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孟氏宗传祖图碑》考析

2022-06-25 22:33程明于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石碑孟子

程明 于琦

摘 要:邹城孟庙藏有明洪武年间所立《孟氏宗传祖图碑》,石碑两面以书页的形式各刻着十二组内容,每组分左右两图,为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孟子圣迹图,堪称连环画的鼻祖。这些图画栩栩如生,再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通过分析碑刻图画,可以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一生,为研究孟子儒家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关键词:邹城;孟子;石碑;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01

《孟氏宗传祖图碑》(图1)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原存于孟庙亚圣殿露台前西侧,现存孟庙启圣殿廊下东侧。此碑是《孟氏祖庭》一书的刻石,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孟子圣迹图,堪称连环画的鼻祖。

自明代以来,人们为了表达对“亚圣”孟子的崇敬,也为了后人了解孟子的一生,绘制了一幅幅精美的连环画圣迹图,这些图画栩栩如生,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圣迹图中都做了非常生动的展示。《孟氏宗传祖图碑》将十二组连环画圣迹图镌刻于石碑,再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为后世研究孟子思想文化内涵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1 石碑现状勘察

经笔者现场勘察,石碑高2.14米,宽0.86米,厚0.24米,基座高0.4米。碑额为梯形。刻图两幅为一内容,编一顺序号,并以小楷书文说明。石碑两面不同程度破损,尤以正反面下部破损剥落严重。碑阳有3处较大残损,下部卷第五石面残损最大,长16厘米,宽20厘米,深0.5厘米,呈月牙状;10处较小残损,呈鱼子状;另有1条贯穿碑面上下的裂缝。碑阴下部鱼子状破损处较多。图与图之间均界以直线。

《孟氏宗传祖图碑》两面以书页的形式各刻着十二组内容,每组分左右两图。碑阳下部第一至六组刻《孟氏家传祖图始末之记》,金大安三年(1211)《孟氏家谱序》及该书的目录,上部第十九至二十四组刻《邹县城郭图》《宋南门外庙制图》《大元重修庙制图》《马鞍山林墓图》《邹国图》及配享宣圣位次文。碑阴自上而下第七至十八组刻孟子圣迹图十二幅。此图每组相并两幅,每幅高26厘米,宽16.5厘米,图距2.3厘米。

2 石碑内容考析

《孟氏宗传祖图碑》碑阳左上方刻字八行:“祖图岁在癸丑,孟氏族人讲议重修立石。主祀:思谅。族长:之全。思言、思能、思泉、克明、克尹。”根据《孟氏族谱》载:思谅为孟子五十四代嫡孙,明洪武九年(1376)诏授邹县主簿,曾主持修林庙、祠墓,其父孟之训。碑文记“癸丑”,即明洪武六年(1373),由此可知立碑时间为明朝初年。《孟氏家族谱序》共21行,每行12字至17字不等。本文重点对十二幅孟子圣迹图连环画进行解读。

2.1 《断机图》(图2)

该图刻绘了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左图刻一房屋,室内檐下有一架织机,孟母立于机前,面向右方,右手持刀割织,左手指向前方,似一面割织,一面教训儿子。右图上方刻有“孟氏祖庭图纪卷第一”“断机”字样,下方为年幼的孟子,面向左,躬身,拱手,作聆听状。母子二人情感交流,画面简洁生动。

此图形象地展示出孟母教子的故事,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列女传·母仪传》载:“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元代元贞元年(1295),邹县尹司居敬为崇儒重教和启迪后人,依据人心所向在邹县城南旧县城南门外兴建了断机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邹县知县胡继先易断机堂为孟母祠,后经多次重修。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重立《孟母断机处》碑流传至今。

2.2 《梁惠王问利国图》(图3)

左图刻梁惠王端坐,拱手欠身向孟子发问,兴致勃勃地向孟子求教具体的利国方案,一副虔诚的神态,其右下侍者毕恭毕敬。右图孟子则巍然端坐,神态自若地以“仁义”作答。孟子右下方有一弟子,认真聆听老师的高见。右上刻“邹国公”。

该图记载了《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此为《孟子》七篇的首篇,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仁义”观。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向孟子询问对国家有利的高见,孟子认为治国要讲仁义,如果国家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将危险。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利义之辩。

2.3 《齐宣王问治国图》(图4)

左图刻孟子与齐宣王坐在一起相对交谈,显得关系非常密切。孟子面向左,侃侃而谈,齐宣王面向右,侧身,仔细聆听孟子以德服人“则天下莫能御”的主张。文中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右图刻一农夫牵一牛,面向左之齐王。此人目光所及已到孟子,孟子正好以此从衅牛之事与齐宣王谈起“不忍之心”的主张。

