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期主义的思维跨越“资本寒冬”

2022-06-23 00:40张乐
中国经济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本大赛基金

张乐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是经济的重要晴雨表。201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投资环境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创投市场上的“独角兽”数量开始锐减,曾经被资本趋之若鹜般追捧的部分明星企业也开始走下神坛,步入了资本寒冬。

从经济周期角度来看,所谓的“资本寒冬”实际上是相对于资本火热时期而言的,而投资的整体环境,规模投资者的情绪,客观上也对资本市场的交易体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有哪些趋势和变化?风险资本如何更好助力创新创业?创业者如何挺过“资本寒冬”?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经济评论》专访了澳盈资本创始合伙人肖毅。

中国经济评论:投资一个项目或一家企業,您更看重项目的什么特质以及创始团队的哪些能力?

肖毅:做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尤其是早期项目投资,考量的因素很多时候是团队占60%,行业发展速度占30%,运气10%。作为早期项目,团队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虽说投项目就是投人,但人毕竟是非常主观的一个考量,还是要以创始团队本身的互补性、专业性、团队之前的经历经验、创始人对于行业痛点的洞悉以及他们能够带来的资源等几个维度作为考量。对于科技类、制造类项目,我们更多会看团队的技术储备、技术先进性、产品成熟度以及对于竞品和市场饱和度的认知。宏观层面上,也会更多考虑到所谓的“风口”,比如现在哪个行业是朝阳行业,这个行业本身是否已经存在巨头或者这个行业存在的痛点有没有被满足等等。

如果是成长期项目,往往会站在退出的角度去看现在企业的发展增速、产品迭代是否跟得上行业的发展,更多是以财务指标去考量,比如是否具备上市的潜在条件和标准、离上市目标预计还有几年、是否有保底回购条款等。除了财务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也要看创始人在处理问题方面的情商。随着项目的发展,团队的更迭在所难免,无论是利益上的分崩离析还是感情上的离别,对于成长期项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团队成员最后如何处理这些“感性”问题,是否大家能体面离开和收场,这也是考验创始人的一个维度。我们在尽调很多技术类创始人时,这样的问题极为突出。硬着陆处理问题、唯技术论的创始人,即使项目再优秀,也会让投资机构对其大打折扣甚至放弃他的项目。

创业是多元化的综合,并不是单独考验产品、市场、研发等某一个或两个维度,更多考验的是智商、情商、宏观市场经济等多维度的综合体。因此很多时候既不能过于理性地考虑项目本身,也不能意气用事、过于鲁莽地去处理项目。

中国经济评论:从澳盈资本发展历史来看,您认为当前应该怎样抉择?未来在规模控制和投资领域选择上会往哪些领域倾斜?

肖毅:澳盈资本(a l l - i n capital)成立于2015年,当时正值2013年至2017年创投行业的黄金时期,社会面资金充裕,LP投资欲望强烈,更是中早期投资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基金募资、项目获取投资都更容易,各行各业创业动力充足,获客成本相对较低,很多赛道都充满机遇,也是很多现在已成为独角兽项目的快速发展期。我们一期基金也是在该时期应运而生,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主投方向是消费类项目,后来随着合伙人的完善和LP的多元化、健康化,投资方向也涉及了教育类、智能制造、境外技术转移到境内孵化和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等。

如今我们已完成了5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与管理,并且我们是两个品牌一班人马同时运营。澳盈资本这个品牌主要是做早期项目投资、投后服务和项目孵化,它作为小而精的投资机构,以投后管理为核心优势。另外一个品牌若沐资本主要是以成长期项目投资为主,基金体量较大,单笔投资规模在千万左右,注重项目的稳定成长和回报。LP组成更多以机构和引导基金为主。投资阶段则是早期项目占比40%,中早期项目30%,成长期项目占比30%,并且有两只基金已经完成了清算退出流程,LP对投资回报非常满意。我们即将在国内试点城市落地两支共计30亿人民币规模的QFLP基金。

中国经济评论:看到您经常会作为嘉宾出现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现场,从这些比赛中您有发现过新的赛道和机会吗?您又怎么看待中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

肖毅:每年我都会参与评审几个固定的部委创业大赛,比如人社部的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工信部的创客中国创业大赛,团中央、教委等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每一个部委的比赛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与项目筛选标准,比如人社部的大赛更注重人才和就业,工信部的大赛更注重技术和研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创业大赛,比如北京的hicool创业大赛、大连的海聚工程,以及各类地方政府组织的人才认定评审等。

其实大赛背后的逻辑就是发现好项目、帮助好项目落地融资、扩展市场等,将其通过大赛的形式在社会上加以展示。因此,也是我发现优秀项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渠道。但是很多专精特新的高精尖项目由于保密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不会参与到这种公开大赛中去路演,因此人才认定评审也是发现好项目的一个方式。

中国经济评论:结合您过往了解到的项目,市场投融资方向有哪些变化?

