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浙江 传播中国好声音

2022-06-22 07:41刘凡力
传媒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本土化选题

文_刘凡力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举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文化交流》杂志创刊于1986年1月,以对外介绍历史人文、民情风俗、名胜风光、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己任,立足浙江看世界,面向世界看中国。35年来,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国内外读者。2005年10月20日,《文化交流》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发来贺信:不断加强同国际上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深厚的人文优势和广泛的人缘优势,加强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浙江,让浙江更好地走向世界。希望《文化交流》杂志充分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把刊物越办越好,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文化大省作出新的贡献。

多年来,《文化交流》杂志以习近平同志的要求为办刊指导思想,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目前,杂志发往150多个国家及地区,寄发目的地包括中国驻各国使领馆、世界著名高校的图书馆、海外著名华侨、华人团体及个人等等。著名作家韩素音生前专门给杂志社来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狄安科夫等外国友人也发来邮件,认为杂志品位颇高,是世界了解中国和浙江的一个窗口,精美的图片和优雅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何进一步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做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力军,是《文化交流》杂志一直追求的目标,杂志社努力在“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上下足功夫。

一、着力做好策划精细化

首先,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细化思想。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可以这么说,“细”是精细化的必须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我们充分考虑读者群体需求和记者以及作者队伍的采编工作能力,真正把上级的工作要求与杂志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办刊目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好栏目设置、选题、邀约作者以及版式等环节的策划工作,体现杂志的办刊水平和扎实的工作态度。

其次,把握载体特点做好精细化表达。《文化交流》杂志由纸质版和线上电子版组成,2021年开始,我们从印刷、用纸、版式的改变入手,克服一成不变、贪多求全的思想,在栏目设置策划中,研究透彻、理清思路,推出了《特别策划》《文化印记》《美丽中国》《史话宋韵》等重点栏目,围绕“一带一路”、诗路文化带、杭州亚运会、西泠印社、良渚文化等主题进行精准传播,从贴近于人、贴近于事的好故事着手,讲人文、讲传承。同时,根据线上特点,策划好在线文章的版式、标题,突出轻松活泼、引人入胜。

第三,把策划精细化和采编机制建设结合起来。编辑部制订出台了《文化交流杂志社编辑规程》,以制度创新促进策划精细化的落实。在组织保障上,杂志编委会在重大主题策划等方面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与文化相关的政、产、学、研等领域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和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围绕文化交流主题举办专题研讨等活动,策划内容撰写文章。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在编辑规程里均有相对应的条款可以遵循,在制度框架下,有的放矢开展好策划工作,实现策划精细化。

二、着力做好选题本土化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本土化概念是与国际化、全球化概念紧密相关的,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它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品牌全球化战略下出现的。没有全球化一体化,也就没有本土化。所以,《文化交流》杂志选题本土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国际化。

选题本土化就是要贴近生活做好选题,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当今中国,特别是浙江,好故事丰富多彩,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互联网+”等等,已经给整个世界带来了震撼。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几乎都有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传统基因。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活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外国人到中国访问,往往会被中国人民这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所打动,从晨练太极拳到菜市场的热闹,从茶楼品茗到夜市的繁华。2021年一年中,《文化交流》杂志的大多数选题就是把国际化的题材做成本土化的文章。比如2021年第四期的特别策划,我们从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浙江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入手,着重选择了六个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以及不同时代的故事,以此反映浙江经济、民生的跨越式发展和变化……文章刊发后,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批示表扬和省内外读者的点赞。

选题本土化关键在请好作者写出本土化文章,解决好谁来写的问题。杂志社人员紧张,大多数稿子的采写任务要靠约请作者完成。如何约请文字功底强又懂得文化传播工作的作者,成为杂志的第一任务。经过大半年的摸索,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学者,写好中国和浙江的历史文化故事;发现海外华人作家,写好华人特别是浙江人在海外奋斗故事;培育在浙外籍人士,写好他们眼里的浙江好故事,有意识地推动“化西为中”“让老外写浙江”。这三支作者队伍已有20余人,很好地解决了谁来写有国际视野的本土化文章这一问题。

三、着力做好故事细节化

我们认真分析《文化交流》大数据信息,发现读者群体以国内文化人和关心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以及境外华人为主。近年来,针对年轻的留学生群体、特别是Z世代人士,增加了发行量,分析其阅读喜好,通过改版提升努力适应年轻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强《文化交流》在年轻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读者群体,了解到他们对杂志的要求是文章要故事化、故事要细节化,这一阅读趋向成为我们在做好策划精细化、选题本土化之后,要着力解决的一大问题。

——抓热点的细节化。2021年是农历牛年,我国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人们对牛年充满憧憬,期待牛年奋起。去年初,杂志社抓住这一热点,策划专题文章采写了10位国内外人士对牛年的期盼和信心,同时,在征得中国邮政同意后,邀请了两度为中国邮票画牛的知名画家姚钟华,专门为封面供稿,营造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日氛围。

——出亮点的细节化。杂志开辟了《史话宋韵》专栏,邀请知名文化人撰写辉煌的两宋文明,特别是“让南宋文化这张浙江文化金名片更加深入人心,走向世界”。还以不同形式关注了年轻读者喜欢的敦煌、三星堆和良渚文化等文化亮点。特别是作者司马一民撰写的宋韵系列文章,根据史料和时令,写出应景的《天下梅花看孤山》《十里荷花九里松》《宋代的平湖秋月在哪里》等等,倍受读者喜爱。

——聚焦点的细节化。美籍华裔张小夏作为受害者决定站出来,以真名推出纪实文学《知晓我姓名》(Know My Name),被19个语种翻译出版,张小夏还入选福布斯2020年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获2020豆瓣年度读书榜单并荣登社科纪实榜高分图书。人民日报客户端也刊发文章:《知晓我姓名》从受害者走向胜利者。我们特邀了中文版译者,出版社编辑一起解读《知晓我姓名》(Know My Name),这组文章引起了年轻读者的积极反响。

《文化交流》杂志改版以来,很多在中国的留学生和外教成为杂志的粉丝,编读互动多了,来稿也多了,2021年第二期《见证海宁》的作者澳大利亚人马克先生还用中文写文章给杂志投稿;2021年第三期刊登了法国人伊飞雪女士的《童年梦想终于实现》后,在其任教的人大附中杭州学校画展时,特地向编辑部发来邀请函;张小夏的母亲美籍华人作家张慈组织旅美华人作家向杂志投稿,同时将本刊赠送至旧金山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杂志在海外也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和读者喜爱。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本土化选题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谈诗词的选题
选题有误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