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及审美表象探析

2022-06-22 03:58郭云璐
艺术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审美内涵创作

摘要:盆景历史悠久,被誉为自然界的“活化石”,它的形成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自由包容度。盆景艺术的演变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文章围绕盆景的出现、绘画技法上的应用以及绘画对盆景审美的引导,进行多方面探究,它展现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又将自然艺术化,思索与探究盆景艺术审美表象及创作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盆景艺术;中国绘画;审美;创作;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5-0-03

中国幅员辽阔,华夏祖先留下的悠悠文脉犹如龙图腾般生生不息。盆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脉中的一条支流,是自然生命的产物,被称作“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周瘦鹃先生曾讲:“制作花木盆栽的高手,须胸有丘壑,腹有诗书,并多观古今中外名画,方可制作一盆充满诗意的美术高品。”[1]盆景艺术像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与中国书画关系密切,因此研究盆景的创作,必须先从中国绘画入手。

1 中国古代绘画写实记录盆景艺术形式的变化

盆景和山水画都源于自然,在盆景中,从不同的视角、季节能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色,“咫尺中间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中间乃辨认千寻之峻”[2],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盆景的演变史与中国书画息息相关,中国绘画为盆景制作、历史、艺术风格留下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盆景最早的形象被发现于东汉墓道壁画中,侍者单手端盆山的画面,研究者认为是山石盆景的雏形。唐代章怀太子墓道甬道壁画中有六位侍女,其中三位手托盆栽植物,恭敬走来,盘内由玩石堆积,树木、玩石、花卉相得益彰,这幅壁画引得盆景研究者注目,并以此探索盆景早期的形式与用途[3]。之后在唐代阎立本所绘《职贡图》里使者手捧奇石;周昉《画人物》资料中,盆景作为高档物品出现在宫廷,进一步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最高的等级能够享有最优质的资源。太平盛世里,经济文化繁荣昌盛,贵族社交性质活动里,盆景以生活摆件的形式出现在琴棋书画等各种雅集活动中。特别是在宋朝,书画艺术的发展到达鼎盛,从宋徽宗赵佶绘《听琴图轴》、佚名《十八学士图》,到北宋张择端《明皇窥浴图》,资料透露出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更像是审美品位的方向标。

同时,盆景在园林里也蔚然成风,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陈设品,故留下了许多蟠扎技艺、栽植、鉴赏小文。宋代《玉堂杂记》中记录了宋徽宗赵佶曾于禁宫中独自描述过盘松:“娑姿偃盖,天骄腾龙,翠色凝露,轻音舞风。”清代盆景逐步从富商大贾家走进平常百姓家,由于画家的参与,描绘的盆景形式丰富多样,如元代李士行《偃松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清代佚名《雍正美人图》和郑板桥《盆梅》,说明盆景是园林内的重要部分,规格形式不再局限于咫尺盆盎,而成为陶冶性情的载体,传递出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信号。

2 绘画技巧在盆景中的应用

早期的绘画作品是记录景物的一种手段,画中的盆景不仅是宫廷、庙堂供奉之物,还是生活中雅玩观赏之物,展现出“小中见大”“缩龙成寸”“壶天自春”的景致。中国画与盆景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画从景入,景从画出,都讲究技法与意境,所谓“画有尽,而意无穷”。运用到盆景里的绘画造型技法包括立意布局、主次分明、虚实留白、曲折均衡、离合取舍、顾盼呼应,体现了创作者对画面构图布局的思考与掌控,使作品更具合理性、觀赏性。

2.1 立意布局

五代荆浩表述山水画“意在笔先”[4]。首先明确创作构图的顺序,唐代张彦远在《中国历代名画记》中表示“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清代著名画家方薰所编的《山静居画论》认为,立意的好坏与整个创作的水平存在莫大的关联。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先贤就意识到构图在绘画上起到重要作用,这也为盆景创作指明了道路,盆景创作上借树木造型画面构图,如“柏之生也,动而多曲,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叶如结线,枝似衣麻”,这是创作者对自然认知的觉醒,开始反复揣摩传统山水画盆景的创作,如南宋马远《探梅图》、北宋范宽《寒江独钓》,依据宋代画家郭熙的传统风景画论《林泉高致》,“山有三远,自山下至仰山巅谓之高远;由山前窥之,山后谓之深邃;由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元高远之势突兀,深邃之意交叠,深邃之意冲融而飘飞渺渺”。

