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韵非遗 向新而生

2022-06-25 11:56韩晋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创新

韩晋伟

摘 要: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物与悠久深厚的非遗技艺共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为此山西博物院通过静态文物与动态技艺相结合的方式,为公众打造“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将抽象、古板的历史文物、历史知识变得可视化。非遗系列课程从馆内展陈的文物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准确把握文物的内涵与独特性,结合凝练的山西非遗技艺精髓,带领青少年在了解晋文物的同时,体验非遗技艺带来的无限魅力,让文物与非遗技艺在孩子眼中“活”起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可观、可感、可做,在沉浸式非遗技艺体验中与传统手工艺进行时空对话,充分发挥文物、非遗承载的文化价值,为所有中小学及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第二课堂。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体验课程;创新;传承和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19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此笔者结合山西博物院馆内展陈文物,认真贯彻落实文件内容,策划出了“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教育课程,以参与性较强的传统文化体验为形式,以深厚的三晋文化底蕴为内涵,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未成年人立德树人的综合修养和文化自信。

其实笔者接触非遗的时间也就是3年左右,刚开始看到非遗这个话题的时候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最初对非遗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枯燥、乏味、数量多、品类杂、无聊的范围内,要去研究它背后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时,感觉好像与我们的生活不太接轨。当笔者真正接触了非遗后,才感觉非遗真的可以和我们的生活更近。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各类非遗传习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参与非遗技艺传习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当和参加活动的观众谈及山西的非遗,包括面塑、剪纸、泥塑、推光漆、晋绣、珐华、琉璃、老陈醋等,大家对山西的非遗文化感到非常骄傲,都表示十分愿意来博物院参与非遗动手制作活动,而且也会长期关注山西博物院的官微。

1 “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开发文化诠释

山西博物院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收藏着众多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瓷器、玉器、金银器和北朝墓室壁画以及独特的晋商文化等,在这里学习历史知识有着书本文字难以企及的深刻感。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那么我们如何能让更多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里绽放璀璨的光芒?如何能让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成受大家欢迎的文化产品?

在我国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文物+非遗”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非遗元素,结合博物馆精品文物,开发具备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受大众欢迎的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进而助力于文博事业以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为此我们通过静态文物与动态技艺相结合的方式,为公众打造“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将抽象、古板的历史文物和历史知识变得可视化。非遗系列课程从馆内展陈的文物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准确把握文物的内涵与独特性,结合山西非遗技艺精髓,带领青少年在了解晋文物的同时,体验非遗技艺带来的魅力,让文物与非遗技艺在孩子眼中“活”起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可观、可感、可做,充分发挥文物、非遗承载的文化价值,为所有中小学及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第二课堂。这样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丰富供给,又能进一步引导青少年感悟中华文化魅力,传承与发展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2 博物馆如何将非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基因如何演变?

2.1 被看见,是一种守护与传承

随着公众文化程度的提高,来博物院参观的人数逐年上涨,馆内展示的文物不仅有深邃的历史底蕴,更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大家只要来参观,都处在一个不断开阔眼界、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的过程中,而“文物+非遗”是人们越来越接受和喜爱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活动,尤其是看到别人在做,自己也想亲自DIY的创意作品。非遗体验活动,只有让大众看到、了解到,不断地创新,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分享,这样的非遗才会更好地被传承和保护。

2.2 传出去,是一种拯救与重塑

千年技艺如何活态?答案应是融入当代生活。将非遗技藝与时代相结合,才能让更多的人遇见非遗,亲近非遗,让非遗更生动,更有亲和力。博物馆里陈列的每件展品都是三晋大地的文化结晶,更是一代代山西人的骄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文博人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和展示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元素,让“文物+非遗”与当代生活无缝连接,鼓励它们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源泉中。

