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2022-06-25 06:18黄雅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黄雅

摘要:可以给出综合性的考题,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给出的歌词自编一首歌曲,然后對这首原创歌曲进行和声配写,为主旋律编配伴奏,并分析曲式与和声,给出歌唱指导,如果排练成多声部合唱,还要给出合唱与指挥的建议。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学生最大比例的运用所学,而且实用性极强,对学生备考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入学后,不要过早的将学生划分专业,而是全面学习各种技能课。所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码应有两至三年的时间是多方兼顾、不分主次的。这其中包括声乐、钢琴、舞蹈与一门民族器乐,都不可或缺。……学生们在实习时虽然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部分问题不再是因为不能弹琴、唱歌、跳舞,而是开始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 问题与分析

持续性的音乐素质教育需要合格的教师。但是多年来,大部分刚毕业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却很难胜任中小学的音乐课。笔者在本校毕业生实习期间曾观摩过多节课程。发现,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流畅地弹钢琴伴奏,即便是面对非常简单的歌曲也手足无措;舞蹈专业的学生对张嘴唱歌讳莫如深,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听音响进行学唱;钢琴专业的学生不仅不能参与小型舞蹈作品的排练任务,而且针对舞蹈作品的欣赏教学也是勉强为之,等等。以上这些缺陷,造成大部分实习生都过多地依靠多媒体教学来填充课堂。

综合分析以上现象,在排除了校际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等因素外,可以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所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中小学音乐教师比大学音乐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虽然在专业深度上有所不及,但在范围和种类上要广泛的多。在高校教学中,师生似乎都忽视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繁杂程度,一致认为 “一招鲜,吃遍天”,只要专业好就行了,从而造成各专业学生只重视自己的专业,一味地追求专业的深度,坚定地向八大音乐学院靠拢,忽视了对未来工作的预备。对于师范生“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只关注了一专,而漠视了多能。

本课题主要针对就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教学上做出的改革与实践将在第二部分提到。

二是学生的录取没有按照培养目标来确定规则。录取时除了要考虑对学生音乐素质的考核,更应该考虑到工作需求。毕竟,人才的价值是要在工作中体现的。

关于师范生的录取,笔者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出过几点建议。比如,报考音乐教育专业,或报考了音乐学,但是未来有想当老师意向的学生在参加录取考试时,应参加器乐、声乐和舞蹈三个类别及其理论基础课的考试。各考试科目不应再被分为主项和加试项,分数的高低自然会显示出水平的高低,显示出学生所擅长的专项。平等对待各项考试科目,会促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考试准备阶段就对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并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从而杜绝了入学后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情况。比如老师们发现,有些学生从没有弹过钢琴,有些学生唱不下来一首完整的歌曲,有些学生不熟悉五线谱,等等。这些现象成为学生后续学习中的主要阻力,也影响了他们将来的工作质量。

三是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过于全面,就失去了对重点的倾斜。现以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的2013年第一版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为例来进行说明。笔试考试内容涉及:乐理、和声、曲式、歌曲创作、伴奏编配、声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史、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名曲赏析、西方音乐名曲赏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名曲赏析、音乐美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考试内容几乎囊括了本科学习过的所有理论课程内容。如此庞杂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备考十分困难,而且使学生的学习重心自然偏向笔试,而忽视了其实更重要的面试。

在这些笔试科目中,笔者认为史论类和赏析类内容是可以省略的。比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名曲赏析、西方音乐名曲赏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名曲赏析。这类主要依靠记忆力的科目考试通过与否意义不大,因为在以后的使用中,学生必然还要借助网络搜索或查询资料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学生脑海中关于此类科目有个框架就足矣,细节可以通过查询来补充,现阶段根本用不着学生面面俱到的背过所有内容。

另外,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分析、歌曲创作、伴奏编配、声乐基础与合唱与指挥可以进行综合性的考试,而不是各考各的。比如可以给出综合性的考题,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给出的歌词自编一首歌曲,然后对这首原创歌曲进行和声配写,为主旋律编配伴奏,并分析曲式与和声,给出歌唱指导,如果排练成多声部合唱,还要给出合唱与指挥的建议。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学生最大比例的运用所学,而且实用性极强,对学生备考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

二、 改革与实践

针对高校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相差甚远的情况,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

入学后,不要过早的将学生划分专业,而是全面学习各种技能课。所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码应有两至三年的时间是多方兼顾、不分主次的。这其中包括声乐、钢琴、舞蹈与一门民族器乐,都不可或缺。十八、九的年轻学子们正处于精力充沛、好奇心十足的学习黄金期,这种宽泛的涉猎必定会给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以很大的动力和拓宽。

从2015年开始,为了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我校几乎每年都要对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目的就是尽量向培养目标靠拢,尽量多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虽然囿于学时的限制,变动并不大,多数变化仍局限于文字叙述、格式,但终归是做出了一些改变。

2018年,我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停止招生,留下了音乐学与舞蹈学两个本科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就要做出调整,因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们被要求毕业时要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通过率被作为评估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值。在当下,调整教师资格考试手段的机会渺茫,这对老师们平时的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就普通老师来说,能够做到的最大努力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变化。在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各科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围绕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展开,建立健全实习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中小学音乐教学演练教室等,这些都是增强持续性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2006年至2022年十五年间,笔者和同事们在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声乐、舞蹈、钢琴伴奏、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创作、配器、合唱与指挥、教法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将大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链接起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陆续做了一系列或多或少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些课程改革中,声乐、舞蹈、钢琴伴奏、歌曲创作、配器、合唱与指挥、教法等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容易贴近中小学音乐教育,而钢琴课辅修课教学的改革力度较大。

