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河南国际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26 09:29张换成郭艳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河南传播

张换成 郭艳利

摘要:向世界展示好河南形象,既能助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助力中国形象构建,提升国际话语权。但由于政治体制、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的差异及西方媒体话语霸权的影响,河南国际形象提升仍面临诸多挑战。新媒体凭借其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多样、传播成本低、传播效率高等特点,为河南提升国际形象带来了新机遇。文章以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提升河南国际形象的必要性为背景,综合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河南国际形象提升面临的挑战,从借助友好国家力量、争取多方传播支持,精心打造传播内容、多元立体展现河南,发挥官民合作优势、传播真实人民心声,多学科协同育人、建设过硬传播队伍等方面,提出提升河南国际形象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河南;国际形象;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04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河南国际形象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2400410324

“十四五”时期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于河南而言,这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建设开放强省的关键时期。河南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参与。在国际聚光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展现河南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形象,对河南构建内外联动、中西互济的发展格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提升河南国际形象的必要性为背景,综合分析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及河南国际形象提升面临的挑战,探讨提升河南国际形象的具体举措。

一、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提升河南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并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构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的呈现离不开区域形象的塑造。河南历经夏、商、周、隋、唐、宋等朝代建都,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孕育了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以及姓氏文化、少林文化、戏曲文化等众多文化内容。因“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河南承担着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枢纽职能,发挥着集合全国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历史文化层面,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提升河南国际形象均既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形象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河南外贸行业发展,吸引外商投资,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缔结友好城市,融合优秀多元的中外文化,进而助推河南朝着经济更加繁荣、文化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的现实需求。

提升河南国际形象需做好对外传播。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以文字、图片、视频分享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取代電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发布的《2021年全球社交网络活跃用户量排名》显示,Facebook、YouTube、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 Messenger、微信/WeChat、TikTok等新媒体社交平台,2021年月活用户量均达到了10亿及以上[1]。在网络、信息、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做好河南国际形象提升工作,就要利用好新媒体传播主体更多元、传播内容更多样、传播成本更低、传播效率更高等特点,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国际形象的有力载体,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彩的河南。

二、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河南国际形象提升面临的挑战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河南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民生、基建、对外交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自身实力的提升,并依托新媒体的发展,河南利用《惊艳河南——中国起源的地方》宣传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网络直播、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等媒介,在对外宣传和形象构建工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国际英语媒体的涉豫报道数量不断增多,涉豫正面报道逐年增加。但河南在国际上被感知的形象仍显单薄,不够全面,教育、乡村建设、社会治安、招商引资、民众素质等形象仍需进一步提升。基于此,必须客观分析河南提升国际形象面临的挑战,才能发挥新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最大效力。

(一)国际传播话语权仍西强我弱

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国际话语权的影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透过国际话语权,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通过话语塑造国家形象、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其中既包含了一个国家说话“有人听”“愿意听”的道义力量,又包含了“让人听”“必须听”的强制力量[2]。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话语权的分配不再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独占鳌头,但权力分配的松动并不代表着权力结构彻底被打破。按照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排名,中国自2010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仍处于西强我弱的地位。一些西方国家屡屡抹黑中国形象,或以信息安全为由打压中国企业,或利用大众媒体拿中国的民主大做文章,企图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各个层面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实力不相匹配的情况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受到制约。

(二)西方妖魔化中国仍未停止

1995年,当时的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现清华大学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在华盛顿邮报工作访问期间,撰写了题为《美国媒体是如何把中国人民妖魔化的》的文章[3],妖魔化这一概念自此出现。彼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播发了大量妖魔化中国的虚假报道。由于中西方在政治思维、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此后20多年间,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行为并未停止,致使许多西方民众对中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偏见[4]。时至今日,此种偏见仍是河南提升国际形象的一大障碍。5F6355C4-96B9-445A-B904-4E47412145F1

以Facebook2019年发布的一段“少林武僧训练视频”为例,该视频展现的是6~7岁的儿童在少林寺接受训练,培养坚韧意志力的主题,但大部分用户评论是对儿童遭受身体痛苦的不满,甚至是对虐待儿童、剥夺儿童正常受教育权利的批评。少林小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完全被曲解。

(三)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够完备

从外部原因来看,虽然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但在全球用户数量和影响力上,中国的通讯社仍与世界四大通讯社有一定的差距。

而在新媒体社交平台方面,排名位居世界前五的应用均为美国企业所有(排名参见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发布的数据),这就造成了中国舆论话语权的弱势和边缘化,自然也就无法为河南提供强大的国际传播和形象塑造力量。

