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端午节

2022-06-25 22:39詹岱尔
童话王国·文学大师班 2022年6期
关键词:雄黄酒粽叶粽子

詹岱尔

编者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风土记》中,而它作为一个集祈福攘灾、娱乐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吴越先民祭拜龙祖的节日,具有极其丰厚的内涵。

本期“特别策划”,带你体验不一样的“端午”。

端午节与屈原

春节、端午、中秋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此外还有夏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粽子节等别名。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有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了纪念东漢孝女曹娥的,有说它源于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的图腾祭。但民间最认可、流传最广的,还是纪念投泪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二十几岁时就担任了仅次于宰相的左徒官职。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恶意攻击和排挤,听信谗言的楚怀王

也疏远了他。楚襄王继位后,屈原受到了进一步的打击:被革去职务,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流放途中,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独具风韵,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遭难,心如刀割。相传,就在五月初五,他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而亡。楚国百姓闻讯,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泪罗江边,许多人划着船争先恐后地去营救。但遗憾的是,他们一直追至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

屈原坚贞不屈、至死不悔的高尚气节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在江上赛龙舟以纪念屈原,同时也想借弄出来的响动驱赶江中之鱼,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渐渐演化出敲锣打鼓、龙舟竞渡的习俗。

粽子与雄黄酒

人们普遍认为,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的形成也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祭奠他,纷纷将糯米饭、蒸粽糕投入江中。因为担心饭、糕会被江中的蛟龙吃掉,人们就将它们装在竹筒里再扔下去,后来又改为用粽叶来代替竹筒。

包粽子是有技巧的:包时将两张粽叶毛面朝外,交叉折叠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的米,然后再用粽叶盖住米,层层包裹严实,最后在粽叶外缠上彩线。据说,粽叶和彩线这两样东西,都是蛟龙害怕的。

其实,粽子是一种很古老的食物,比粥、饭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据考证,粽子在原始社会阶段的中国已有雏形——在发明炊具之前,原始人类就用植物叶子包裹植物种子,将其放到水坑中,再投入烧烫的石头,煮熟食用。粽子名称繁多,古名“角黍”,又名“简粽”“裹蒸”“不落夹”“白玉团”“糕筒”等。

传说,当年祭奠屈原的人群中还有一位老医师,他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免得它们伤害屈大夫。饮雄黄酒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端午节时,一些地区要喝雄黄酒,或者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个“王”字,一是借雄黄酒来驱毒,二是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而虎为“百兽之王”)来镇邪。

许多近代学者的研究证明,端午节流行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是由祭祀水神或龙神而举行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但为什么纪念屈原之说如此深入人心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格感人至深。那么屈原的故事流传至今,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驱虫辟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民间还有悬挂艾和葛蒲的习俗。

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中医拿它入药,可以祛疾消炎,晒干后结绳点燃可以驱赶蚊蝇。葛蒲也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可以用来做香料,中医常常拿它来当健胃药,外用时可治牙痛、齿龈出血等病症。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正值初夏,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很容易生,病,所以五月也有“毒月”之称;而初五又是“毒日”,是“五毒”(蛇、娱蚣、竭子、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据说老虎能威慑百虫,人们就将艾叶编成老虎的形状挂在门口,以驱邪避瘟,或将艾叶贴在剪成小老虎形状的彩纸上佩戴。

菖蒲因为叶形如剑,故又称“蒲剑”;又因为近水而生,也称“水剑”。古人认为葛蒲除了具有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等功效外,还有辟邪驱鬼、驱魔的功能。于是,端午节那天,人们就把它挂在门楣上。

由此可见,古人插艾和葛蒲都是出于防病的目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昌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这些活动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讲卫生的优良传统。

在许多地方,端午节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料,由绸缎缝制而成,结成一串,清香四散,玲珑可爱。人们常将其系上五色丝线,悬挂在孩子胸前。这些原本为了驱邪避瘟的习俗,经过长期流传,如今又多了一层祝福纳吉、点缀娱乐的含义。

少数民族的端午节

历经数千年,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满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备族、锡伯族、朝鲜族、土家族、仏佬族、达幹尔族等二十八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风格各异,习俗也多种多样。

四川小凉山的彝族在端午节这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以供防病治病之用。么佬族过端午节时要抬着纸船到田间,以赶走害虫,祈祷禾苗苗壮成长。

贵州的苗族过端午节时除了要赛龙舟外,还要进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每到端午节时,藏家都会举办赛马活动,还会载歌载舞地做游戏。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特色食物,但不同的民族却吃出了各自的花样。

瑶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以腊肉条、绿豆,包好后形似枕头,也有人在糯米中加入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儿凉粽子。

毛南族把端午节称为“药节”,他们用艾叶、曹蒲、黄姜等草药做馅儿,包粽粑食用。

會族一般用箸叶包裹糯米,做成四角尖尖的长条“小枕头”,拿灰碱水煮熟后,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可存放半个月之久。

猜你喜欢
雄黄酒粽叶粽子
端午粽叶香
情浓端午,粽叶飘香
粽叶飘香过端午
好吃的粽子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端午节,粽子香
摘粽叶·剪粽叶
喝雄黄酒过端午
一壶雄黄酒 许尽端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