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特性及木雕应用*

2022-06-24 04:03石兰兰王玉荣
林产工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黄杨乐清海派

石兰兰 汪 睿 王玉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

木材是一种多孔性、层次状、各向异性的非均质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装饰以及雕刻等行业中。木材用于雕刻作品始于新石器晚期,当被誉为“木中象牙”的黄杨木被发现是上等的雕刻木料时,以黄杨木为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黄杨木雕)开始兴起。黄杨木雕具有艺术欣赏、文化研究以及收藏价值,经不断传承与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木雕是我国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工艺美术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黄杨木雕刻形成的木雕艺术和产业,为历史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样貌等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记忆[3],目前,对于黄杨木雕刻这一传统技艺,非从业人士了解得较少。关于黄杨木特性、在雕刻作品方面的应用也未有较全面的综述资料。本文旨在通过介绍黄杨木特性,以及对黄杨木应用于雕刻的历史演变、发展与传承现状等进行探析,以期为了解黄杨木特性、应用及黄杨木雕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1 黄杨木特性

黄杨木 (Buxusspp.) 为黄杨科黄杨属植物,是一种四时不凋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黄杨木在资源分布、生长特点以及材质特性方面与很多树种有较大的不同,分述如下。

1.1 资源分布

黄杨木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热带非洲与中美洲。在我国,除东北外,全国各省区均有自然分布或栽培,主要分布在中部各省区[4]。湖北的神农架林区、江西的武夷山、山东的崂山林场以及四川等均有成片分布或栽培的小乔木用材林[5]。

1.2 生长特点

黄杨木生长喜光,较耐阴、肥沃、疏松、湿润的环境适合其生长,酸性、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均可[4]。黄杨木树冠紧密,且栓皮层常作有规律的剥落[6-7]。其生长缓慢,逢冬开花,春到结子,一般40~50年的树高3~5 m,直径不足15 cm,因而难得大料[7-8]。

1.3 材质特性

黄杨木生长轮不显明至略显明、宽度不均匀、甚窄。其为散孔材,单管孔,少数短径列复管孔。导管分子梯状复穿孔,管间纹孔式对列或互列。木射线极细至略细,非叠生,单列射线少。轴向薄壁组织量少,星散状或星散-聚合状[8]。材质坚韧细密,气干密度达0.94 g/cm3[9]。纹理细致均匀、略重硬、色彩黄亮,材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由浅变深[5]。具有较强的抗虫耐腐性,易锯解,握钉力优良[6]。从红木和白木归属而言,黄杨木是一种广义白木(见图1),满足白木狭义概念的三种肌理特征,即“细腻”之解剖特征、“清净”之视觉特性、“柔软”之触觉特性[10]。

图1 黄杨木Fig.1 Boxwood

2 黄杨木应用

研究表明,黄杨木材是用于雕刻的上等木料[11]。《辞海》载:“黄杨,木材坚韧致密,可供雕刻等”。其含有蜡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被世人称为“木中象牙”[12]。黄杨树的树干、树冠和树根,均可用于雕刻。其中,树干利用率最高;树冠分主枝、侧枝,适合制作体积较小的雕刻品;树根可被根雕艺人依材立意进行局部雕刻创作[13]。黄杨木的生长特性及其适合雕刻的优良品质,使其多用于制作文玩陈设、印章或镶嵌装饰材料等,也可作建筑模型材料[14-15]。

2.1 黄杨木雕发展

2.1.1 木雕历史渊源

木雕是人类文明史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发现最早的木雕作品为新石器晚期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和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16],表明我国木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商代,木工已是民间工艺六工之一[17]。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常见出土木人俑和木动物俑,在建筑上,木雕也已被应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木雕女俑、全国多处汉墓出土的木雕动物和男女侍俑,都显示出木雕早在两千年前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18]。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向成熟,唐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木雕佛像作品[19]。明清时期,宫殿建筑、民居、寺庙等流行用木雕装饰,传统建筑木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20]。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民间工艺的大力扶持,使木雕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2.1.2 黄杨木雕历史演变

随着木雕工艺的不断发展,所选用的材料愈加广泛。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逐步形成了木雕的各个门类,黄杨木雕便在其中。据考古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黄杨木雕刻的木梳[21],表明早在汉代,黄杨木已被用来简单雕刻制作精美梳篦。据可考证的资料显示,黄杨木雕以独立工艺品出现,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两朝,清晚期至民国为其繁荣时期[22-23],直至现在仍是手工业界内极具文化考究价值的瑰宝。

唐宋时期,黄杨木因其色彩吉祥、树质坚韧、木纹细腻,打磨后光亮圆润,成为了雕刻的上等材料,常被用来雕刻印刷中的精细文字和插图的雕版。在宋代,小件木雕较为流行,特别是小摆件。这一时期,黄杨木雕逐渐形成以单独欣赏为主的圆雕工艺品的发展趋势。到元代,黄杨木圆雕技艺已较成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黄杨木雕《铁拐李》 (见图2),出自元至正二年 (1342年),距今约680年,为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黄杨木雕人物像[13]。

