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时代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发展研究

2022-06-24 23:02唐金成宋威辉唐凯
海南金融 2022年6期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发展

唐金成 宋威辉 唐凯

摘   要:我國目前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完善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路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手段,也是解决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后疫情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等多背景叠加下,如何通过创新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捍卫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亟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利用文献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基于国际先进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政、商两方面提出了创新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时代;长期护理保险;保险科技;一站式健康管理;创新发展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6.007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6-0057-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领跑全球经济增长的超大经济体。同时,我国人口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问题突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未富先老、老无养护”成为重大难题。2021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0056万,占总人口14.2%,标志着我国从老龄化社会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预测,未来五到十年间,在没有国家财政补贴前提下,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8到10万亿元,且将不断扩大。当下,我国主要通过打造养老、孝老、爱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形成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格局,以应对老龄化挑战。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发挥“保民生、促经济”作用,解决“未富先老、老无养护”难题。

二、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

2016年,在《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我国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2020年,《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健全适应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保证现行15个试点正常运行条件下,再增加14个试点地区。从试点到全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很大成果。

(一)保障内容与保障人群

《意见》明确界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内容:着重帮助重度失能人群解决基本生活照护费用和医疗护理费用问题。各试点地区在保障内容上皆包含生活照护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但侧重有所不同(见表1)。

截至2021年8月13日,全国49个试点参保人数超过1.34亿,享受待遇人数累计152万。其中,各试点地区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实现全部覆盖,个别试点地区还扩大了覆盖范围,如上海、青岛、石河子、南通试点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同时,全部试点把重度失能人群纳入保障范围(见表2)。

(二)筹资机制

《意见》提出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筹集方式以社会互助共济为主,通过调整职工医疗保险费率、优化职工医疗保险统一账户结构、划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等丰富筹集渠道。

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主要源于个人、企业和政府,并接受社会各单位捐赠。但各地区筹资渠道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为单一筹资渠道和多元化筹资渠道两种。如苏州、青岛、广州、长春等试点地区实行单一筹资模式: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划拨,政府视情况给予部分补贴,企业与个人不需承担。齐齐哈尔、南通、承德等试点地区实施多元化筹资模式:以个人、单位、政府、医疗保险基金、福利彩票和社会捐助中的至少两种,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体制(见表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标准为按比例筹资与定额筹资两种。承德、成都、上海等试点采取按比例筹资。其中,承德由政府补助0.05%、医疗保险基金划拨0.2%、个人承担0.15%。石河子、南通、上饶等试点地区实行按定额筹资,如南通的筹资标准为政府补贴40元/人、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和个人承担各为30元/人。

(三)给付机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给付对象为失能老年人(部分试点包括60周岁以下其他失能人员),给付水平和失能程度相挂钩。各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报销水平层次不齐,但大部分都以护理服务为主要给付形式,采取医疗保险或机构护理服务直接按比例报销形式进行给付,仅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现金补偿。大部分试点地区按《意见》规定,将给付水平均控制在70%上下,但长春、上海、青岛等试点补偿比例超过90%(见表4)。

三、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最典型的三种模式是:市场主导型的美国模式、社会保险型的日本模式和双规运行型的德国模式。下面比较分析三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背景、制度内容及经验,并提出对我国创新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启示。

(一)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情况

美国基于其领先的保险业和发达的保险市场,以“市场为主、政府保底”理念,选择商业为主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美国政府将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社会护理风险和老龄化的主要手段,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市场机制比较完整、保险产品与服务较为丰富,中高阶层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类型。

在承保方式上,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单采取独立签约或与终身寿险合二为一的方法。同时,承保对象为个人和团体两种,目前实践中以个人投保为主。在资金来源和覆盖范围上,分为个人缴费和企业雇主缴费两种方式。其中,联邦与州长期护理保险、个人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采取个人缴费方式。有的企业雇主为完善公司激励体制或取得税务优惠,会主动为员工购买团体长期护理保险。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主要源于个人自愿缴费,因此其覆盖面有限。在待遇给付上,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取现金直接给付形式,对客户因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产生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进行赔付。同时,保险人一般会在实际理赔前设立30到180天的等待期,以降低小额赔付数量。给付方式分为按天给付的津贴方式和按月给付的固定保额方式两种。其中,按天给付的津贴方式一般会设置给付期限和给付额度。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

