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疫情报道同质化,看小时新闻“一图看懂”如何火出圈

2022-06-22 07:41葛晓娟
传媒评论 2022年2期

文_盛 锐 葛晓娟

2022年1月26日,杭州市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近春节,杭州再一次进入战“疫”状态。

这一轮疫情来势汹汹。

第一时间,各大媒体全面进入战“疫”节奏,报纸、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MV……各种形态的媒体产品内容多端全方位、高频次推送。

在海量的信息以及疫情报道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脱颖而出,如何运用新媒体语言抓住用户的心,就成了钱江晚报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疫情报道取胜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有用,二是有温度。

简单来说,就是首先要尽快回应用户关切,增强疫情报道的服务性,第一时间用权威准确的消息解疑释惑,缓解大家焦虑;第二就是共情,在大事件面前寻找小切口,引发大家共鸣,增强战“疫”众志成城的信念。

在杭州本轮疫情的报道中,钱江晚报“一图看懂”的读图系列成功出圈,其中一张根据时间轨迹梳理的“杭州本轮疫情一图看懂”更是被广泛传播,得到社会各界包括省委领导的点赞。

“一图看懂”系列诞生背后的内容生产逻辑,就是基于回应用户关切的“有用”这一标准。

回应用户关切重新梳理逻辑,用10小时换来5分钟

杭州本轮疫情暴发时,离过年已不到一周时间,群众的焦虑情绪和前几次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春节面临返乡,这样的背景下,大家最关心的是疫情发展态势以及“我是否安全”。

但是,官方发布的病例信息和行动轨迹,相对独立,也相对庞杂,不易于大家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想要的关键信息,甚至有可能漏看关键信息。

如何在最有效率的情况下,让读者读懂官方发布?

在前几轮杭州疫情报道中,钱江晚报已经推出过《杭州本轮疫情传播链条》一图,在1月26日杭州本轮疫情首发病例通报后不到4个小时,我们根据杭州官方通报,制作了本轮疫情首发病例的行程。随后每日根据官方新增病例通报,保持更新,出稿时间都在通报后1-3个小时内,保证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但第一版仍是采用过去线性标注各个病例的路线,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工作量持续增大,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利于阅读。

怎样才能最快最方便地真正做到“一图看懂看清晰”?

钱江晚报编辑部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推翻原来的制图逻辑。全部重新梳理,用时间轴的方式,按日期从早到晚排列所有阳性病例去过的场所。同时,新增当日场所的相应标识,最大程度减少后续读者重复阅读时间。

1月28日,耗费了近10个小时之后,新逻辑下的“一图看懂”出炉。

新产品效果明显,无论是阅读数还是转发率以及朋友圈的曝光率,都证明了这一制图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根据新的逻辑,用户每天仅需要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当日的时间轨迹与阳性病例的轨迹对照,就能掌握自身是否存在“时空伴随”的风险。

“一图看懂”改版后还带来一个优点,后续更新的工作量大大下降,保证在病例通报发出后1个小时左右,我们就能把更新版的《杭州疫情一图读懂》送到用户和读者面前。

1月29日,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中,省委书记、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组长袁家军表扬了钱江晚报制作的这一张《杭州疫情一图读懂》。省委宣传部也对钱江晚报在杭州本轮疫情中的报道进行了赞扬。

听民意讲时效用户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随着疫情防控需要,杭州市各区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范围。在钱江晚报推出的“记者帮抗疫特别服务”互动栏目中,不少用户对于“自己是不是在三区,如果在三区又该有什么样的管理政策?”很关心。

“一图看懂”马上推出《究竟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一图,列清多个城区三区的管理要求,并通过红、橙、蓝三色让读者拥有对“三区”风险最直观的感受。

在该图的2.0版本中,我们加入了三区的示意图,标注出每个三区的具体地图。同时,对需求最大、分布最多的滨江区单独成图,在滨江区大的示意图中,标注出各个三区的位置,简洁明了,广受好评。

