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微中心理念为契机探讨TOD与城市设计新方向

2022-06-23 02:52罗玉英张笛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用地轨道交通交通

罗玉英 张笛

【摘要】TOD模式蓬勃发展的今天,各种TOD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应运而生。形成了大批以轨道交通引领的城市综合体。

针对轨道交通的特点,城市规划引领的理念更多为交通设施与功能需求旺盛的地块之间的相邻关系,而这种关系造就了地块与轨道交通更多的以联络通道形式联通,浪费了轨道交通与地块之间客流大,需求旺盛的黄金地带。为解决功能地块之间的壁垒,引入了TOD模式下微中心理念,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织补理念,并越来越受到需求方、交通方的认可。微中心模式以形式灵活,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本研究以昌平线南延线学清路微中心项目为例,从上位规划开始,到微中心规划的落地,从政策上一步步从规划引领,到微中心项目的落地,实现了TOD理念下微中心的织补功能,解决了功能地块之间的壁垒,形成了更为活跃的共享空间。

学清路微中心最终的实施效果,获得了政府部门、各功能地块的使用方的认可。从经济评价上看,以最微小的代价,实现了城市空间灵活运用的综合功能,具有較强的社会价值。为后续微中心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TOD理念下的微中心设计;灵活;实施策略;学清路微中心;案例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4.023

1、城市设计与TOD模式概念发展

1.1城市设计

1.1.1城市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领域学科。最初与规划、景观、建筑相关,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政治经济、市政学、公共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并且,由于日趋复杂,各种城市部门也在不断进行产生交集,形成一个需要大量学科专业融合的有机整体。

1.1.2城市设计发展

城市设计除了硬指标,如城市控高、城市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人,为人打造一种舒适、便利、人性的使用空间。除了学习技术城市设计的技术知识外,尤其应该深刻理解和感知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发展的手段来解决。重视人的使用,包括人的流动和交往,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必须熟悉和研究城市生活,对城市的发展有所追求,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一定的余地,是城市设计未来的重要课题。

1.2 TOD模式设计

1.2.1 TOD模式设计动力和根源

交通时代的来临将城市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TOD模式的来临,让人与人、人与城市、以及人与城市功能更加有效的连通,仿佛一个时空穿梭机,高效便捷舒适成为一个流动空间的目标,并引发了周围城市空间的一系列半径内的反应。然而,由于交通人流的大量转换,带来诸多的弊端。首先由于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土地效率利用率降低;第二,严重的早晚高峰时间造成交通的拥堵;第三,消耗大量的能源;第四,环境恶化严重;第五城市人口分散,居民人与人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城市空间支离破碎,变得十分分散。

面对这些城市病,TOD模式成为了解决的一个重要策略。在公共交通比重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将公共交通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土地集约型,以交通为导向解决以上的城市问题。

1.2.2 TOD模式下微中心项目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中心模式是城市设计进一步走向可落地实施的一个发展进程,将城市设计工作更加具有指向性的专业化推进。在设计中,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1)土地开发性质如何与交通模式有机结合;

(2)将商业、办公、住宅、公园等城市功能有效的连通联系到一起。

(3)城市与交通关系本来独立的问题如何产生联系,各个层面的有效粘结到一起。

(4)解决交通与城市功能时间轴相互协调问题。

(5)解决由市政运营的交通和土地方独立运营的界面与效益划分问题。

以上问题,均来源于TOD模式下微中心实践,并需要迫切解决的不同阶段的问题。

1.2.3 TOD模式与城市融合目标

TOD模式是国际上具有代表行的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导入公共交通,补充并提升城市用地开发后的使用品质。设计原则遵循以下几点:(1)组织紧凑的公交支持。(2)将城市使用功能与交通功能无缝连通。(3)建立高效便捷交通网络系统。(4)保护生态环境,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5)鼓励交通走廊实施填充空间再开发。形成一个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1.2.4 TOD模式发展遇到的城市问题