(二)德國法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情况

德国是世界上首个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独立经营的国家,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为社会保险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覆盖范围上,德国以“惠及全民”为目标,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范畴内,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要求全体居民参保,参保资格参照医疗保险执行,覆盖率高达90%。2004年4月1日之前,退休人群在缴纳保费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取得补贴,之后则由个人全部承担;非就业配偶和儿童不需要承担保费而自动被纳入保险覆盖范围内。在资金来源上,由雇员和雇主二者平均承担。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费率偏低,初期费率仅为收入的1.7%;2008年提高到1.95%,其中23周岁及以上无子女参保者为2.2%。之后,从2012年的2.05%调整到2017年的2.85%。在给付待遇上,不取决于参保者的家计调查或缴费额度,而是基于其护理需求级别。其中,护理需求级别由医生和医疗保险基金经营部门每两年评定一次。

(三)日本社会介护保险的发展情况

1970年,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对无收入或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免费收容与照护服务;选择居家养老或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自负费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对65周岁及以上人群中17%需要养老护理服务的老年人采取补偿政策。以上规定加剧了日本社会性住院问题,大量老年人长期住院不出,给政府带来严重财政负担。对此,日本效仿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1994年提出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议,并于2000年4月正式执行介护保险制度。之后,介护保险制度在日本得到较好发展。

在覆盖范围上,日本政府把长期护理风险界定为集体性社会风险,以“社会责任”为原则,实行全民福利覆盖制度来应对长期护理风险。在筹资渠道上采取多方共担互助模式,政府以公共制度方式介入,分担居家护理责任与经济压力。在资金来源上,日本政府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现收现付的混合式筹资体系。一半资金源于税收,其中中央政府、都道和市町特别行政区各自负责承担25%、12.5%和12.5%;另一半资金则源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其中,第一号和第二号保险人各负责17%和33%。

(四)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制度选择一定要符合具体国情

美、德、日三国均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构成改变、政府保障基金赤字、社会福利危机等情况下建立起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提倡个人和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以解决居民对社会福利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政府财政压力逐渐扩大的矛盾。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福利危机,各国开始对本国福利体系进行改革,第三条道路、福利多元主义等理论被不断提出与尝试。因此,各国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体制均符合当时社会福利改革主题。如在资金筹集上,德、日两国不断上调个人缴费比例,以满足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强调筹资渠道多元化。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用提升保费的方法,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业痛点,并强调对养老基金实行多元化投资管理。在待遇支付上,三个国家都通过引入社会私营照护机构和重视参保人员的健康管理,来降低护理风险成本,抵制不断上升的护理服务费用。可见,我国在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遵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规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筹资水平与给付标准要遵循收支平衡原则

资金充足和来源可靠,是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社会型长期护理保险,还是商业型长期护理保险,其本质都是保险产品,因此在筹资水平和给付标准上要严格遵循收支平衡原则,防止因入不敷出导致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崩溃。美国公共护理保险计划属于社会救助性质,受益群体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但随着美国医疗成本和护理服务费用的急剧增加,联邦和各州政府的财政压力日益扩大,使政府失去了兜底保障作用。而德、日两国则根据护理成本提升及时适度上调保险费率,并在给付上相应提高待遇水平。这降低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财务风险,减少了政府财政压力,也保证了参保者利益。因此,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必须明确其保险属性,严格遵循收支平衡原则。

四、老龄化时代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机遇

(一)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激活了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和增速快,加之长期护理保险惠及范围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几近相同,必将激活长期护理保险市场需求。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累计2.0056亿,占总人口的14.2%,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专家预测,到2050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8亿,约占总人口的33%。同时,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较上一年新增992万,同比上升5.2%; 80周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3580万,占总人口的2.54%。为化解老龄化难题、打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或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之一。

(二)人均寿命延长,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后劲足

伴随经济状况、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从近十年来看,人均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提高至2020年的77.8岁,增加了3岁。伴随寿命延长,老年人整体健康情况形势严峻,2021年半失能或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4000万,且1.8亿以上老年人口患慢性疾病。在心理健康问题上,22.11%老年人患焦虑症;22.6%老年人患抑郁症;约10%老年人认知受损;65周岁及以上和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患痴呆病概率分别为5.56%和40%,且每增加5岁,患病率翻一倍。在生理健康问题上,65周岁以后,超过80%的老年人至少患一种慢性疾病,患高血压、糖尿病、尿失禁、阿尔兹海默病、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分别为36.4%、10%、8.8%、7%、6.5%,且患慢性病概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人均寿命的提高扩大了养老产业规模,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2014—2018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就从4万亿增加至6.6万亿。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