2.2 主次分明

传统的中国画的特点是主次分明[5]。在一幅画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也叫“画眼”。按照画面内容顺次排列主次,“画眼”是核心,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犹如众星捧月,一件绘画作品,无论构图多么复杂,往往精彩的地方就是那一处,避免喧宾夺主。盆景艺术也是如此,如水旱盆景中丛林式组合,选择粗壮、高大、最具气势的树木为主树,确定位置;第二棵辅树,取势与主干互补,两者距离不远不近,其他树衬托画面,皆弱于主树,布局统一而协调。

2.3 虚实留白

无论是风景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会运用留白手法,这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留白”又叫“布白”,即能留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中国画绝妙精髓之处,在合适的地方穿插取舍。如南宋马远以“马半角”出名,这半角留白,恰恰就是画面的点睛之笔。山水画通过留白,可以营造空间妙境;盆景通过留白,则能虚实相生,看似虚无,而不空,化虚为实,景外之物的遐想,使气韵贯穿整个盆景构图,增加景观层次感。“画有尽而意无穷”,借助留白能够有效地展现山水盆景的壮阔气势。

2.4 曲折均衡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研究我国传统美术的经典教材,曾孕育了众多名人大家,是盆景初学者的必修之书。书内深入浅出地将中国绘画艺术技法分类整理,其中与树木有关的画法就有137种。古人说, “凡画山水,林木当先,锋峦居后”[6],意为学画山水先学画树,盆景也是同样的道理,树木造型牵动着整个山水盆景及整个画面的构图。例如《芥子园画谱》评论“马远松多瘦硬如屈铁状”,树贵在曲折,主树曲、辅树直,枝干在曲折变化中耐人寻味。繁茂成林的树木,往往一挥而就,但是独树则较难,比较典型的代表是中国盆景大师赵庆泉梅花盆景《疏影》,其利用枝干线条曲直变化,达到视觉均衡,以此满足感官心理层面的感受。很多松树盆景名家,如潘仲连、胡乐国,亦是从宋、明、清绘画中粗犷、险峭的树木中得到灵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雄健、浑厚,主干多取直势、高位出枝,刚柔并济。

2.5 离合取舍

清代著名画家蒋和在其作品《学画杂论》中记述:“布置落笔,必有剪裁,以得远近回环映带之致。看画亦须的剪裁法,平画求长是也。”[7]画家表露好作品需经得起离合取舍。盆景里也偏重于剪裁取舍技法的应用,树木盆景的成形,就是不断取舍的过程,一般越修剪,越能展现旺盛的生命力。如对平行枝、轮生枝、病枝、枯枝等大胆取舍,挑选最具表现力的地方,着力刻画,运用“繁中求简”的手段,突出特点,穿插互让。

2.6 顾盼呼应

盆景既有扣人心弦的张力,也有婉秀含蓄的细节。如扬派盆景中的规则式盆景,运用棕丝的11种扎法,将枝条蟠扎得“枝无寸直”,片片如云,顾盼呼应,犹如凤凰般态势舒展如飞,又如同音乐般,展现韵律之美,和谐均衡。比如当代盆景大师韩学年的《笔走龙蛇》,潇洒脱俗、线条流动,悬崖跌枝犹如一条气脉贯穿而来,高低起伏,虚实相应,疏密得当,提炼精神感悟,使得整件作品和谐统一,情景交融,作品灵动富有情感节奏,蕴含了创作者的各种思想情感与意趣。

3 中国绘画影响盆景的审美导向

纵观中国盆景艺术,从内涵到形式,从理论到画面,从构图到形神兼备,从气韵生动到审美意境,无不洋溢着馨香馥郁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书卷气。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普遍具有“天下为庐”“以小观大”的时空观,充满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北宋著名风景画家郭熙首先提倡“三远法”——高远、深远与平远,这在山水盆景制作上发挥了引导作用。艺术家吸收了这样的思想,他们凿刀犹如画笔,传神写照,再现大自然或奇峰挺拔,或山重水复,或层峦叠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借画临摹,对盆景创作,临摹古画、写生自然是一个发展阶段,像画家一样“搜尽奇峰打草稿”,对大自然各种山脉反复揣摩,根据地域风貌,分析材料结构与特性,创作出烟波浩渺、悬崖幽谷、万壑千仞,“虽是人作,宛自天成”的山水奇境,是盆景一脉相承的创作理念。