随着TOD模式不断的与城市接近,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越来越向着可以落地的可实施性发展,因此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1)前期阶段,由于城市设计往往先于地铁设计的引入,因此TOD模式受到前期城市设计的制约,从土地性质及土地利用都存在着制约TOD模式发展的条件。(2)项目设计阶段,由于用地内某种城市用地性质的单一性,在轨道交通引入后,用地增加了新的功能,引来了新的客流,以及相应的技术设施条件,因此,项目设计需要更多层次更多层面更多部门的配合设计工作,TOD模式的项目发展对用地设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化设计高度,形成了原有用地性质+交通的双重功能设计。(3)建设阶段,由于轨道交通为城市功能,用地功能为开发商功能,在双重功能实施建设的前提想,存在着时序问题,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预留的建设实施问题,对建设双方协调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设协调工作。

2、微中心是城市设计与TOD模式结合更加灵活的实施策略

在TOD下的微中心模式发展的角度考虑:(1)让公共交通成为真正的绿色出行。微中心的理念打破了交通与地块之间壁垒,在交通上进一步解决可达性,让公共交通真正满足使用者的“绿色出行”。也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缓解交通环境的城市病。(2)在交通与城市功能发生上下并行或者功能相加的前提下,让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融合。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不断密集度提升,地上城市功能与地下交通功能不断的越来越联系紧密,给TOD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成为了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必然趋势。(3)让地下轨道交通设计与地上、周边相邻地块功能同期开发同期建设,或相互预留可接入条件。为了让TOD模式更加具有落地性,引入了微中心概念,在项目前期阶段地铁与城市早期融合,尽早发生矛盾及解决矛盾,在建设工期、技术协调、运营使用三个阶段对两者起到促进作用,在不断的碰撞中形成TOD一体化的建设,服务于城市,同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以昌平线南延线学清路微中心站为例,区位位于海淀区学清路站,其中学清路站与海淀区东升土地开发地块紧密相连,轨道主体上方与侧面考虑了与土地结合的联系空间,实现了地块与轨道交通核心轴作用的微中心,同时与城市用地功能周边为办公、居住、商业、及公交场站紧密联系,达到了多功能密切联系痛殴其建设的目的。与地铁连通的用地性质为办公用地,在功能完善度及可开发度上都具有成为TOD模式发展的城市设计,因此被列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微中心。由于地下轨道交通的引入,土地开发由原本的办公性质,在引入地铁功能推动下,形成了一个城市发展焦点,为建设成为一个TOD模式下微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成了先决条件。

3、微中心模式下设计方法研究

3.1微中心模式研究背景

该区域站在城市的角度进行研究,周边规划以教育科研、商业办公为主,对交通功能的需求是由必要的,从规划角度进行整体把控着手研究整体方案,形成良好的互动空间,使城市交通融入到功能需求中去。使交通服务更加便利亲民。其中以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南延学清路站微中心为例,

学清路微中心,作为TOD模式下的微中心设计,在城市层面具多种业态,如商业,办公,居住,学校,轨道交通、公交场站。由于在轨道交通引入之前已经有详细的城市设计,同时对地上地下都有详细的规划功能及数据指标。虽然,作为一个常规开发项目是一个完善的规划设计,由于地铁功能的引入,需要重新优化城市设计,为微中心的落地创造条件。由于地铁引入后,将地铁剩余空间与地块内空间统筹规划,形成地块与轨道交通剩剩余空间便民设施的良好互动空间,实现了典型的城市微空间理念。

在微中心理念引入后,实现了多功能的地下空间,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

3.2 微中心模式设计方法

3.2.1研究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意味着提前为城市做好土地用地规划、设计建造形式等,已经达到一个完善的规划标准。但交通的改变意味着人的行为流线发生了变化,以及使用者的行动轨迹发生了变化,TOD模式下的微中心设计更好的将高品质、周到的规划以及交流流线,整体的考虑进来,同时也将土地有效的从立体空间进行集约化利用,最终建立一个立体城市。同时,微中心的新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消费导向,以人为本,行人、自行车、小汽车等不可混乱互不干扰,形成一个良好的慢性区域。

