的植物种类,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3.1.2 沉浸式体验

让心理亚健康人群在森林康复花园里享受最放松的状态,给予他们一种沉浸式、全方位的自然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地设计森林康复花园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人工痕迹,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状态,适当增加一些安全措施和自然野态生长的绿色植物,追求自然天成的审美意境,模糊人工自然和原生自然的界限,最终达到沉浸式康复体验效果。例如,随着VR技术的流行,用户可以通过特殊的交互设备进入虚拟环境,但是目前这种技术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体验需求,并不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体验。

3.1.3 阶段式参与

打造康复花园的目的是给心理亚健康人群营造舒适轻松的自然氛围,让患者借助自然环境排解压力,重新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由于心理亚健康人群的个体差异和亚健康程度不同,不同的人群需要分阶段参与到康复性治愈中。阶段式参与可以提高人群的康复概率,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的人群都处于可控范围内。基于心理亚健康人群个体差异和其亚健康程度,总结了四个康复阶段:内向封闭阶段、治愈修养阶段、园艺参与阶段、开放交流阶段,在具体设计上同样也设置了四个功能分区,分别提供给处于不同階段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这种阶段性的康复手段会提升治愈心理亚健康的概率,但是想完全康复还是要配合专业医生和药物治疗。

3.2 选址布局

森林康复景观的选址对植物覆盖率和种类的要求很高,一般选择在国有林场或者是城市的森林公园里,最好是选择由森林植物围合起来的相对安静、封闭的空间,这样可以方便心理亚健康人群在此地安心治愈。此外,森林康复花园的选地也需要从气候、交通、面积、地形、空气等方面综合考虑,一切以方便心理亚健康人群修养身心为目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康复花园和丰富的植物种类可以给心理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好的植物疗养体验。在布局方面,追求自然的状态,减少人工痕迹,不同的空间用植物围合进行区分,这样可以削弱患者的警惕性和压迫感。

3.3 功能分区

由于患者的心理亚健康程度有差异,面向这类人群的康复花园设计应该设置不同阶段的康复任务,因此要根据不同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压力情况及人群自己的选择,将其安排在合理的功能分区里活动。心理亚健康程度较严重的人群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在偏僻、安静、无人打扰的区域活动。而随着治愈进程的推进,他们的状况会逐渐减轻,开始需要和人互动,那么就可以选择去其他空间继续治疗。因此,森林康复花园将分为四个不同的空间[1]。

3.3.1 冥想区

这个分区提供安静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着重满足处于内向封闭阶段的心理亚健康人群。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基本上没有社交需求,他们更喜欢独处,以此来填满精神上的空缺。所以,这个空间可以让他们真正地卸掉戒备,感受自然带给心灵的洗礼。在植物设计上,可以在四周种植茂盛的大乔木和小乔木,作为与其他分区的一个分割设计,并形成垂直视线上的遮蔽。在乔木的下面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水平视线上的遮蔽,遮挡别处的视线,得到一个私密性极强的独处空间。在景观配置方面,给人群提供一些冥想亭或者冥想屋,让他们在一种自然且没有负担的环境中逐渐康复。

3.3.2 探索区

此分区是一个小型的动态式花园,它由一大片野花野草构成的独特荒野景观组成,在这里没有明确的铺装道路,所有植物都野蛮生长,这样可以激发人群探索树林深处的好奇心,对眼前的自然事物产生兴趣,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思考。里面设置了一些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小型互动装置,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着重满足处于治愈修养阶段的心理亚健康人群需求。在这个空间里,人群可以较为主动地体验自然、活动身体。

3.3.3 园艺区

这个分区包含一个小型森林花園,是进行一些园艺种植和指导性康复活动的地方,这一区域专为处于园艺参与阶段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设计。为了满足人们开展一些适当的园艺活动的需求,这个分区有着更为宽阔的空间,为人群提供一块小的园艺种植区,用于种植他们喜欢的花果蔬菜。另外,园区会请一些专业的园艺师来协助他们完成园艺活动。同时,在这里还可以实现团队合作,与他人一起参与园艺活动,让人们在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3.4 草坪区

