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高校学生癔症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24 23:30周珍伶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2期
关键词:癔症心理护理高校学生

摘要:目的 探讨对患有癔症的高校学生实施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自2020年-2021年我院收治的40例高校癔症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平均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患有癔症的高校学生实施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癔症症状,改善其不良情绪,同时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高校学生;癔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2--01

前言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疾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身份、意识、知觉、记忆与现实情况的分离,会出现身份识别障碍,以及自我认同障碍、记忆障碍等[1]。临床表现主要是行为紊乱、短暂的幻觉妄想,以及人格解体等。癔症导致的躯体症状多见于运动障碍,比如一侧肢体偏瘫、起立不能,不能言语等[2,3]。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预后较好,服药治疗以后很少再出现幻觉、妄想问题。研究发现,在实施有效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对患有癔症的高校学生实施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癔症症状以及心理状态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021年我院收治的40例高校癔症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7:13,分别为7例与13例,患者年龄在18~28岁,平均(22.35±2.41)岁,首次发病8例,第二次发病7例,第三次及以上发病5例。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3:7,分别为6例与14例,患者年龄在18~28岁,平均(22.95±2.65)岁,首次发病9例,第二次发病7例,第三次及以上发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精神系统体格检查、分离体验量表、人格解体量表等检查后确诊为癔症;2、所有患者均为我校学生;3、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并获得他们的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者;3、由于不可控因素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如下:安排2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监管,对于存在情感爆发与癔症症状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加强看护,避免发生自伤、走失等情况;为患者安排单独的病房,病房内需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大声喧哗,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的轻重;告知患者家属不宜过多探视患者,避免加重其心理负担;遵医嘱使用安慰剂,在使用前与患者进行交流,使其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对疾病恢复的积极作用;需要保证患者的正常休息与睡眠,给予其充足的营养与水分,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锻炼。

1.2.2 心理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需面带微笑,语气温和。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对患者的家庭情况、社交情况、喜好、发病原因以及心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其信任。并从交流中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依据其具体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2、针对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临床症状等实施暗示性心理护理,如强调患者主治医生的经验和知名度,或暗示患者的治療效果好等。同时鼓励患者学会释放、表达负面情绪,指导期正确看待及处理应激事件,纠正其对自身与所处环境错误认知。3、患者出现情绪爆发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让无关人员离开现场,避免由于围观对患者的情绪波动造成影响。同时,应避免对于患者的过度关心,从而避免患者症状的进一步强化。4、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同时避免在患者面前争吵,以免对患者造成刺激,指导家属简单的心理沟通方法,出院后依然可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5、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指导其出院后需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培养乐观的性格,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或外出旅游以放松心情;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防癔症再次发作。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偏执、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饮食等)9个因子,均采用5级评分制。SCL-90的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因子分=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癔症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调查表内容包括:入院护理、医嘱执行、病情观察、尊重照护、健康指导五各项目,各项分值为20分,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成正比,即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数据统计的方式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偏执、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平均分为(95.20±3.04)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平均分为(90.80±4.51)分,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更高(t=3.618,P=0.001)。

3 结论

癔症曾经在诊断标准里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在目前新的诊断标准中又分成分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癔症主要表现形式有转换症状、解离症状,转换症状就是指心理矛盾冲突转换成临床上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比如癔病瘫、抽搐、不可解释的感觉缺失等;解离症状,也就是分离性症状,包括分离性遗忘、漫游、人格转换附体症状等[4,5]。调查发现,学生发生癔症可能与其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现在高校校园内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娇惯,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家长、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性格、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在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遇到挫折、困难后,不能很好地处理和面对,易出现敏感、偏执、暴躁情绪。

学生患上癔症后,会降低其学习质量与生活质量,因此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对疾病预后有帮助。治疗手段中包括催眠暗示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还有在患者情绪暴发时给予镇静作用药物,目的是及时阻止发作,使其不要形成慢性化过程,不要形成疾病表现的慢性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仅仅实施治疗与常规护理对消除患者幻想、恐惧等心理障碍效果不佳。研究发现,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其心理压力,进而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癔症症状[6]。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偏执、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患有癔症的高校学生实施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癔症症状,改善其不良情绪。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对其疾病进展、家庭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并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喜好等,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综合各类信息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保证了后续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實效性。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对疾病的良好认知,可提高其依从性,进而提高护理效果[7]。同时,还注重对家属的心理护理,指导家属简单的心理沟通方法,告知其需多鼓励、陪伴患者,对促进患者恢复,防止疾病复发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平均分为(95.20±3.04)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平均分为(90.80±4.51)分(P<0.05),说明,对患有癔症的高校学生实施心理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在对癔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给予患者关心与爱护,充分尊重患者意愿,获得了患者认可与信任,促进了友好的护患关系,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促进作用[8]。

综上所述,对患有癔症的高校学生实施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其癔症症状,改善其不良情绪,同时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胡书凤,冯金星,陈秀珍,等.穴位按摩结合局部针刺治疗急诊癔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7):1252-1254.

[2]乔战科,宋艳芳.刘向哲教授运用针刺联合心理暗示治疗癔症性意识障碍经验[J].中医研究,2020,33(03):45-47.

[3]刘艳霞.穴位按摩结合护理干预对急诊癔症患者心理状态、症状及疾病认知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06):1116-1117.

[4]董俊婵,王梅英,张彦敏,等.心理干预在癔症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不良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3):339-342.

[5]钟炜.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急诊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5):277-278.

[6]任红梅.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癔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0):101.

[7]邓慧.心理护理对高校学生癔症的应用价值研究[J].名医,2021(16):105-106.

[8]郭柳,胡菲,张顺娣,等.结合病因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青春期女性癔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7):47-49.

作者简介:周珍伶(1987-0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癔症心理护理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诗癔症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疯病”不是“鬼神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