(三)“未富先老,老无养护”成社会难点

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但人均GDP仅为1.25万美元,排名世界第54名。2020年我国GDP占全世界的16.3%,但各类养老金仅占全球的2.8%。“国富民穷”成为中国解决老龄化绕不开的话题,“携贫入老、老无所依”现象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者报酬只占GDP的4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低收入给我国应对老龄化带来巨大挑战。美、日、德三国老龄化达12.6%时,人均GDP均超过2.4万美元,而我国只有其一半。可见,“未富先老,老无养护”已成社会应对养老难题,亟待创新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保民生、助养老、促经济、构和谐”。

(四)科技赋能激活了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发展点

2010年以来,科技发展风起云涌,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日趋成熟。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传输等前沿技术促进了保险科技蓬勃发展,推进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保险+科技”的产业生态应运而生。为适应保险业升级步伐,通过科技赋能保险来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创建更加科学高效保险业,中国银保监会陆续发布多项监管政策及指导意见,在鼓励和规范保险数字化转型进程之际,对行业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期望。

科技赋能保险的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升级实现降本增效,驱动保险业多元发展,不断重塑业态结构、经营模式和应用场景。以“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生态为代表的保险科技,乘政策助推快速渗透到保险行业,其发展迎来巨大机遇。如今,保险科技正在不断激活、释放保险行业新产业升级点。2018—2020年,仅人工智能技术就为我国保险企业节省了百亿元潜在人工成本,并呈逐年递增趋势,预计2022年这一数据将突破350亿元。

五、老龄化时代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制度定位存在冲突:“依托医保”与“第六险”并存

筹资机制决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定位。从筹集机制角度出发,目前各试点地区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存在两种定位:一是醫疗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渠道主要依赖于医疗保险统筹账户或个人账户划拨资金,这决定了该制度在目标功能、保障对象、赔付标准等方面,均要参照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标准,依附性极强。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主要是解决失能老人身体障碍期间的医疗照护财务风险,以长春、青岛等试点地区为代表。二是独立架构、独立经营制度,明确规定政府、个人和企业的筹资责任,长期护理保险成为一种独立运行的险种,筹资机制、目标功能、目标对象、赔付标准等内容较为清晰,以成都、上海、南通等为代表。制度定位决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目标保障对象、筹资方式和风险补偿能力等。从长远来看,老龄化必将加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依附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乏持续性。然而,大部分试点地区经营独立的“第六险”时缺乏现实基础。具体表现在居民缺乏对制度的理解与参保意识,降低了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的效率;社会保险高缴费率对长期护理保险缴费空间产生挤出效应。

(二)商业保险公司统筹层级低,较难发挥市场优势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属性,以政府为统筹、多方共同参与。其中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制度安排与市场供需,参与到经办环节和部分服务环节。当前,商业保险公司已参与到长期护理保险全部试点建设中。一种为成都模式,即政府制定详尽经办合同后,由当地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另一种是青岛模式,即政府社保单位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办公,由政府安排保险公司具体工作。社商合办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两大挑战。一是业务亏损致承办热情不高。在长期护理保险经营中,各试点政府以“保本微利、收支平衡、自负盈亏”原则控制商业保险公司逐利本质。近年来,部分商业保险公司由于缺乏经验或受到外界干预,在承办中出现亏损,承办热情有所降低。二是商业保险公司缺乏自主经营空间。由于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角色和功能不同,使商业保险公司在“政企联办”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经营空间,较难完全发挥市场优势,降低了其获取并利用数据的能力,使其失去在费率厘算、医药议价、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优势。

(三)创新发展日新月异,监管体系不完善

一是监管主体与监管责任定位模糊。在探索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监管主体与监管责任定位模糊,尚未形成科学的监管体系。“政企联办”方式解决了社会保险部门经营经验欠缺、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提高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营质量。但商业保险公司承办长期护理保险利润低、业务多、风险大,在受惠人员资格认定、失能等级评估等方面引起不少争议,造成参保人群不满,其根源在于监管主体与监管责任定位模糊。理论上,医疗保险机构、参保者、护理服务提供机构、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应共同参与到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监管过程,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互相牵制的监管机制。由于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发展滞后,医疗保险机构成为商业保险经办机构的主要监管主体,多元主体相互牵制的监管机制并不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兼顾医疗保险管理和长期护理保险管理双重职责,人力和管理经验缺乏,监管能力有限,使监管效率低下。