草坪区是一块很空旷的草地,专为处于开放交流阶段的心理亚健康人群所设计。在这里没有茂密植物的遮挡和室外的庇护场所,所有人都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这对于正处于重度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阶段的人群对社交的需求比较大,而草坪正好可以给人群提供交流沟通的场所。因此将这类人群聚集在此,可以为彼此排忧解难,排除孤独感,同时也可以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森林康复花园的道路设计也要满足四个分区的使用要求,因此,采用康养步道连接四区。步道设计采用圆润流畅的曲线连接各区,同时设置三级园路。一级道路是车行道和人行道同时可用;二级道路只供行人使用;三级道路即为各园区里的小路,一般不超过一米。为避免园路出现生硬的直线,可以在路旁配置一些地被植物,让步道看起来有断有序,体现一种若隐若现的趣味感,让人群感受到自然天成的环境氛围。

3.4 种植设计

心理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观赏、参与园艺活动等方式与植物互动,达到情绪放松的效果。最直接有效的就是观赏并亲身参与到园艺活动中,如进行播种、插花等园艺操作,锻炼身体。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有园艺爱好的人群交流经验,满足社交需求,放松身心。

在植物种植上,可以在花园的边界处选择种植水杉、女贞、海桐等乔木,形成自然的围合、遮挡和隔音,并在林下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灌木作为点缀,形成水平视线上的阻隔,保证了私密性。而观花植物则需要选择木本花卉作为主景植物,比如樱花、杜鹃、海棠等,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的心理需求合理进行植物色彩搭配,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在各个分区的节点上种植一些如黑松、罗汉松等具有杀菌、净化空气功能的乔木,高大茂盛的常绿乔木能够形成遮挡的林下空间,在色彩上也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5]。另外,可以对花园原有地形进行适当的微改造,如创造高低起伏变化来增加场地趣味性,塑造多样化的花园空间。

3.5 景观配套设施

森林康复花园中的主要设施有座椅设施、标识系统、医疗保健设施等。在冥想区,需要设置大量的个人座椅和冥想屋等,座椅主要设置在森林环绕的空地之内,人群面向森林,保证足够的隐秘性。在其他空间可设置一些适合多人使用的群体座椅,一是可供人群休息,二是方便人群交流互动。另外,花园内的安全设施也十分重要,在达到最好的康养效果的同时要匹配能充分保证园区安全的措施,如灭火器、消火栓等。

4 结语

后疫情时代,心理亚健康人群数量急剧上升,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迫切需要通过自然风景来释放心理压力,因此,人们对治愈性景观的需求日益增加。文章以心理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康复景观理论,从选址设计、功能分区、种植设计和景观配套设施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面向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森林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未来面向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森林康复景观研究应该更加具体化地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构建出一套景观评价标准和康复体系。同时应该加大对患心理疾病人群的关注,以便更好地应对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产生的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高超,刘洋,汤晓敏.面向压力人群的康复景观:纳卡地亚森林康复花园设计特色及其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7(2):61-67.

[2] 牛佳滢.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8-9.

[3] 王雨心.后疫情时代身心康复的治愈性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设计,2017(8):67-69.

[4] 颜玉娟,陈星可,李永芳,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南阳明山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植物,2018(1):102-107.

[5] 刘四维,龙岳林.基于园艺疗法的村落近邻环境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绿色科技,2021(17):31-34.

作者简介:李继春(196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与理论。

郑迁遥(1997—),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康复景观设计。

李璐璐(199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森林康养
森林康养的理论及实践分析
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影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相关因素措施研究
影响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湖南鹿鸣洞森林康养公园开发对策分析
国有林场珍贵树种培育展望
隆回县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
安化县芙蓉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