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是河南对外宣传内容的丰富度有待提升。以“少林寺”“老君山”等为代表的文化和旅游仍是河南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重点宣传的内容,但经济、社会、民生、教育等方面未得到同等重视。二是对外宣传形式不够新颖。目前河南对外宣传虽然结合了新闻报道、宣传片、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但缺乏根据不同受众量身定制的精准性和引导受众参与互动的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河南通过传播提升国际形象的效果。

三、新媒体传播视角下河南国际形象提升的策略

2020年,河南洛阳凭借“云赏牡丹 花开满屏”第38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24小时大型线上直播活动、大型沉浸式手绘动画卷轴《狄仁杰之神都探月》等活动,成功跻身中国地级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排行榜前十名[5]。这是河南发挥新媒体传播力量,提升国际形象的成功案例。

以此为启发,河南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诸多优点,从几个方面拓宽国际形象提升的路径。

(一)借助友好国家力量,争取多方传播支持

为化解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不利困境,河南可通过开展跨国新媒体传播活动,积极寻求对华友好国家的支持与合作,扩大在国际上的传播话语权份额。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2019年发布的对华态度数据[6],对华积极评价指数最高的国家是俄罗斯(71%),然后依次是尼日利亚(70%)、黎巴嫩(68%)、以色列(68%)、突尼斯(63%)、肯尼亚(58%)等非洲和西亚国家。可利用和友好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加强与新媒体合作。譬如,河南省和俄罗斯萨马拉州已缔结为友好省州,双方均是农业和工业发达的地区,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可聘请当地人来运营当地的新媒体,以当地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报道双方在合作中取得的成绩,有效避免“中国话”在俄罗斯“水土不服”的问题。

(二)精心打造传播内容,多元立体展现河南

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剧增,但人们用来消化信息的时间被压缩,这就要求传播内容必须“精”。“精”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精心制作,《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在国内外出圈并非偶然,而是节目本身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受众的审美认同和情感共鸣超越了因妖魔化而导致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同时,“精”意味着精准对接传播目的与受众需求。河南对外传播的受众国别不同、类型多样,包括国外媒体、投资企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文娱公司,以及有意愿了解河南的普通民众等。因此,应尽可能了解受众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挑选传播内容,并将内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投放到不同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多角度、多题材、多形式展现立体的河南。

(三)發挥官民合作优势,以百姓视角展示河南

官民合作是指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发挥舆论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民众通过自媒体等媒介提升对信息的接纳度。

新媒体传播“短平快”,但同时信息也更加庞杂,难辨真伪。加之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匿名也为造谣与诽谤提供了可能。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有公开性、权威性优势,并且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可以为民间媒体提供话题导向和规范,使河南对外传播的声音兼具多样性和主旋律。民众通过网络直播、拍摄短视频、发布图文帖等形式,从百姓视角展示生活化的河南,以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塑造出鲜活生动的河南形象,有效弥补主流媒体传播话语风格方面的缺点。

(四)多学科协同育人,建设过硬的传播队伍

借力新媒体传播提升河南的国际形象,需要多学科人才的通力合作。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应用,让新媒体传播如同按下了快捷键,算法、机器人写作、智能影像、“信息茧房”、数据话语权等正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河南省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可借助企业力量,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如河南理工大学已于2020年和百度公司签署协议,致力于通过师资培训、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拥有扎实的外语功底且了解河南社会文化的外语人才,是面向国际受众讲好河南故事的重要力量。可充分利用好“翻译河南”工程、“讲好河南故事”英语大赛等平台,以研促教,以赛促学,培养更多优质外语人才。除此之外,专业的传播人才仍是河南对外宣传的基础,是回答好面对国际受众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的保障。高校拥有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师资和学术优势,可通过共建等模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1+1>2”的效果。例如,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合作共建,可以为河南省其他高校培养传播人才提供范例。

四、结语

中原大地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素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美誉。河南国际形象的提升既有利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助推中国形象的构建,提升国际话语权。

当前,河南在国际形象提升中仍面临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河南应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东风,利用新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通过借助友好国家传播力量、精心打造对外传播内容、发挥官民合作优势、建设一流的传播队伍等途径,全方位应对国际形象提升中的问题和挑战,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多彩的河南。

参考文献:

[1] 2021年全球社交网络活跃用户量排名[R]. Statista数据库,2021-12-31.

[2] 唐佳.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需要这样做[EB/OL].人民网-强国论坛,http://www.people.com.cn/n1/2021/0607/c437595-32124020. html,2021-06-07.

[3] 李镇宏.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6):33-38.

[4] 洪晓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J].人民论坛,2021(31):17-21.

[5] 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J].国际新闻界,1996(5):5-10,17.

[6] 田炳信.论美国妖魔化中国[D].广州:暨南大学,2003.

作者简介?张换成,硕士,副教授,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跨文化。?郭艳利,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5F6355C4-96B9-445A-B904-4E47412145F1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河南传播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延安城市国际形象构建:由外宣翻译误译谈起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