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实践探索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2-06-23 10:36莫秋荣黎富贵李敏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问题对策

莫秋荣 黎富贵 李敏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式对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相关实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学分银行在实践中的发展。

[关键词]学分银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2)02-0048-05

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以下简称为“学分银行”制度)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学分银行的建立是源于我国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实践需求,是为了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而提出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都提到了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目前,学分银行的建设已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学分银行的发展概况

学分银行的概念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80时代引入我国。我国开展学分积累实践源于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通知,该通知提到要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的研究與实践逐渐兴起。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2年6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正式委托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在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推行至今,相关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入,各高校在国家的倡导下积极进行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工作。目前,我国开展了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省(直辖市)主要有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云南省、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建立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二、学分银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在学分银行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渐呈现出来。本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区域开放大学的教师、学生、学分银行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整理与归纳调查数据,总结出学分银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管理平台体验感不够理想

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是与学习者联系的窗口,也是与学习者产生联系的平台[3]。但是,学生与平台管理者体验感不够理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65%的学生在注册、激活学分银行账号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注册后未能及时获取激活信息;二是激活的过程中有学生的身份证号或手机号被占用的情况。通过对平台管理者与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到平台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未能真正实现及时查询某个学习中心学习者注册与激活的数据;二是未能实现查询某个时间段注册与激活账户的数据;三是未能推行学分转换。体验感不理想的学分银行平台,容易打击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也给平台管理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不便于管理。

(二)学分银行建设有难度,工作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对学分银行表示不了解的教师人数占14.71%,而表示对学分银行有所了解的占44.12%,这意味着了解学分银行的数量只有41.18%。通过访谈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到教师面对学分银行建设有困惑,主要体现在参与学分银行建设的主动性、制定相关的学分银行专业规则及制度过程、学分银行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过程繁琐,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否则较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除了日常教学和课程建设外,还要应对各种繁杂的事务。学分银行既是一种管理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推行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对教师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一设置的学科、专业及课程是学分银行运行的基础,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学分银行制度的承建者和运行者,首要任务是将学科、专业及课程进行标准化,为实现学分互认和转换创造条件。学分银行的实施意味着需要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规则进行重新修订等一系列问题;高校不仅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这给教学及管理带来难度,但这是促进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动力。

(三)学习者参与学分的积累与转换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分银行自身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有吸引力的资历认可和学分认可,指导学习者参与学分认证,进一步培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分认证需求,促进学习者与学分银行平台之间的粘性,实现对学分银行成果认定的持续需求。当前,部分省(直辖市)的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已经启动,由于学分银行的功能、政策、管理、培训、学习需求以及工学矛盾的影响,学习者激活学分银行账号与办理相关学分银行业务的活跃度不够高。比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广西分部,从其运行效果来看,2016年至今已注册并激活账户的数据只有6072条,还有140523条账号数据未激活。上传学习成果的学员只有51人。可见,学习者对进行学分认证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标准体系需要完善

学分银行制度是指专门管理机构、授证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与组织体系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规范、规定或规则以及标准的总和[4]。它包括既灵活又开放的6个制度,如图1所示。B415C67F-4F88-4754-B286-42A7633161CA

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标准体系就是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一系列标准。标准体系主要包括6个内容,如图2所示。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虽然建立了一系列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标准,但认证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调查发现,26.47%的学员在查看转换规则、30.88%学员在申请成果转换、26.47%的人员在积分兑换、25%的学员在导入学习成果的时候遇到了问题。从平台上可查询到,目前,已审定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个行业的部分认证单元129条。同时,还有铸造、信息安全、物流、社會工作、养老、化工、机械、软件、建筑等20多个行业也已初步形成560余条认证单元。转换规则查询,只能查询到市场营销(本科)、工商管理(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科)共3个专业的转换规则。目前的数量还达不到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要求。

三、促进学分银行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构建功能完备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支持服务