图2 元代作品《铁拐李》Fig.2 Iron Abduction of Li, a work of Yuan Dynasty

明清时期,木雕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黄杨木雕类型多变,包括小型雕塑、佛珠、印章、家具等,如可镶嵌在红木等家具上用于装饰。随着时间的延伸,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发展成熟,作品构造从粗糙简单发展为精美丰富。黄杨木雕已从服务于装饰的配角地位,转变为自成独立的艺术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并以刻画形神兼备的中国民间神话传说等人物形象而受到人们的喜爱[24]。清晚期至民国是我国黄杨木雕最为成熟和鼎盛的时期。黄杨木雕渐发展成为以精雕细刻见长的工艺欣赏品,供人们案头摆设。

2.2 黄杨木雕传承

近代黄杨木雕渐以地方流派形式发展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25-26]。据专家考证,近代黄杨木雕始创自浙江温州乐清[27]。新中国成立后,乐清黄杨木雕得到迅速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技法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由“单体雕”发展成“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圆雕手法[28]。其与上海的海派黄杨木雕是中国木雕工艺的两个典型代表[29]。比较可知,历史悠久的乐清黄杨木雕与年轻的海派黄杨木雕,发源地相近、用材相同,最常见的创作题材都是人物,但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既相似又各具特色的黄杨木雕艺术风格。

2.2.1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生产于浙江乐清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木雕艺术体系中的重要一支[30],与浙江东阳木雕、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18]。19世纪70年代后,乐清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当地山区盛产黄杨且手工艺发达,乐清自然成为了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19]。据有关资料记载,乐清黄杨木雕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小佛像,用于木雕龙灯装饰中,常见于元宵节举行的“龙灯会”,而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欣赏品[28]。温州世代木雕巧匠们摸索和研发了许多优秀的雕刻技法,推动了黄杨木雕的发展。其代表性人物有晚清时期的朱子常,他以创作黄杨木圆雕人物见长,代表作品有《捉迷藏》 (见图3) (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六子戏弥勒》 等。此外,还有王姓家族 (王凤祚、王笃纯、王笃芳) 和高公博等人。

图3 晚清朱子常作品《捉迷藏》Fig.3 Zhu Zichang's work "Hide and Seek"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2.2.2 海派黄杨木雕

海派黄杨木雕起源于传教士的“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其创始人徐宝庆于1945年凭借中西合璧的《圣母子》 (见图4) (现收藏于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圣家族》 等作品在“宗教艺术展览会”上崭露头角,引起反响。在工艺美术工作设计革命化的影响下,海派黄杨木雕作品被评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艺美术宣传画”,并成为20世纪上海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之一[31]。2007年,海派黄杨木雕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海派黄杨木雕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4 现代海派作品《圣母子》Fig.4 Modern Shanghai style work "Virgin Mary and Son"

海派黄杨木雕作品以圆雕为表现形式,从“海派”书画中借鉴,追求严谨的写实,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间或以传统人物反映现实生活。在写实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作品的个性,与传统雕刻作品明显差异是有中西融合的特点。创作者将中国传统木雕技艺与西方素描技法与线条表现、西洋雕塑的解剖与比例等手法相结合,融会贯通,继承传统而又大胆创新,形成圆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练的刀法、立体的方式创造形神兼备的作品,成为了中国黄杨木雕的另一典范[32]。海派黄杨木雕也用翁管凿子,但是只用其出粗坯,细雕则用中碳钢丝做的雕刻刀。海派黄杨木雕是徐宝庆对传统木雕的传承与创新,他首创了传统雕刻与西洋雕塑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还影响了其他木雕、牙雕等传统雕刻,创造出现代中国雕刻的新风格[33]。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人物还有侯志飞、林翊、侯志强等。

3 结语

黄杨木属于珍贵木材,但生长缓慢、难得大料,目前鲜见关于促进黄杨木生长或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其材质坚韧细密适合雕刻,关于黄杨木材质特性多记载于木雕用材的典籍中,缺乏其材质特性系统性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不同产地的树木,其材质有一定的差异性,黄杨木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目前未发现有针对不同生境黄杨木材质特性方面的相关研究。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涉及到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今后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黄杨木的高值利用。

黄杨木雕具有艺术欣赏、文化研究以及收藏等价值,在我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其承载的文化研究价值及国家对非遗产业的重视程度使黄杨木雕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与其他新兴行业相比,传统工艺行业出现了衰落迹象。黄杨木雕也陷入了“三少、两小、一弱”的困境,即作坊数量少、知名作坊少、从业人员少;经济总量小、作坊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34]。因此,在摸清黄杨木雕行业发展缓慢的症结后,应更加注重培养高技艺的黄杨木雕非遗人才,鼓励有相关技艺的人才积极投身黄杨木雕行业,保证黄杨木雕数量规模与产品质量,打造驰名国内外的知名作坊,使得黄杨木在木雕作品方面得到高值利用,黄杨木雕技艺在工艺美术界实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黄杨乐清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黄美玲、黄杨峰作品
夜渡
《初心往事——乐清革命故事选》出版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路画廊落户恒大古玩城 浦东打造“新海派”画廊创意集聚区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美丽乐清”全国摄影大展入围作品选登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