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

2022-06-25 11:39吴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行为特征网络舆情高职学生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网络空间立即发展为疫情信息的“集散地”。作为长期活跃于网络平台,较早接触社会新闻动态,并擅长在网络平台发声的高职院校学生,因其正处于追求新鲜刺激,但自控能力较弱、思辨能力低下、易冲动且缺乏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时期,这就让其处于网络舆情的风险隐患中,网络舆情的走向影响其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文章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归纳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舆情;行为特征;舆情监管;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27-0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根据网民职业结构的分类,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研究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并就研究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决策性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获取疫情相关信息的方式、渠道选择偏向、参与疫情网络评论的动机,及其思想动态的变化和对其影响的具体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合理管控和引导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表达不一,综合以往对此内容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对概念的离析,可以发现,他们对“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都包含了“公众态度”这层内涵。在《辞源》和《新华字典》中“舆情”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和“群众的意见和态度”。

有鉴于此,在本研究中网络舆情被定义为: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公众对于社会事件、现象、人物、言论等集中表达的意见、态度、观点、情绪和行为的总和。

因此,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关注的校园或社会问题、現象、事件等公开表达的思想、观点、看法的总和[1]。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特征

(一)网络表达意愿强烈,情绪表达多元化

网络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常社交和娱乐的必需品,他们关注时事热点又敢于发表看法,勇于表达自我,甚至“主持”社会正义。对于突如其来危害切身安危的新冠肺炎疫情,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了极高关注度,他们在网络中积极讨论,关注网络渠道最新发声,分析疫情发展走向。

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学生出于正常生存防护,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产生负向情绪,而负向情绪又会滋生网络舆情。例如,学生在群聊中对于禁止返校、线上上课、一系列考级考证延迟或取消表现出强烈不满情绪。同时也包含正向情绪,如高职院校学生自发自愿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捐钱捐物,讲述抗疫故事等。对春节延长假期、疫情相关知识的科普又表现出中性的情绪反应,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情绪表达的多元化,积极观点与消极看法并存,正向判断与负面情绪同在。

(二)分析思辨能力弱,行为易受负向舆情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一旦对周遭环境不满,现实表达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转战网络虚拟世界宣泄情绪,甚至还会有意放大事件的严重性,对他人造成误导。

思想不够成熟,加之社会阅历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清晰而又独立的价值观与理性判断。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他们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关注社会动态,“首发心理”使其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时间将所浏览到的疫情信息转发、传播给他人。由于他们缺乏对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同时事件分辨能力和自制力较弱,容易受不良网络舆情的引导,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他们可能就会成为疫情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发酵的“源头之水”。

(三)情绪表达易极端化,引发群体性事件

高职院校学生因长期在校生活,处于简单纯粹的环境中,对复杂社会的探索不深,他们正处于思想和心理的塑造期,追求新鲜刺激、大胆尝试。在纵深层面,部分学生年轻气盛,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冲动,思想易极端化,容易产生群体反应。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加理性思考确认就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传播,而公众对于疫情相关事件的关注度又高,放大信息内容,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群体接触网络媒介较多,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这就导致负面舆情会迅速影响到学生群体的家人、朋友乃至整个校园。学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因此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发布的言论更容易引起社会聚焦,成为社会热点,甚至引发全民网络舆情的大讨论。例如,某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因不满学校管理现状,在多个平台发布文字评论,其他学生跟风评论,以致形成微博热搜事件。

三、高职院校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2]。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积累抗击疫情的有效经验,分析不足之处并总结教训。在疫情期间网络舆情产生负面影响的相关调查中,学生对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了认知上的选择,将其归结为监管力度不足、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外部环境的复杂化、舆情引导教育的欠缺及自身媒介素养不高。

由疫情期间网络舆情的研究推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职院校学生的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暴发性强、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强、操控难度大、应对处置周期长等特点,相伴而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线下事件动静大、线上舆论引爆快等特征,凸显出“线下发生—线上传递”的特殊轨迹,此类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极大考验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多遵循“线下事件突发—线上信息引爆—线下极化扩散”的演化规律,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建立一套完备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就有其必要性。

(一)打造数字校园,加强舆论阵地管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开始加入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校园”的行列,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校园各个领域,分析研判学生在微信、微博、QQ、论坛、贴吧、抖音等社交网络及即时通信、娱乐软件、搜索引擎中的活动痕迹,结合关键字和学生动向研判其思想动态和行为选择,实施智慧网络安防工程[3]。运用大数据使用网民画像标识找准高职院校学生的关切点和疑虑内容,精准掌控网络舆情态势,通过热论话题、关键字、敏感词设置,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4]。