該图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齐国是孟子主要活动的地方,治国又是孟子毕生从事的大事,他在齐国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一生中,在齐国的时间最长,曾被聘为客卿,他对齐宣王抱有很大希望,认为齐宣王能干一番大事业,曾多次劝说宣王“施仁政,行王道”。齐宣王对孟子也十分尊敬,并且采纳了孟子的一些建议。后来,齐宣王渐渐疏远了孟子,不听孟子的劝阻,出兵讨伐燕国失败后,齐国国内矛盾激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使孟子感到很失望。孟子决定不再过问齐国的政治,也不再向齐宣王提及施行仁政的话,最后辞去齐国客卿职位,离开了齐国。

2.4 《传食于诸侯图》(图5)

图中孟子的形象十分威风,端坐于驷马驾的车中,十余名弟子持戈抱简前呼后拥,身后大山相衬,几处山腰显出更多的车马行迹,形象地展示出当时“数十乘”和“数百人”的热闹场面。1E57B7EF-C034-48B2-82C9-9542D47A3FA8

该图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四章。孟子怀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率领弟子先后游历齐、宋、鲁、滕、魏等国,曾被齐威王任为“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大夫,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在近20年的游说生涯中,孟子崇尚信义,鄙薄利禄,藐视权贵,抨击暴政,同情民苦,力谏国君诸侯以仁政统一天下。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所以其主张不见用,便回到邹国从事讲学和著述。“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5 《门人图》(图6)

该图以两幅画面详细绘出了孟庙两庑从祀20人的情形。两庑是后世供奉孟子弟子及与崇孟有关的先贤先儒的地方。左图刻10人,右图刻10人。左图10人依次是:博兴伯万章、新泰伯孟仲子、丰城伯季孙、蓬莱伯陈臻、雷泽伯彭更、项城伯咸丘蒙、胶水伯桃应、平阴伯公都子、成都伯杨雄、司空孔道辅;右图10人依次是:寿光伯公孙丑、东阿伯告子不害、泗水伯高子、沂水伯陈代、奉符伯屋庐连、昌乐伯充虞、仙源伯徐辟、莱阳伯盆成括、昌黎伯韩愈、承阳伯子叔疑。

该图与《三迁志》不同处在于多一杨雄,乃因《三迁志》修撰较晚。在两庑中另附钱唐,后来又加上拟祀者滕更、陈良和后来注释《孟子》的赵岐和孙奭。其中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被奉为先贤,从祀孔庙;其他为先儒,从祀孟庙两庑。

2.6 《公孙丑问浩然图》(图7)

左图刻孟子弟子公孙丑,面向右站立,拱手俯首聆听教诲。右图刻孟子侧身端坐,右手做着讲话的姿势,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动作十分具象。

该图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孟子解答了弟子公孙丑的提问,认为自己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并对浩然之气进行了解答,认为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也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2.7 《乐正克配享图》(图8)

左侧画面绘身着帝服、头戴冕旒的孟子,秉圭端坐于玲珑雕花宝座之上,其右上书“邹国亚圣公”,系依元时封号。孟子左下方有乐正克冠服像,其左上书“利国侯乐正克”。孟子在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所以《梁惠王问利国图》《齐宣王问治国图》《公孙丑问浩然图》《道性善图》等图都在孟子像前书“邹国公”。右侧画面刻有追封乐正克为利国侯的文字四行:“宋宣和三年庚子三月十四日。敕乐正克,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封以利国侯,配食于邹国公,可为万世不泯之体。”

乐正克(约前300—前200),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是深得孟子信任的弟子,是战国时代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著有教学理论专著《学记》。《学记》从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既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中肯的批評,又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意见,是世界上最早集中系统地论述教育学的专著。

2.8 《道性善图》(图9)

图中绘四人,左面为侍官,右上方的滕文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表情激动地向孟子提出问题,右面的孟子端坐拱手,坦然自若,其右下侧侍立一弟子,静心聆听。四人两两呼应,形象至为生动。

该图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一章。“道性善”和“称尧舜”体现了孟子哲学思想中认识论的著名答问。“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从“性善”的内容来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滕国虽然小,只要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这就是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2.9 《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图》(图10)

图中绘孟子父母像,右图绘孟父像,着一品冠服端坐,其下方刻字六行:“大元延祐三年七月,内诏封孟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左图绘孟母像,满身锦绣着一品冠服,端坐于宝座之上,其右上刻“邾国宣献夫人”六字。两人的形象,真实地记录下明清以来孟子父母仍袭旧封的事实。