这个系列中阅读量最高的是“快问答之防疫管理措施一图看懂”。

春节临近,大家对于离杭返乡的政策变化、是否需要隔离等防疫管理措施很是关心。

对此,钱江晚报整理了各地的返乡政策、各个交通站场的出入政策,并通过卡片式图片的方式,简洁明快解释了“2+14”“14+7”等防疫政策,这一稿件的阅读量达700余万,并被各级官方微信号广泛转载。

此外,我们还不断通过图表倡导市民养成“一米线”“戴口罩”等个人防护习惯,也收获不少同行和用户的点赞,有极佳的传播效果。

杭州本轮疫情报道中,钱江晚报通过自我思考和创新,利用图表等新媒体语言,最快回应读者和用户关切,让受众看清楚、看明白、看安心。

可视化图表等内容的打造我们还能做什么

事实上,可视化内容的打造在国外已经走向成熟。而基于制图起步的可视化和数据化产品,在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年前,笔者曾赴美各大媒体学习半月,走访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今日美国等媒体同行,当时就发现数据化和交互式图表的应用在国外已经很流行。

2016年,美国坦帕湾时报做的《失败的工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坦帕湾时报是一家地方性报纸,《失败的工厂》是对佛罗里达州某学校将学校改造成工厂,对当地社区造成恶劣影响而做的一个调查。报道把学校之间的差距用了多种类型的数据可视化来表达,读者只要点击其中一个小区块,就能看出工厂附近这个学校学生成绩的变化。

记者自带编程技能,因此制作了带有交互元素的内容。

“我们构建了很多东西,”坦帕湾时报的负责人亚当·布雷福特事后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团队使用JavaScript、HTM L和CSS等语言用来设计页面,让它们交互。

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迈克詹纳把《失败的工厂》作为他分享美国融合媒体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内容的第一个例子,来表达数据和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基于新闻的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对人产生影响的过程,这就是数据图表新闻的意义。”

数据、图表、图形,有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跟用户互动。

“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让新闻更有趣更出色。”曾任纽约时报互动新闻部主任的切斯戴维斯说,他所在的互动部的每个记者几乎都具备计算机知识,他们平时的主要内容就是做数据新闻,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和交互式图表,让讲述故事的方式更生动。

比如美国哈维飓风来袭的报道中,他们制作了一张交互式动态图表,这张表在纽约时报网站主页上放了两天,点击率非常高。这张表中,黑色的是风,蓝色的是雨,红色的是洪水量。因为表格是动态的,信息随时在变,因此是对这场飓风最直观的表述。

关于哈维飓风,还有另外一个交互式的图表。记者把飓风袭击休斯顿这段时间的报警电话呈现在了一张动图上。图上的每一个红点打开,随着时间会浮现这个地点人们的各种信息,包括求助。比如我在哪里,我怀孕了,感觉要生病了,需要帮助。比如我家里停电了,缺水、缺粮食。又比如我需要一条船……

这样的交互式图表,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在郑州暴雨事件以及国内疫情突起的大突发事件中,类似的交互式图表不断出现……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数据图表类的新媒体产品要出圈需要具备以下多个要素——

1、首先要明白用户要什么?在疫情中,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我们呈现给用户的必须是他们最关心的内容。

2、用户最需要用到的信息去哪里获取?这些数据在疫情中来自官方通报,在天气等报道中,要善于应用气象部门等公开的信息。

3、如何第一时间在图上展示这些数据?这就需要重起逻辑,分门别类梳理,最后呈现的效果要直观,真正做到“一图看懂”。

4、要充分考虑用不同的颜色、形状来区分信息要素。

5、还要考虑手机端、电脑端等多种版本的快速加载问题。

总之,融媒体时代,要立足“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的宗旨做内容,要回应读者关切,要坚持个性化和原创,并能熟练运用数据、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时刻怀揣着“社交”新闻的概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