(二)构建舆情实时监测机制,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表达意愿强烈,对疫情所引发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表达途径多样,使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多元化,这给高职院校建立全面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带来了挑战。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学校舆情监测领导小组—分管领导—系部领导—辅导员—班级舆情监督员(班长、团支书)—监督小组组长(宿舍长)—学生”的六级网络舆情循环监测机制,分层次做好网络舆情监督,同时注重监督员的网络舆情知识培训,及时了解学生最新动态,做好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息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的风险等级预判和评估,提前备好“预防针”,将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建立负面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控制负面情绪攀升

高职院校学生在非理性思考状况下传播负面和不实信息,应立即启动高校学生负面舆情应急处理机制,介入调查,稳定学生情绪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询问缘由,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上报学校舆情信息中心,利用官方权威平台跟进最新消息,发布已经核实的确切消息,做到引导发声、权威发声,以最快的响应来抑制负面舆情的滋生蔓延。事后要对此次事件进行详细总结,作为案例样本教育全校学生。建立快速响应的应急处理机制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负面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并及时正面处理回应,将负面舆情扼杀在摇篮中。

(四)建立“大思政”格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所谓“大思政”,是指将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多主体、多形式、多场域、多层面的态势。当下的网络媒体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网络空间的扩大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表达途径更加多元化,也使得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建立“大思政”格局,将新媒体技术和理念融入思政课堂,让网络信息传播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武装青年学生头脑,使其理性看待网络事件、网络观点,审慎行使评论表达权利。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新闻事件发表恰当讨论,关注社会和身边的人和事,同时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加深学生理解,发挥网络思政教育优势作用。

(五)开设网络舆情选修课,开展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当下,网络媒体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环境下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成熟,面对新闻事件分辨性和自控性存在不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知识补给,通过线上主题班会、专题教育、案例分析、组织观看官方新闻等多种方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新闻事件的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新闻事件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在遇到类似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扮演好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把关人”的角色。

(六)培养校园网络论坛“意见领袖”,发挥积极影响力

有意识地培养校园中较为活跃、有一定学生基础和号召力,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三观正、思想新,在网络集群中有一定参与度、影响力的学生作为领军人物,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如微信、QQ、微博、抖音、知乎等表達对校园日常、学习、生活、新闻事件、社会现状等方面的意见看法,以此影响校园网络舆情的走势,培养这类学生成为高职院校网络“意见领袖”参与网络舆情治理[5]。当遇到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学生群体会更关注自己日常接触较多的“意见领袖”的动向和做法,而且更相信他们的看法。此时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就起到传播正面信息、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作用[6],努力冲淡负面言论的影响,避免事态发展的不可控性[7]。

(七)将人性化管理模式渗透在教育教学全过程

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学校不仅应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的培训,还应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优秀品德素质、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付诸更多的耐心和精力,管理模式应更加精细,对学生生活细节的要求更加具体。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甚至忽视学生“声音”,不能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反感。长此以往,学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很可能造成学生与学校管理的对抗,最终酿成类似于“喊楼”的不良事件。

因此,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既要统筹全局保障稳定发展,又要在平时管理中强调人文关怀,提升制度执行的“温度”,细心关注和倾听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困扰。

例如,高职院校在疫情期间学生返校复课时开展的“为学生晒被子”活动、分发“重返校园小礼品”活动、党员教师在校门轮流迎接学生返校等,这些微小而暖心的人性化举动能够累积学生对学校教师和管理制度的好感,进而提高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度、配合度与支持度,让学生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获得感。这样在遭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学校的发声才会掷地有声,不良网络舆情才会得到稀释和消解。

四、结语

网络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传播在学生群体中渗透性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逐渐也逐渐提升,信息丰富、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如同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愈发凸显,这就要求全社会协同做好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晶,吴国毅,黄艳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2):73-79.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001).

[3] 王华锋,陶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新媒体思政,2020(8):65-67.

[4] 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3):102-106.

[5] 肖明月.网络舆情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1):40-41.

[6] 郁文娟.网络舆情管理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评论,2019(9):71-74.

[7] 魏艳,花树洋.新媒体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J].教育与职业,2020(10):98-102.

作者简介?吴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论。

猜你喜欢
行为特征网络舆情高职学生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校企合作中企业培训的行为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