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价值研究

2022-06-24 22:01倪云美龙冬娣龙世松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2期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倪云美 龙冬娣 龙世松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干预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1-2021.12被我院收治,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各功能恢复情况(11.67%、11.67%、11.67%)优于参照组(33.33%、31.67%、33.33%),P<0.05;干预组总肌电值与Ⅰ类肌纤维电值、Ⅱ类肌纤维电值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可促进功能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产后恢复;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7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1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主要见于临床初产妇与经产妇,其该病多数患者由于雌激素缺乏、药物治疗及妊娠分娩等因素造成其自身出现盆底肌支持薄弱,从而导致盆腔内脏器出现移位,引发功能障碍及位置异常等情况,其中主要因初产妇与经产妇妊娠分娩导致盆底肌支持结构受损[1]。患者极易在产后出现性生活质量不高以及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生活带来困扰。临床对于该病,常采取功能锻炼方式修复其盆底肌肉,促进肌肉更快恢复,改善其病情。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研究,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盆底肌锻炼,同时还包括电刺激、生物反馈等多种方式,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故此,本文旨在对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纳入我院2021.1-2021.12收治的1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60例,参照组年龄22-37岁,平均(28.64±2.37)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各35、25例;干预组年龄22-37岁,平均(28.66±2.31)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各37、23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此次研究目的,均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纳入标准:(1)基本资料与病历资料完整;(2)无合并阴道手术史、剖宫产史、多胎史、泌尿生殖道疾患者;(3)妊娠≥28周;(4)精神与认知正常。

剔除标准:(1)伴有妊娠合并疾病;(2)以往存在流产、早产以及引产史;(3)伴有恶性肿瘤者;(4)存在盆腔脏器脱垂与阴道前后壁膨出者;(5)产后3个月内开展其他盆底康复治疗者;(6)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参照组开展盆底肌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分别采取卧位、坐位以及站位定期开展盆底肌肉放松与收缩锻炼;指导患者按照肛门-阴道-尿道的顺序进行肌肉收缩锻炼,确保患者能够感受到盆底肌有所上提的感觉;患者在进行各部位肌肉收缩同时,要保持腹部与大腿肌肉的放松;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各部位肌肉收缩时间不得<3s,随后放松,每次锻炼约15-30min,每日分别于早中晚各一次。

干预组除开展盆底肌锻炼外,额外开展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内容如下:使用法国杉山电刺激生物反馈仪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选择适宜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以及电刺激方案,将仪器探头经过消毒处理后轻柔置于患者阴道内,每次生物反馈以及电刺激均交叉进行,电刺激疗法中一般多采用8-80Hz的低频电,脈宽一般在250-320us,电流大小主要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以及盆底肌肉有无跳动感为主。治疗每次25min,每周2次,共一疗程(10次)。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功能(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松弛)恢复情况。

(2)比较两组产后盆底肌电情况,对Ⅰ类肌纤维疲劳度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电值以及总肌电值使用盆底肌肉治疗仪进行测定[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功能恢复情况(11.67%、11.67%、11.67%)优于参照组(33.33%、31.67%、33.33%),P<0.05,见表1。

2.2两组产后盆底肌电情况对比

两组产后盆底肌电情况对比中,干预组总肌电值与Ⅰ类肌纤维电值、Ⅱ类肌纤维电值比参照组高,P<0.05;在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对比中,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生育过程对盆底肌肉组织带来的损伤是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因素。患者在妊娠过程中,随着胎儿逐渐娩出,不断增加腹部重力,胎儿胎头在经阴道分娩时可扩张软产道与挤压盆底组织,最终导致盆底韧带与肌肉过度扩张、牵拉,极易在产后出现盆底肌筋膜疼痛[4]。对此,临床积极为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采取有效的改善方式尤为重要。

临床产后女性因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不宜开展手术及药物方式治疗盆底肌功能障碍,故往往通过盆底肌锻炼加以治疗,该方式通过指导患者以自主意识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能够显著增强有效运动单位以及兴奋频率,提高盆底神经功能,改善肛门括约肌以及尿道功能[5]。盆底肌锻炼虽具有一定作用效果,但该方法存在患者不易掌握训练技巧、依从性较差等缺点,进而导致临床效果欠佳。而此次研究所开展的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应用于生物反馈仪,利用已转换的盆底肌光、声以及图像等信号指引下进行盆底肌特定肌肉收缩训练的主动锻炼方式,能够避免患者进行错误的盆底肌肉锻炼,以此来确保盆底肌肉训练效果[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在盆底肌锻炼与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唤醒受损的盆底肌肉组织,诱发肌肉组织进行自主收缩,不仅能够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能够改善阴道松弛、增强盆底肌力、提升阴部神经敏感性,改善其盆底功能障碍[7]。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功能康复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还能够避免盆腔脏器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松弛等症状发生,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艳,王竞宇,彭利,等. 经会阴超声对产后近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疗效评估的价值[J].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5):590-594.

[2] 宋尚道,徐佳琦,鲍祎旻. 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10-12.

[3] 邱莉,侯海静,邵素芳.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干预效果比较[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5646-5648.

[4] 李超,李渊,李芷茹,等. 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J]. 中国康复,2019,34(1):22-25.

[5] 徐静,王旭,房桂英,等. 盆底康复治疗时机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1,29(3):315-319.

[6] 吴小文,陈巧玲,何爽爽. 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13-15.

[7] 高丽娜,蒋晶,林跃群.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166-168.

猜你喜欢
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
提高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促进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针刺优选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生物刺激回馈仪结合经会阴超声诊治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肛提肌的MR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