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究

2022-06-25 22:38徐铭铭朱银龙赵亚琴刘雪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有效路径劳动教育

徐铭铭 朱银龙 赵亚琴 刘雪莲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困境,并从健全课程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工科学生;劳动教育;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24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深知幸福生活需要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双手而创造。新时代工科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维度的能力素质。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新时代工科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劳动教育是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1新时代加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1.1劳动教育塑造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蕴含着敬业乐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新的时代重担和历史使命,更需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精神土壤。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使学生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锻造工匠精神。

1.2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课程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身能力和水平,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学习方法。

1.3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其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更能在导向和精神上促进其增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坚定人生理想。高校应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积极组织工科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方法、注重实际操作环节,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使工科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2.1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不强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清晰,没有透彻的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只是将劳动狭义地理解为体力劳动,如清洁宿舍、打扫校园等,忽视了脑力劳动、劳动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很少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任务,很少组织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此外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就是单纯地让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

另一方面,新时代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工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通识教育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等,工科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强度的增强制约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意愿、时间及精力。此外,一些学生劳动意识比较弱,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够手脑并用,不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差,出现推诿、偷懒等现象;还有些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态度不端正,对劳动、劳动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认为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就是做一些脏累差的活儿,进而形成了歧视劳动的不良心理。

最后,劳动教育不被学生家长重视,一些家长认为劳动和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对孩子智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代劳代办,使得学生在家庭中没有机会接触劳动,无法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2.2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标准尚未高度统一,部分高校存在把专业实训课等同于劳动教育课,把劳动活动局限于课余打扫卫生、校园环境绿化等情况,使得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十分单一,缺乏多环节、多类型的劳动实践场景。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中,缺乏劳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分配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这样的做法无法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脱节,未能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存在认知与行动脱节的问题。

2.3劳动教育师资不足

首先,高校一直都很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选聘专任教师上投入大量的資源,而并不重视对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的选聘。其次,对专职教师、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不系统,使得专职教师在劳动教育专业化建设方面不足,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较少。最后,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精力不足、专注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劳动教育目标。

2.4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定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在日常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评价进行一定的跟踪、评价和应用,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目前在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师德师风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等工作中,缺乏对教师劳动素养教育行为和质量的考核,导致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持续建设。

3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3.1健全课程体系

第一,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内容,强化劳动教育的道德引领和精神塑造作用。第二,将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开设劳动教育类通识必修课或选修课,加强学生劳动伦理、劳动关系、劳动法等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第三,将劳动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相关元素,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将劳动教育元素按照专业特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强化专业劳动意识,提升专业劳动技能,以课程劳育推进专业建设。第四,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实践课程不仅包括专业实践环节,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还包括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勤工俭学、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强化劳动知识的传授,促进劳动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建立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一方面,发挥高校在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校内劳动资源,在校内建立劳动教育基地。首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实训活动中进行劳动实践锻炼,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借助所学内容对问题加以解决,可以更加直观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劳动环境。其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就业创业类活动等形式,鼓励工科学生积极关注并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学生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最后,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课余志愿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社区,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另一方面,发挥家庭、社会主体(企事业单位)、政府的劳动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与家庭建立家庭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与学生交流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家庭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品质,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企业单位共建劳动教育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促进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地方政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3.3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培养既理解劳动学科理论又精通劳动实践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劳动理论与实践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使得专业教师劳动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开拓劳动教育新思路,使得专业教师劳动教育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实施劳动教育。第二,培养谙熟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与教育培养规律的专职教师。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化培养,及时更新学科知识,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水平,专职教师不仅要专心从事劳动教育工作,而且要致力于劳动教育现象、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策略、新举措。第三,聘请专业领域的劳动楷模、技能大师、企业工匠担任兼职劳模导师。邀请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开设

专业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专业培训;聘请行业劳模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职业规划等。兼职劳模导师要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和经验优势,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综合素质的要求等。

3.4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一方面,将劳动教育实践内容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让学生自觉提升劳动素养。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定量评价是如实记录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等,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客观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科学的评价,生成动态劳动教育质量监控报告,发挥评价的反馈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党政领导干部听课评价、校院督导听课评价、学生评教中增加课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激发教师劳动教育的动力,引导教师多形式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4结语

劳动教育在当代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帮助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增强劳动素养,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致富意识。高校要为工科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悟责任和使命,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伟,冯晓东,罗迪.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难点、路径与意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06):77-81.

[2]徐亚亚,孙晨明,田其真,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23):62-63.

[3]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當代教育论坛,2021,(04):116-124.

[4]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05),49-56.

[5]刘志军.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内涵、表征及其实施[J].教育与职业,2021,(07):85-89.

[6]国宏.实践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119-121.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21年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专项教学改革项目“

工科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析”(2021-ZXGG-002)。

作者简介:徐铭铭(1990-),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林信息化工程。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有效路径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
面向工科学生的高职工程学通识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