我校钢琴辅修课教学是针对非钢琴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后因为学生数量太多,由最初的一人一节课改为两人一节课,然后又改为小组课,一般是五六个人上一节课。由于每位同学接受老师指导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教材必须是钢琴作品合集,因为非钢琴专业的学生不愿意购入太多的钢琴乐谱专集,毕业后的闲置率太高。教材选用的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一套四本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材由浅入深,既有偏重钢琴基础训练的练习曲、复调作品与乐曲等传统训练曲目,又有许多提升兴趣的由中外名曲改编的钢琴曲。为了达到贴近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这套经典教材的基础上,我的同事们又选用了一些声乐伴奏曲作为教学补充内容。《钢琴基础教程》与其他教材的使用比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意愿而定。

一年级学生一般选择一些简易的伴奏曲,如《小草》、《吹草哨》、《踏浪踏浪》、《赛船》、《快乐的节日》、《送别》、《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四季歌》、《摇篮曲》、《小夜曲》等。二年级学生开始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伴奏曲,如黄自的《春思曲》、《玫瑰三愿》、《大海啊故乡》、《思乡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故乡的亲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驼铃》、《月朦胧鸟朦胧》、《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三、四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较深难度的中外钢琴伴奏,比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死神与少女》、《鳟鱼》,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等。他们的作品虽是为歌唱而作,但作曲家并没有轻视钢琴伴奏部分,甚至为了烘托声乐部分难度更大。还可以选择一些中国经典的伴奏曲目,如《我爱你中国》、《一杯美酒》、《故乡的小路》、《啊!中国的土地》等。这样既满足了程度较高的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希望将来在中小学任教的学生的需求,既避免了学生购买过多以后用处不大的钢琴乐谱,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交接的训练。

由此看来,在《钢琴基础教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编写一套偏重于钢琴伴奏曲目的教程十分必要。以难易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的中外声乐钢琴伴奏作品消化必要的技术训练项目,既让枯燥的钢琴训练变得生动起来,也容易让程度较浅的学生接受,还为他们今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打好了基础。

钢琴伴奏课与钢琴辅修课有所不同,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而不是训练手指技巧。老师们的课堂讲解尝试以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为主要范例,课后作业的范围适当扩大到经典歌曲以及原创歌曲,兼顾中外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

和声课则逐渐偏重于键盘和声的训练,与同期开设的钢琴伴奏课相辅相成。和声学习一般都从四声部写作开始。根据我校实习生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非作曲專业的学生在工作中,较少有从事四声部创作的机会,但是音乐分析与钢琴伴奏却是各个专业的必备技能。因此,在和声教学中尝试通过抄写谱例帮助学生熟悉五线谱以及和声写作的规则,通过和声分析串联和声的各个教学环节,通过配写钢琴伴奏加强和声的实践,推动学生去熟悉键盘,同时减少四部和声写作的占比,降低四部和声写作的难度

与其它课程相比较,声乐课上所能施行的教学改革力度较小,在向中小学教学内容靠近方面,主要体现在大量接触中外优秀儿童声乐作品以及如何训练童声与变声期嗓音保护等。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在中小学音乐课本基础上去适当地拓宽浏览的教学内容。

舞蹈课老师则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了少儿舞蹈编配的内容,以及欣赏经典国内外儿童舞蹈和少数民族传统少儿舞蹈等。尽量达到使学生可以根据某段指定音乐或某个指定主题即兴编配一段儿童舞的目的,并进行舞台实践。

配器课教师把如何实际运作小乐队,包括西洋小乐队和小型民乐队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到每件乐器的基本奏法,让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实际的操作能力。

教法课中去除了一些枯燥的理论说教,而多了实践操练。让学生根据中小学现行音乐教学内容设计出每节课的教案,并进行实际操练,然后由教师提出意见并讲解。对于新颖的教案应集结成册,作为以后教学中的备案和范例;

以上是针对持续性音乐教育开展的部分课程改革。

三、  结论

持续性的音乐素质教育与高校的音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现在,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视。虽然音乐类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但质量堪忧。接受了良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生,在进入高校的专业学习后,会游刃有余,尽情挥洒天赋。而高校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又为立志于教师岗位的学生将来奔赴中小学音乐课堂开拓了阳光大道。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们在实习时虽然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部分问题不再是因为不能弹琴、唱歌、跳舞,而是开始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问题,诸如:音乐课与时政的结合,本土音乐文化的渗透,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对流行音乐的适当关注,音乐内容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差异,多媒体在音乐课堂的运用,开放式课堂教学实验,等等。从这些点滴进步就可以看出,毕业生在音乐技能扎实的基础上,才能有精力有能力有余力去思考的更多,做的更多。

高校的教学改革只要做到有的放矢,围绕着为学生服务的主题进行运作,围绕着目标去努力,毕业生的就业率才会逐步有所提高,才会真正为社会培养好的人才。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十二五规划项目《关于大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100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