2.3 来体验,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大家都说它好,但有多少人看过晋剧?有多少家长会带着孩子去看呢?不可能说没有,但绝对很少。笔者为80后,小时候离家不远的大南门有个电影院,现在改成卖手机的商城了。小时候一到夏天,这个电影院就会搭台子演戏曲,姥姥就会领着笔者带上小马扎去看戏,因为很多街坊邻居都会去,小朋友很多,笔者和同伴很开心,满场子转,看着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涂着大花脸,拿着奇怪的道具,有时还会跟着哼哼几句。但后来这里就没有演出了,再到后来这个地方改成了手机商城,所以笔者对戏曲的认知和体验也只停留在小时候陪姥姥看戏的那段记忆中。如今笔者的孩子8岁,提到戏曲也只有在电视上看过,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

那么如何让非遗“活”过来?如何让非遗技艺和现代生活相融合?如何做到有活力的传承和保护?笔者认为,就博物馆而言,除了笔者前面说到的两点,还要把馆藏文物和当地非遗文化相结合,让历史和非遗技艺成功对接,通过博物馆教育系列课程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另外,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还在于人。我们要从公众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视觉出发,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套完整的工序,而且公众还能参与到非遗的演绎过程中,一旦了解其中的过程,在实践中才能信以为真。这种真实和文物的真假不同,它是通过授课、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公众从不一样的角度感受非遗的魅力,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展示了美食的制作过程,大家看了都想吃。如果我们没有了解这个过程,只是把食物放在橱窗里,我想大家也未必会去碰。打个比方,你会怎样信赖一个陌生人?是畅谈一天呢?还是没说几句话就让你掏钱好呢?因此,让大众进行非遗技艺的体验是非遗活化的关键环节,让非遗技艺和大众接触,它的文化价值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

3 “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实施背景及目的

3.1 系列课程(一):“巧手塑飞龙,传承中华魂”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红色精神,山西博物院结合丰富的文物、历史资源,创新策划“巧手塑飞龙,传承中华魂”主题系列非遗教育活动。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参与性,以深厚的三晋文化底蕴为内涵,以馆内永乐宫展陈古建筑中龙文化元素为主线,以“土木华章”展厅晋祠圣母殿前的宋代木雕蟠龙为亮点,融合山西独特的非遗面塑艺术,采用“文物+讲解+课堂+动手”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华龙文化的魅力。让青少年不仅在活动中通过赏龙、知龙、塑龙来感受中华龙文化之美,而且还体验到非遗面塑龙的制作乐趣,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强国文化自信。

3.2 系列课程(二):“小手塑陶牛,奋蹄犇未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丑牛年,百年艰辛历程,孕育出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而在数千年的中国农耕文化中,牛是人类亲密而又忠实的伙伴,文物古迹中也出现了它无数的身影。“小手塑陶牛,奋蹄犇未来”活动以牛文化为主线,结合馆藏文物北齐红陶牛,带领青少年寻觅历史长河中牛的千姿百态和与牛相关的历史文化。活动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的形象生动展现中华儿女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3.3 系列课程(三):芬芳“香”约

中国几千年的香文化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里庆幸还有文字、书画和相关物件记录其存在的痕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嗅觉体验。中国香还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尝试、理解和传承。山西博物院与九龙沉香博物馆合作展览“香魂—中国香文化展”,在开展期间策划了主题为“香”约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面向公众成功开展了“隔火熏香”“‘篆香’展演”“‘篆香’制作”体验活动,让公众了解到更多的香学知识。此活动让公众在多维度、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了独具神韵的中国古代香文化韵味,了解香学知识,亲身体验了“篆香”技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使之成为“活着的”文化。

3.4 系列课程(四):“妙剪龙盘传新意”

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距今4500余年的山西陶寺遗址被誉是最早的“中国”,这里出土的彩绘龙盘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言之有据。结合即将到来的国庆,策划出“妙剪龙盘传新意”非遗体验课程,让馆藏文物彩绘蟠龙盘与非遗剪纸技艺相融合,活动通过“课堂+讲解+动手”的教育形式,带领青少年一起了解有关龙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学习山西非遗剪纸技艺,动手剪出一条心目中的中国龙,让青少年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共同成长。

3.5 系列课程(五):“凤仪鸟尊 糖画献彩”