二是科技创新存在监管难题。现代“保险科技”兼具新兴科技和传统保险双重属性,科技赋能助力保险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已为大势所趋,“保险+科技”创新展现出形态信息化、服务智能化、渠道网络化、场景虚拟化、运营集约化的新特点。在保险属性与科技属性深度融合之际,保险风险与科技创新风险也在复杂叠加,保险科技创新应用正在打破原有行业监管格局和边界,重塑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产业上中下游机构之间、保险公司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之间的关系。模糊的监管主体、监管边界与监管责任,与当下分业监管模式形成突出矛盾。我国作为全球保险科技重要市场,保持科技赋能保险创新活力,实现风险可控、创新可及的发展格局,是目前监管部门有待破解的难题。

六、老龄化时代创新发展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

(一)针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短时间内,在筹资渠道上还无法完全摆脱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依赖,但并不能说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或延伸。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不同,长期护理保险主要职责是承担参保人因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产生的护理费用,其民生意义大、社会福利性强、涉及单位多、业务覆盖广、产业链延伸长。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历史短,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以高格局坚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独立运行,构建“T”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横向上,加强政府主导地位,以政府为统筹核心引领多部门机构协同参与体制建设,打造专业、高效、闭环的高集成运营主体。明确各部门机构职责,并赋予其足够的运作空间与权力,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制度建设发展、以监管部门为准绳保障制度健康发展、以商业保险公司为推手实现制度落地、以护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实现制度福利输出、以保险科技公司为依托激活制度创新活力。纵向上,通过科技赋能完善监管机制、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转变保险运营理念、打造高效醫养产业生态链、构建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深耕长期护理保险领域,实现其整体降本增效。最终以纵横交织的形式,网罗长期护理保险产业参与主体,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化承办、市场化服务供给的产业格局。

2.立足产业特点,建立科学监管制度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以社商深度融合方式,高举稳健发展和积极创新旗帜,迈向可持续科学发展道路。但其中各种风险错综复杂,在此挑战与机遇、创新与风险共存背景下,立足产业特点,在短期与长期之间、前瞻性与稳定性之间、促发展与控风险之间,亟待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对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野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树立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理念。我国保险业一直实行分业监管模式,而经营风险往往存在于混业经营或者监管空白地带。由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单位多、业务覆盖广、产业链长、跨市场交叉行为频繁,给监管部门带来较大挑战。对此,在顶层规划上,应成立以银保监会为主导、多方监督部门协同参与的独立统一监管体系,防止因交叉监管、分业监管带来的过度监管或监管空白现象,最终实现全方位监管,防止长期护理保险因监管不力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底层执行上,监管部门应根据制度发展现状与特点,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并适时适度对其进行动态调整,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把保险科技创新发展纳入到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在保证风险可控之际鼓励科技创新,预防创新风险衍生出的系统风险,防止因过度监管抑制行业创新发展。

二是以科技监管科技,强化微观审慎监管。政府监管部门应注重科技赋能监管,以科技监管科技,强化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努力构建宏、微观审慎监管兼顾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微观审慎监管以保护客户利益为宗旨,对行业中单个机构或业务环节进行监管。监管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盈利能力等。但随着科技赋能保险的兴起,大量保险行为脱离了微观审慎监管视线,给监管带来空白地带,使参保人员相关利益面临受损风险。政府监管部门只有扫尽监管盲区,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科技赋能衍生风险对微观审慎监管方式的冲击。基本路径是创新微观审慎监管机制,为监管手段增加科技元素,以科技监管科技,并从机构监管向行为监管转型,实现监管下沉。具体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实现保险数据自动化智能化处理,以及时掌握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提高数字信息筛选、分析、识别水平。在此基础上,打造以5G传输、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动态、实时、全面的监管格局。同时,依托模拟预测和压力测试场景,提高风险预警、处理和控制能力,防止风险跨行、跨时、跨区扩散。如在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监管上,基于模型构建和大数据技术,设置多级别基金收支和投资盈亏预警线,并针对不同预警线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化金融等前沿科技,实现基金管理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指导等功能,以协助监管部门对基金管理部门的全实效监管和基金管理指导,实现科学的基金监管和业绩评估。

3.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分散筹资压力

政府应以“第六险”理念创新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尤其要保证筹资渠道的独立性,摆脱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依赖,以应对制约其发展的筹资挑战。此外,努力拓展筹资渠道,以互助共济为原则,构建政府补贴、社会共济、企业与个人缴费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实现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的收支平衡。