3.2.2 土地功能调整与开发

由于轨道交通占地权属明晰,用地规划权属在相对明晰的条件下,轨道交通作为配套设施具有社会公共与盈利兼具的性质,未来更好的发挥双赢的效果,用地功能也在与地铁配套衔接位置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如项目学清路微中心站,地铁主体配套功能(指地铁内服务于地铁客流的便利性商业空间)为盈利性功能,辅助与地铁人流上下班便利性,为了更好的辅助此功能,用地开发地下功能有原停车空间也变为了配套服务设施空间,这样,用地功能与地铁功能更加有效的相辅相成,在为城市人流提供更多便利性,舒适性的前提下,也为轨道交通及用地创造了更多可开发增加经济效益的空间。

同时,為了促进公共交通与用地开发的功能融合,用地地下空间也相应进行了功能调。通过TOD的模式,土地功能的局部变化给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便捷和融合度。

日本涩谷站是通过8条线路、6个站点的大型轨道交通枢纽站。由于交通的便利性,涩

谷站周边形成了以商业、办公等功能为中心的街区。也新吸引了音乐、时尚、影视等创造性产业进驻,形成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城市区域特征,吸引了众多观光客的驻足。

因此,TOD模式带来的土地调整是积极的,可以激发更多的产业,为城市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设计可能性。

3.2.3 微中心模式空间设计

3.2.3.1强化交通节点功能,打造舒适宜人,简单易达的步行网络系统。

从城市水平空间进行着手,利用垂直空间可开发性。以学清路微中心为例,由于轨道交通学清路站为地下明挖站,因此地下空间的挖掘显得尤为终要。从剖面关系解析地铁与用地开发的连通性。由于轨道交通与用地平行,因此地铁地下侧墙大面积的与用地接触,产生了最大化的有效结合空间。

因此用地与地铁可以通过最长的地下步行流线穿梭于地下功能空间。通过剖面关系的技术分析,与用地预留最为平整的可接入层面。由于用地处于未开发阶段,因此地铁交通作为先行设计施工的一方,为后期用地开发预留最为有利的融合条件。为地下步行网络搭建好了一个最大化融合的平台。在用地设计阶段,轨道交通的引入,也对地铁的引入流线进行充分考虑,从地面到地下再经过地下双方打造的配套设施空间,这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的迂回,实现了流线的最大化衔接。

以地铁为契机的开发,不仅仅是用地功能的重新编制,对车站得到了本质上的改良,形成了车站到周边城市街区的步行网络。同时车站也作为周边街区的“门户”,真正起到了导向作用。

3.2.3.2围绕特定空间主题特征,导入到用地开发,挖掘交通与用地开发的魅力特点。

由于TOD模式基于城市大环境,因此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基因对整体城市设计有一点的启发。以学清路微中心为例,学清路站位于海淀区,海淀区整体城市定位为高科技发展区域,因此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也是微中心模式主题的一个契机,由于学清路站位于学院路东边,学院路又为北京各大院校高度聚集区,因此在人才输送上也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年轻人就业创业的选择。作为地块开发的办公定位,所处城市环境必然为用地带来对应的人流,因此轨道交通不仅带来人流,也将城市文化植入到开发用地内。针对引入的人流特点,可以以此作为用地开发打造的区域个性,形成一个以轨道交通引入后,具有更强烈个性的用地开发特点。

同时交通的引入,对用地的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针对使用者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办公生活环境。换言之,轨道交通更加有针对性的为用地开发指向了一个光明之路,同时,用地开发也更符合城市特色。