有关孟子的父亲,文献记载很少。《春秋演孔图》和《阙里志》等书说他父亲名激,字公宜,春秋时鲁国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父以子贵,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被追封为邾国公。孟母,鲁人,有关其生平事迹的记载也较为稀少。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机喻学”“杀豚不欺子”“不敢去妇”等故事;刘向《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教子”“去齐就礼”等故事。这些都表明孟子从小得力于母亲的教导。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又追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2.10 《思孟传授图》(图11)

图中左右两边分别绘子思与孟子,皆坐于宽大的座位之上。左面的子思左手前指,似正在讲授,右面的孟子插手端坐,认真聆听教诲。从具体形象看,似乎子思直接向孟子传道,其实是一种形象的表现,绘图的目的是以此说明孔孟的师承关系,证其确实继承孔子思想而来,显示其思想乃儒家思想之正统。《史记·孟荀列传》记:“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他自己从来以孔子嫡传弟子自居,曾说过:“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又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子思,名孔伋(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鲁国人。相传子思曾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子。他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返回鲁国。子思发挥了孔子“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后孟子受业于他的门人,全盘接受并进一步发挥了他的学说,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南宋咸淳三年(1267)被封为沂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封为述圣。1E57B7EF-C034-48B2-82C9-9542D47A3FA8

2.11 《四基山坟庙图》(图12)

左图绘孟林,后部两座高山,山麓下是高大的孟子墓,墓前有石碑三幢,其右上书“思敬堂”三字,整个林墓幽深雄伟,正应当年孟子“浩然”气势。右图绘宋时所建孟子庙,在群山之中。方正的围墙内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间,院前一高大门坊,周边均围以苍松翠柏,庙之上方刻“庙制”二字,右上方刻“四基山坟庙图”,是历史上最早的孟庙直观图。

孟林是亚圣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面凫峄,北屏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洙泗之水,近联冈峰之崿”。北宋景祐四年(1037),孔子四十五代孙龙图阁直学士孔道辅知兖州时,“于邑之东北三十里四基山得其墓焉,遂命去其榛莽,肇其堂宇,以公孙丑万章徒配”。孔道辅傍冢为庙,在孟子墓旁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孟庙,当时建制“共有屋七间”“其塑像服色,亦只是乡民随意装造,无所稽据”。元丰六年(1083),孟子被追封為邹国公后,因距城较远,人们不便礼谒,又于元丰八年(1085)左右迁建于“邑之东郭”。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有屋十四间,比四基山庙制扩大了一倍。后因“庙濒水亟坏,不四十年凡五更修矣”,宣和三年(1121)县士徐绂请于县令朱缶迁建于现址,“遂以私钱二百万,徙庙于南门之外道左。乡人资之钱者又数十万,而后庙成”,“总四十二楹……重门夹庑,壮丽宏伟,与山中之庙轮奂相辉矣”。

2.12 《亚圣公夫人图》(图13)

左图绘孟子夫人田氏,身着锦绣,头戴凤冠,端坐于玲珑雕花宝座之上,俨然富贵之态。这自然是对孟子尊崇的陪衬。其右半绘弯曲的松树与山石,意为孟子夫人居于庭院之中,安享天年,有别于孟子率众驾车在外奔波之态。田氏,鲁国人,孟子约在19岁时娶其为妻,她的生平事迹,古籍很少记载。古代妇以夫贵,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后,田氏被追封为亚圣公夫人。

3 石碑记载形式及对研究孟子思想的意义

孟子圣迹图记录了孟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及历代对孟子的封谥、孟子的师承关系等,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古代县制、庙制变迁的珍贵图像资料。经笔者查阅资料,此碑刻把孟子一生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再篆刻于石碑之上,为现存最早的连环画形式来展现孟子圣迹。整幢碑刻构图生动概括、章法别致,图像简洁旷达,刀笔古拙遒劲,它不仅是目前问世最早的孟子圣迹图,而且是一组比较罕见的有情节、有人物故事的连环画,使后人能够明确地看到孟子地位日益提高的事实,对于研究孟氏家族、考证孟子宗传世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2]刘培桂.孟子林庙历代石刻概述[J].孔子研究,2002(5):77-84.

[3]张苗.山东邹城孟庙、孟府、孟林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刘旭光.孟府档案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张宜斌.明代《孟子》学研究总体观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52-158.1E57B7EF-C034-48B2-82C9-9542D47A3FA8

猜你喜欢
石碑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消失的亚特人之黄金山谷
悠久又多样的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忘记坟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