第一,对能承担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在沿用试点筹资方法的基础上,遵循“以收定支、盈亏平衡”原则,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账户。同时,政府应打破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账户、基本医疗保险账户与住房公积金账户之间的壁垒,允许三方盈余基金自由流动。第二,应根据因各试点地区在经济状况上存在差异,筹资水平不尽相同的情况,利用行政工具来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互通互助平台,打破各试点基金流通壁垒,打通结余资金流动渠道,形成基金互通互助格局,从资金一体化管理层面上推动基金高效配置。第三,以“专户专管、科学运作、严格监管”理念管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通过降本增效双向操作,推进筹资多元化建设,确保基金收支持续平衡。在降低支出成本方面,加强基金监管力度,杜绝与严惩基金挪用、私用、滥用、侵占等现象。在增加投资收益方面,成立专业投资团队,运用护理经济学、投资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视全球投资市场情况采取分散投资策略。同时,在投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实体经济投资,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并实现稳定可观的投资收益。

(二)针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创新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意见》提到,要充分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等各类社会力量,提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办能力。商业保险公司在“政府统筹、社会经办、市场服务”政策扶持下,于经办和补充两个层面起着关键作用。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

在经办层面,不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营体系,提高服务质效。第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的主要险种之一,经营体系较为完善。应发挥其在护理服务需求分析和护理等级评判等关键技术环节上的优势,直接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输入成熟经验和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到制度建设中来。第二,在承办长期护理保险过程中,应基于人身险运营平台,为参保者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将长期护理保险由单纯的事后被动经济补偿,转变为“健康管理+风险补偿”的主动综合保障,以此降低长期护理风险发生概率。第三,充分发挥其市场优势,通过构建专业护理服务团队、筛选高质护理服务供应商,将长期护理保险补偿方式从现金补偿转向服务补偿,向参保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护理服务。

在补充层面,在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常运营前提下,为客户补充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与服务。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原则,主要对失能人群最基本护理服务需求风险提供保障。对此,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可以针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薄弱或空白领域,开发新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扫清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保障死角,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實现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补偿力的补充,降低保障对象的护理经济压力。

2.尽快树立数字化经营理念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长期护理保险承办方和保险市场主要参与者,为应对老龄化挑战、顺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应形成数字化经营理念,明确经营数字化升级战略,全方位、多领域、整链条实施数字化和智能化战略,对内实现优化经营模式,对外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一是强化数字化经营理念。商业保险公司数字化升级是基于一连串数字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再应用、再创新循环过程,推动内部运营、外部流程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数字化战略应以经营理念改造为切入点,持续提升数字化组织与体制、数字化团队与文化,打破内部壁垒和既有管理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高效决策和快速响应,并通过市场和用户数字化反馈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二是从重业务转向重技术。遵循“战略与实施协同、自主与开放平衡、业务与技术并重”原则,确保数字化转型的正确轨道。从重视服务业务向重视打造核心技术调头,向以往重保单、重业务的反方向进发,以转型为切入点激发组织活力,由内而外、由偏到全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并通过顶层设计、平台赋能、生态落地、反复迭代,控制转型关键环节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战略,对内深耕专业、全面创新,对外市场驱动、构建生态。

3.落实“科技+保险”,打造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

数字经济时代,新兴前沿科技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以科技赋能为切入点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进展迅猛。商业保险公司应充分发挥其在“保险+科技”上取得的成果,基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状况、机遇和挑战,以“不以预测参保者护理风险为目标,而积极主动改变其风险曲线”的新经营理念,通过科技赋能保险,为每位参保人描绘人物画像,打造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参与到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中,形成“预防+诊疗+康复+补偿”的护理服务格局,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降低参保者护理风险发生概率。