“凤鸣岐山”的美丽传说让凤鸟这一形象在整个西周时期更具有吉祥的寓意,也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上深受人们喜爱的纹饰。将神秘而富有文化底蕴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与非遗糖画技艺相互融合,使青少年不仅了解到了深厚的三晋文化底蕴、晋字的由来、鸟尊的作用及历史价值,还创作出了“好吃、好看、好分享、有料、有趣、有意义”的糖画鸟尊。古老文化和非遗技艺穿越历史、碰撞火花,变成了孩子们眼睛里藏不住的欢喜!把历史文物、非遗技艺融入于博物馆课堂之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寓教于乐,学有所获,接触和学到非遗技艺,增强文化自信。通过非遗技艺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和亲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可贵。

4 “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创新点

4.1 深挖文物内涵与非遗技艺精髓并将其融合,体现现代表达

“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博物馆非遗系列课程把重心放在如何让青少年爱上历史、爱上非遗、爱上传统文化这个目标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馆藏文物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更易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传统文化要素,找寻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来设计课程。

首先,有别于传统非遗的单一教学模式,我们把历史文物、非遗技艺融于博物馆课堂中,借由非遗技艺、非遗作品与历史文物对话,让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感到好奇的课堂中,在认知体验和能动实践的过程中,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周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教育员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研发非遗体验项目,通过传承人口传手授,学习非遗技艺。

最后,教育员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到的非遗技艺转换成易于孩子们接受的课程内容,激发青少年的美学设计和创造能力。例如,教育员自己设计彩绘龙盘线条轮廓图,降低剪纸的难度,让年龄稍大的青少年做到自己创意剪刻,设计出独一无二的彩绘龙盘台灯,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将糖画鸟尊内部纹饰简化,降低绘制难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鸟尊的外形轮廓;用小动画的方式表现龙在中国历史的演变,将制作步骤融入故事中,了解龙的由来,了解龙各个部位是由多种动物结合而成,让青少年在玩中加深记忆。使青少年能够在游玩中体验、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了历史趣学、非遗活学,充分发挥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价值。满足青少年“吃非遗”(糖画鸟尊、糖画鸮卣)、“玩非遗”(面塑蟠龙)、“赏非遗”(陶泥堆塑—北齐红陶牛框画、软陶泥—青花瓷瓶框画)、“用非遗”(剪纸—彩绘龙盘灯、软陶—晋字笔筒、软陶—晋字车挂、软陶—晋商长袍马褂书签、旗袍书签、剪纸—玉鹿表、2022年婴戏图卷轴挂历)的需求。

这样将各学科多元组合设计课程,不仅让青少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还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和文物融合,和当下结合,青少年在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元素或者让它具有实用性,这样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只有大众喜欢后,他们才会更加了解传统非遗文化,相信非遗就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4.2 传承非遗技艺,鼓励文化创新

学习传承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掌握一门技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专注力,让孩子提高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青少年在面塑捏制、版画的鉴赏中,领略多样的色彩搭配技巧、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在剪纸、糖化、泥塑等非遗创作中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开阔眼界。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在专业的活动场地中,在丰富的实物资料中,系统直观地了解历史、认识非遗,并在动手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感知每门手工艺背后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非遗文化学习不只停留在课堂里,我们还精心设计了课程延伸活动。青少年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手制作出了和文物相关的非遗作品,而且还有实用价值,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学习的技艺反馈到生活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和家人互动,再进行创作,将创新的作品及创意理念加以说明,上传至山西博物院微博,由大众来评选,获奖的青少年博物院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也受到了青少年和家长的喜欢。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数字化推广

利用手机新媒体App进行推广“匠心筑梦 薪火相传”非遗线上微课堂,通过手指与软件的交互,让观众更便捷地走进博物馆,不仅可以听讲解员生动地介绍展品文化背景知识,提高知识到达率,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且可对非遗作品的制作工艺与过程进行展示和传播,使非遗资源更高效、更便捷地被公众看到和使用,这样有利于公众全面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这些文博作品所采用的手工技艺,它的步骤与环节视频都會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非遗的广泛传播和互动分享。

让非遗技艺依托博物馆文物重塑新生,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是对宝贵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积极探索,更是让历史文物得到广泛的传播。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创新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