3.1 形神兼备

南齐谢赫的“六法”中提出“应物象形”,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准确、生动地摹拓自然。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他主张“以形写神”“传神写物”,以“形”入手,向“神”的方向跨越,达到形神兼备,进一步说明艺术作品是精神与情感的表达。但对盆景作品来说,中国盆景大师贺金荪先生认为“技艺为艺术服务”“神为形服务”,绘画艺术是前提,“先师古人后师造化”(近代画家陆抑非),提升个人修养,以表现社会生活为创作目的,师法自然,着重体现内容的精神面貌,这样才能唤起观赏者和创作者的共鸣。例如,当代盆景大师黄敖训的盆景作品《澹泊》,突破了规则的束缚,利用流动的舍利,宛若游龙,通过借鉴自然画理,根据花卉、树木形态进行艺术创作,制作出风格迥异的盆景精品,形成了苍劲古雅、自然流畅、遒劲多姿的艺术特色,野趣天成,技道合一。

3.2 气韵生动

南朝齐画师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主张的中国艺术在“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第一的位置,它是形神兼备的升华,说明在宋代文人心中,“气韵生动”是欣赏画作的主要准则之一,是对上层中国艺术的解读。北宋郭若虚则主张“气韵非师”,他认为谢赫的艺术五法皆可习得,唯有“气韵生动”,没有办法传授,唯有依托艺术形式,融会神韵、逸气、作者感知、个人生命体验、修养、精神气质提炼而成,使得作品让观赏者联想,引申出象外之意和神韵。司空图的“诗味”论提出的“象外之旨”“韵外之致”“境生于象外”意为“景外之景”,明代李日华曾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这说明“气韵生动”已跳出写实形似的阶段,与精神创作相契合[8]。盆景和画都是“来源于大自然,超过大自然”的艺术,盆景作品也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

3.3 “文人式”盆景的审美意境

文人画亦称为“士夫画”,特别是北宋后的画家,他们注重文化修养,兴趣广泛,比如书法、绘画、弹琴、饮茶、闻香、园艺、插花,以及收藏古字画、奇石等。画家们传承皇家山水、花鸟画风的衣钵,严谨细腻、婉约柔和;一直到写意画家的出现,写意画家用概括洗练的笔法,流露出对生命的觉醒和智慧,他们被称为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追求形似的不同之处。

从文人画家作品中捕捉到,由于受到儒、释、道、哲学的影响,他们的远离喧嚣、寄情山水的潇洒,完全把个人情感投入作品,展现空灵、简洁、淡远、孤高、凛然、挣脱、超越的一种精神世界,想要了解文人画,需要观众靠自己的修养感悟画外之意。如果进行盆景创作不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的文化,那只是形式而非神似,艺术的关键是体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盆景文人树吸收文人画风格,以“大道至简”的儒家思想,利用树木的线条感,营造一种意境,表达文人高远的品格精神[9]。当代中国著名盆景大师赵庆泉所创作的《出尘》,瘦劲的主干,运用高干垂枝技法,留住稀疏的枝叶,以少胜多,营造简洁、禅意意境,以求一尘不染的精神世界。

4 结语

中国绘画对盆景艺术创作具有极大的贡献,古代绘画的发展推动了盆景艺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画是盆景的范本、创作的基石,盆景亦可入画,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动静结合,真山真水,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时间的积淀,盆景发挥自然的创造力。如果重新解读盆景,它是另一种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的凝练,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从立意、造型、意境进行深入探究,“神似而不形似”,有自然创作力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绘画对盆景具有审美导向的作用,形式与内容相互影响,思想与实践相互交融,这对寻求盆景创作的构建与发展而言,无疑具有独特意义。同时,盆景反映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代表意气风发、昂然向上的民族精神。“笔墨当随时代”,当今艺术形式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体验、探索,作品用盆景艺术形式记录下来,进行再创作,观山峰跌宕、千岩万壑、旷野风光、松柏苍古等“小中见大”的景象,传递人与自然的联系,让作品不断延续和再生。

参考文献:

[1] 周瘦鹃.花弄影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36-40.

[2] 汪彝鼎.上海盆景欣赏与制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2.

[3] 李树华.中国盆景文化史[M]. 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23-26.

[4] 余剑华.荆浩笔记法·中国画论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535.

[5] 喬亚峰.中国画构图技法与审美表现[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2):63-64.

[6] 孙恩同.中国山水画课徒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7] 周国亮.清·蒋和《学画杂论取胜篇》句[J].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2015(8):1.

[8] 李雷.“气韵生动”与“感情移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2-89.

[9] 赵庆泉.一枝一叶见精神[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13(9):26-29.

作者简介:郭云璐(1984—),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装饰美术与传统手工艺。

猜你喜欢
审美内涵创作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