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服务于各类学习者和教育教学机构,是一个具备开发、对接各类学习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学习成果认证、查询等服务,为管理机构、决策机构、办学机构等组织提供业务管理、学分管理等多样化服务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它应具备用户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信息发布、业务办理、业务流程管理、学习成果管理、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管理、学分银行标准管理、门户网站管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支持服务等功能。平台的建设要遵循先进性、安全性、实用性、稳定性、兼容性、开放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的原则。

(二)加强培训,提高师生对学分银行的认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学分银行建设的成功实施同样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的群体。在学分银行改革中教师首先要对学分银行教育理念有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找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分银行建设的主导者,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是开展学分银行建设与实施的前提。学校可以学科为单位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批愿意从事学分银行建设与实施研究的教师成立学分银行建设研究小组,定期将该研究组内的成员送出去参加有关学分银行的培训,并到实施学分银行实践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和交流。通过学习,再进行教研组内的培训和研讨,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学校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学分银行研究模式。此外,学校也可通过开展面对面的学分银行培训,强化师生对学分银行的认知与认同感,激发师生的兴趣,培养能够适应学分银行建设与实施的师资队伍。以优秀的师资队伍带动学校的其他教师投入对学分银行研究,并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从而逐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与实施。

(三)建立健全学分银行激励制度,切实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分银行建设与实施的主力,学生是学分银行服务与实践的对象。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分银行建设与实施,积极动员学生注册、激活账号。要想提高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的积极性就需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下师生的激励机制。一是对在学分银行建设方面有积极贡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师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热情,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研究的动力和信心。二是学校可以制定学分银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制度,在物质层面上,学校可以设立学分银行专项经费,为学分银行研究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在年终绩效考核时对在学分银行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在精神层面上,学校可以将学分银行业绩成果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活动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以与学习示范中心评估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的奖学金、评优等相挂钩。

(四)完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4]。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一是既要考虑现有的教育环境,也要考虑当前教育改革的导向和引领。二是既要考虑标准的规范性,也要考虑标准的严谨性、科学性。三是既要从整体出发,也要注意局部性学分银行的特点。四是标准体系构建的重点应有资格标准、学分标准、认证单元标准以及转换规格。五是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审核相关标准,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进一步规范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实践,促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发展。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保障机制

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内容广泛的工程。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一是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按照学分银行建设的职责建立不同等级的机制,如由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资格认证标准与资历框架建设;行业负责专业认证标准建设;学分银行标准建设委员会负责学分认证标准建设[5]。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学分银行标准体系的建设需要足够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投入,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以及信息技术人才的投入。三是建立相互沟通的合作机制。只有建立相互沟通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发展。四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确保学分银行建设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六)加强宣传力度,争取政府与各方的支持和投入

学分银行的建设涉及的行业、机构、人员较多, 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给予支持和经费投入。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机构相关人员的区域学分银行建设委员会。区域学分银行建设委员会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分银行宣传活动以及通过微信、QQ、宣传片、电视广告等方式,逐步使广大群众理解学分银行的概念,了解学分银行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学分银行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 此外,学分银行的建设主体应不断加强学分银行在平台的构建、联盟的组建、标准的设立和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内涵建设,形成一系列的标准化运作流程。 同时,在学分银行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建设方面也要下功夫,接受相关评估机构的监督,进一步提升学分银行自身信用度和权威度,积极促进学分银行的良性发展[6] 。

四、结语

当前,学分银行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文章从构建功能完备的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培训、建立健全学分银行激励制度、完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标准体系、加强宣传力度以及建立健全的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建设保障机制这六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学分银行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欣.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85-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01-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ol/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吴南中,胡娜.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理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4]季欣.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与探索论文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5]吴南中,李慧玲.学分银行认证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8):44-49.

[6]周妍.我国省级学分银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9(23):33-37.

[作者简介]莫秋荣,广西开放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教育管理;黎富贵,广西开放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协议、远程教育;李敏,广西开放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B415C67F-4F88-4754-B286-42A7633161CA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