肖毅:从股权投资本身来看,2018年整个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了所谓的“资本寒冬”,LP出资更加理性,募资变得更加困难,同时融资成本也更高。作为基金管理人,不得不以缩减基金规模、或者和几个基金共同“拼盘”甚至降低管理费的方式来稳定住自己的基本盘。因此在项目筛选上会更加严格,以前觉得可以投的项目可能都会“勒紧裤腰带”,只要有一丝能够考虑到的风险都不会投了,甚至有的机构几个月都不会投资项目。

项目融资难很多时候都是基金募资难的连锁反应。并且随着资金种类和类型的变化,LP的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前,投资方式以美元基金为主,各大独角兽平台类公司去境外上市都是美元基金主导投资的战绩。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富有的个人逐渐加入到了LP的队伍中,但是个人投资者对于基金管理人的主观影响也是很大的。慢慢地民营企业尤其是以上市公司为主的出资人成为出资主流。在这个时期,逐渐演化出企业创投基金(CVC),即大型企业通过自己的上下游产业链内部孵化的投资机构来弥补自己的“大企业病”,发掘一些本行业优秀的人才创业,以及通过投资将不愿意到自己企业打工的人才参与到自己行业的优秀项目中。这些CVC更懂产业,专业性也更强,并且出资也更为迅速。后来,随着国有资金看到了市场红利并进入,逐渐产生了各个省财政出资的引导基金、母基金以及各大部委发起、财政部出资的政策引导性的母基金。地方性的国有引导基金除了具有直接投资项目的属性,更多是给基金进行配资,通过民营GP分散自身专业性方面的不足,增加投资回报率,并且可以通过民营GP配资的形式,把GP变成政府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因此作为市场化GP来讲,LP的多元化和机构化使得各类GP在挑选项目和投资方向上也会根据LP的要求进行调整。比如新旧动能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引导基金、绿色产业引导基金等就带着非常明显的行业引导属性。

项目方面,2013年后各类市场的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和成长,加之资本在其背后“催肥”,出现了巨头林立的场面。市场需求被过度满足,获客成本逐年增加。因此2018年后,很多消费类或者低门槛项目很难生存,更提不上融资,资金逐渐向技术类和“卡脖子”的项目转移。基金募资成本增加也提高了企业融资的门槛,因此我们会发现,2018年以后,项目融资一年比一年更难。项目方也不得不因为拿钱难、融资渠道不通畅而降低自己的估值,或者提前市场化来提高现金流的健康,以自身造血来“保命”。很多研发类的项目,像医药类研发项目需要经过临床试验,上市前基本是没有现金流的,只能依靠投资人和资本等外部输血来支撑项目的生存。因此市场上热钱流动的降低也让很多造血功能弱或者技术不够硬核的项目被市场淘汰。随着经济增速趋于稳定甚至放缓,项目融资会更加艰难。看似2018年是“资本寒冬”的一年,但是到现在甚至未来五年,2018年或许是相对最好的一年。

中国经济评论:疫情影响之下,您更倾向于投资什么样的创业项目?

肖毅:4月时和其他投资机构的朋友交流,发现很多基金甚至引导基金已经半年没有投過项目,该看的项目都已经看过,但是保留子弹等待“春天”的到来依然是大多数机构现在的选择。疫情初期,很多机构或许还抱着抄底的心态压低项目的估值去抢一些疫情黑天鹅未出现前自己抢不到的项目。但是随着疫情进入到第三年,社会整体的消费欲望降低,大家都在压缩需求、降低支出。无论是B端还是C端,决策成本都有所提高,因此很多项目的生存环境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现在考量项目本身,更多是看其存量客户的二次开发和项目本身现金流的稳定。能挺过疫情下如此艰难的三年且现金流依旧稳定的项目其产品的刚需性和客户的黏性已经能够验证。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更多是将既往三年的财务指标作为参考标准,比如研发费用和销售额的比较、毛利率、产品周转率等各类财务指标是否健康。财务健康、客户结构健康、客户忠诚度等指标是现在投资项目的重要考量指标。

中国经济评论:作为投资者,您对当下的创业者有哪些建议?

肖毅:首先是稳住当下,或许获客变得更难,企业增速放缓,那么维护现有客户保持稳定就变得更加重要。很多创业者尤其是有产品力的项目,之前在客户服务上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除了保证产品力研发不降低,把服务跟上,让老客户的黏性更强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尽量降低各类费用,尤其是房租、没有太大意义的出差或者其他毛利率以外的支出。让企业的现金流保证健康,尽量产生正向现金流或者至少保证持平,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

如果项目要融资,2018年前,我们提倡项目要至少8个月启动融资,现金流至少要能支撑10至12个月。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项目更是要提前到10个月就接触资本,不要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启动融资程序。将更多时间放在获客上,找到一些专业的FA机构帮助项目多接触资本,降低接触资本的时间成本来提高成功率。技术类项目尤其是技术类CEO不要纠结于自身的估值,只要条款不苛刻能够接受,有投资就要尽快接受。能从老股东和之前的投资人追加投资就多跟老股东接触。毕竟信任基础是最重要的,可以节约时间,降低信任成本并且融资条件能更好去谈,从而把精力更多放在市场上。

猜你喜欢
资本大赛基金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