一是描绘客户画像,实现一人一档。第一,商业保险公司应利用其承办角色,以政府为背书打破数据壁垒,畅通产业链中各节点数据流通渠道,形成参保者数据信息共建共享新格局。第二,以共享数据为生产要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保险科技为生产工具,为每位参保人绘制专属客户画像。画像中包括参保者的金融属性与生命体征属性(见图1)。第三,鼓励参保者佩戴可穿戴设备,实现对佩戴者生命体征和所处环境的实时监测。可穿戴设备在测量佩戴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后,区块链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加密并通过5G传输技术传输到后台,后台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对数据实现“从健康状况分析到健康管理”闭环式价值输出,提醒参保者及其家人积极响应健康反馈。可穿戴设备还能感知佩戴者所处环境状况,并通过上述路径,在参保者发生跌倒、迷路、昏迷等突发状况后,及时采取通知家人、发出警报向周围求救、定位跟追救援等应急措施。此外,后台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信息经过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加工后,可视化到客户画像中。第四,通过各种保险科技,后台实时测算出随客户画像改变而变化的健康风险曲线,并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主动改变健康风险曲线,以“一人一档”促进护理服务资源高效配置,提高社会应对护理风险的能力,从供给侧提升客户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是构建一站式健康管理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应基于客户画像,更友好、更积极、更全面介入客户健康管理中,将健康管理的介入点提前到出险之前,主动改变健康风险曲线,而不是顺从健康风险曲线充当险后补偿者,摆脱在承办过程中“出纳员”的窘境。具体以“新思维、新科技、新模式”打造健康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努力做事前健康预测加管理、事中诊疗加照护、事后康复加理赔的健康守护卫士。同时,聚焦全智能、全渠道、全协同三方面来提升健康管理水平,真正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客户与环境共生格局,切实提高客户健康管理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减少健康负冲击。

4.打造成本监控体系,指导公司持续创新发展

一是努力打造成本监控体系,实现创新风险的数字化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应尽快打造依托于中台、独立于智能营销体系的成本监控体系,驱动创新发展风险监管数字化发展,实现风险监控全域数字化建设,进而满足商业保险公司内外全风险链的监控需求,指导公司可持续创新发展。创新发展风险监控的数字化构建,旨在“主动改变风险曲线,以预测防范为主,风险补偿为辅”,将风险管理体系贯穿潜在风险预测、现存风险监测和风险发生后补偿的全流程,覆盖创新发展所有风险场景。这需要商业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监管手段上创新,既要依托保险科技为风险监管赋能,以科技来监管科技,也要努力克服新科技的成熟完备度,避免监管漏洞、监管低效低质、新风险衍生等问题发生。同时,通过构建、维持良好的风险监控生态,实现多方风险监管场景最大化相融。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

二是坚持保险科技赋能,实现成本风险的智能监管。第一,利用人工智能促进风险监控的场景化发展。商业保险公司应将人工智能技术植入到风险监控体系中,实现风险实时跟踪监测与风险数据化,并根据风险监控需求,对风险进行量化、智能综合分析和风险数据可视化处理,为公司提供风险监控方案。同时,根据公司风险监控需求,构建具有个性化、时效性的风险监控算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创新发展风险的有效监控,不断降低公司创新的风险成本。第二,运用区块链技术打破数据壁垒,提升风险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区块链技术为创新发展风险智能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即在风险数据采集上实现智能化,避免无效数据的产生。商业保险公司应基于区块链技术,将通过风险监控体系采集到的创新风险数据信息存证上链,并构建同业反欺诈联盟,对风险链进行全程追踪监管,防止风险数据重复采集、无效入库等问题,解决风险数据失真、失效难题。第三,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风险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数据是公司预测创新发展风险、制定风险管控方案的基础。商业保险公司依托专业化建模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创新风险进行识别与量化,对海量数据筛选、整理、分析与输出,以此提升自身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能力,将创新风险分散到日常经营活动中或扼杀在风险发生前,从而降低创新发展成本,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唐金成,宋威辉,李舒淇.论数字经济时代健康保险业的应对策略[J].西南金融,2021(2):85-96.

[2]韩璐,褚福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际经验与反思——以日本、德国、美国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0,14(3):31-37.

[3]骆冬怡,周英,邹小芳.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项目的分析与建议[J].全科护理,2021,19(33):4699-4703.

[4]李运华,姜腊.日本长期護理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20(3):167-172.

[5]刘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9):52-64.

[6]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7]唐金成,宋威辉.中国大病保险创新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9):65-74.

[8]卜子涵,黄安乐,薛梦婷,徐桂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1,38(6):604-607+612.

[9]唐金成,宋威辉,李舒淇.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健康保险应对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88-94.

[10]唐金成,许可.数字经济时代财产保险业的应对策略[J].海南金融,2020(11):66-77.

[11]王小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有效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北省黄石市的数据[J].北方金融,2021(11).

收稿日期:2022-04-26

作者简介:唐金成(1963-),男,陕西蒲城人,广西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保险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宋威辉(1990-),男,吉林白山人,广西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   凯(1989-),男,陕西渭南人,现供职于广西投资集团。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

猜你喜欢
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发展
我国企业新型养老保险的探索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分析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探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