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稳定发展惠及世界“欧盟回归”原因及展望

2022-06-22 07:26东艳朱铭铮
进出口经理人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欧伙伴欧洲

文/东艳 朱铭铮

2022年1—2月,欧盟重回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自2020年英国正式“脱欧”以来,欧盟27国与中国的货物贸易月度累计统计第一次超过东盟。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2月,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 37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占中国同期货物贸易总额的14.1%,超同期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5.7亿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对东盟、欧盟的进出口分别为1.35万亿元、1.3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10.2%。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4%。

虽然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欧盟重回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是一个存在一定季节性特征的短期现象,但是中欧经贸发展确实具有良好的基本面。中国与欧盟有着规模相当的经济体量、较强的外需互补性以及密切的经贸联系,以欧盟重回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为契机,有助于我们重新重视中欧贸易往来,审视后疫情时代欧洲的经济恢复情况和外需增长,展望中欧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

基期效应与季节效应

2021年,受益于良好的防疫政策和稳定的供应链能力,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着亮眼成绩。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进出口额分别为8 782.07亿美元、8 281.12亿美元、7 556.45亿美元、3 714.01亿美元和3 623.51亿美元。较疫情初期的2020年,2021年中国与前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均保持较大幅度的正向增长,分别增长28.1%、27.5%、28.7%、17.1%和26.9%,显示出明显的基期效应。

从具体的月度贸易数据来看,“欧盟回归”存在着季节效应(见图1)。特别是2021年2月和2022年2月,受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农历新年影响,东盟出口额下降幅度均比欧盟、美国更大。这种季节波动性在统计层面的反应非常直接,因此,对中国对外经贸格局发展的判断还需要考虑综合因素。

图1 2021—2022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

欧洲经济复苏态势与外需增长拉动效应

欧盟各项救助政策推动经济复苏,就业人数稳定增长拉动有效需求。自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大面积暴发以来,欧盟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自2020年3月下旬起,暂停对成员国的预算约束,允许成员国自由地根据需要向经济注入财政资源,同时欧盟层面也通过失业保险贷款(SURE)、欧洲稳定机制 (ESM)等系列手段提供财政救助支持;欧洲央行也同时推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购债计划 (PEPP)等一系列操作,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虽然疫情在不断反扑与反复,但是通过后续的防疫与逐步的复工,欧盟经济具有缓慢复苏的态势。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45万亿欧元,欧盟和欧元区GDP增长率均为5.3%。欧盟和欧元区就业人数分别增长1.2%和1.1%。2022年1月,剔除能源和食品等价格波动比较大的商品,欧元区的核心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增速为2.3%,表明欧洲的有效需求是旺盛的。

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疫情相关产品成为贸易增长的新来源。欧盟是高度外向型经济体,2011年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80%以上。自2020年起,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27.13%和13.92%。自2020年以来,中国与疫情相关的商品出口持续增长,推升了整体出口,比如医药品,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以及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等。

高标准规则对接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签署了航空安全协定、地理标志协定,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些都是中国在制度性开放建设的战略背景下与欧盟深化经贸合作的典型成果。

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以下简称《协定》)为例,它是识别产品来源于某一地区的标志,也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2021年3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标志保护双边协定。协定文本共14条,对地理标志设定了高水平的保护规则,并在附录中纳入双方各275项具有各自地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

如今,中国已是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协定》不仅是中欧经贸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一个重要进展,对拉近中欧利益纽带、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此外,绿色合作正在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的一个亮点。中国与欧盟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近年来,中欧均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线。2020年9月,双方领导人宣布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绿色合作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亮点、新引擎。

中国与欧盟都拥有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企业,且在产业上有很大互补性,广阔的新能源市场为中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和制造能力有口皆碑,小鹏、比亚迪等国产新能源汽车厂家纷纷在欧洲设厂造车,进入欧洲市场,助力欧洲节能减排;而欧洲在清洁能源发电领域深耕多年,通过进口荷兰、丹麦等国的风能发电设备,中国可以减少燃煤火力发电厂,服务“减碳”实践。

中欧应进一步发挥双方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合作潜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后疫情时代迈向更高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建设的积极影响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在中国和欧洲之间架起桥梁,是中国和欧盟关系的补充,推动“一带一路”更好地惠及欧洲经济圈。目前,中东欧16国和希腊都与中方签署了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意大利、卢森堡、瑞士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同中方签署了有关合作备忘录。越来越多欧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将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2021年国际海运市场运价持续高位,运力供给较为紧张。中欧班列作为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为中欧经济圈的陆路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运输货物146万标箱,比上年分别增长22%和29%。2016—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 702列增长到15 183列,年均增长55%;运输货物品类从最初的IT产品扩大到汽车配件及整车、化工、机电、粮食、木材等5万余种;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增长了9倍,在中欧贸易总额的占比从1.5%提高到8%。

展望: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惠及世界

欧盟重回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既有数据统计季节性的原因,又体现了中欧经贸关系稳步发展。面对今后的宏观环境与发展趋势,中欧经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中欧投资协定的有序推进将促进中欧经贸的高水平发展。作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坚实实践,这份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等四方面议题。若中欧投资协定能继续推进、签署生效,意味着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与公平竞争规则,将更大程度促进中欧经贸的发展,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有助于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促进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的充分竞争与高效配置,提高双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二是俄乌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当前依然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的俄乌冲突问题,让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全球的衰退危机加重。乌克兰作为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是中欧经济的重要经贸走廊,乌克兰境内的战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欧贸易的运输途径;而当前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又会引发全球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和欧洲能源紧缺。全球运输和供应链本已受到疫情阻碍,俄乌战事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三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有效提升亚太市场整合效率。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将进一步促进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亚太区域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对吸引欧盟等其他经济体对亚太地区的投资等将产生积极效应。

总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欧经贸合作依然延续快速发展势头,折射出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本质,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猜你喜欢
中欧伙伴欧洲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伙伴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新伙伴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