3.2.3.3强化推进可行性,工程落地层面进行控制协调。

轨道交通工程收到城市设计的各个层面的控制,因此在建设层面也在不断的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现阶段地下轨道交通发展与用地开发相对独立,双方存在时序协调问题,经济效益回流问题、土地划拨问题。因此公共建设与私企开发商建设存在着时序的协调性差异。在轨道交通推进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努力缩短双方的时间差异。

学清路微中心也存在着时序的差异。在项目最初阶段,地铁在正常范围时间内设计、施工、运营的时间轴里进行。当碰到开发地块时,很难想象地上还未开始任何进度,甚至用地权属都存着不确定性。因此协调进度,保证通车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学清路地下工程与地块连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地铁设计阶段,从功能、结构、设备等多个技术层面预留条件,为将来的接入留有最宽裕的技术条件,以及从消防设计上也最大化预留可作为紧急疏散的通道,这样,才能保证地铁与用地不是独立,而是从功能、结构等多方面弱化双方共有界面,做一个开放式的融合衔接。

同时,与开发地块沟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发地块也同样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设计阶段。因此协调地块设计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问题。由于地下轨道通车时间是一个限制条件,因此TOD推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推进,同时也是一个实施层面协调管理的推进。在地下主题为TOD结合预留最大化条件的同时,地块开发也开始进行设计,原因是地铁的开通,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流,也是地块快速吸引人气,积累经济效益的最好时期。因此,在预留条件的前提下,TOD模式真正开始从公共交通系统到用地开发系统全面启动。这样,在设计阶段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融合方案。从地上、地下空间、结构衔接、人流导向上,都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系统。

3.2.3.4推进项目落地,城市各部门配合需要更加紧密

由于微中心的落地不仅涉及到新的城市空间利用,为割裂的城市空间带来新的闪光点,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也逐渐在新建、改造项目中得到应用。因此城市各个部门需要更多的相互协调及配合。在前期阶段,主要涉及部门为规划部门,用地开发部门、轨道交通部门,以及地域内的环保、城市管理、交通、街道管理等等,通力配合前期完成TOD的前期开发工作;涉及工程涉及建设中,也涉及到多种技术部门,如地下空间交通设计、用地技术设计、城市管网等等多种技术部门。在后期投入使用后,也将交予运营部门。因此整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斷的进行多部门协调、审批、修改,最终实现TOD项目的完成。但由于微中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块,同时更多涉及到大范围的区域面积,因此考虑未来发展需求,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为城市预留发展条件。

TOD模式下的微中心城市设计,是交通功能与城市生活的更深一层次的亲密接触,是星星之火的灵动空间,是对城市设计品质的又一次升华,激发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再利用。在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整体规划以及协调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适合周边整体规划的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同步规划实施,最终实现同步发展是最好的推进方向。

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轨道+”、“空间+”等概念。因此TOD的出现更是拓展了与其他领域的连通,形成新的“TOD+”模式。本研究目的是如何在TOD理念下,在设计过程中打破地块之间、不同功能之间的壁垒,让各功能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引入微中心理念,实现TOD真正的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前提环境下的城市功能的全面融合。微中心理念的提出与落地,实现了不同功能之间的连接于织补功能,实现了多功能地块之间的空间核心,借助轨道交通大客流特点,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灵活空间,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增值空间,使微中心空间成为联系各功能之间的核心点,以星星之火的形式,带动燎原的活跃空间,为未来新经济发展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江玉林,韩笋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82-191.

[2]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化开发研究会.站城一体开发——新一代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4.

[3]荣荇.成都市轨道交通TOD站点周边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初探——以陆肖站跟踪评价为例[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1(5):7-12.

[4]边经卫.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控制规划研究[J].规划师,2005,21(2):87-90.

[5]陈卫国.地铁车站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强度之初探——由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详细规划说起[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8):44-50.

猜你喜欢
用地轨道交通交通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