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四化同步”的皖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2022-06-26 14:40王晓辉何祥亮丁雨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现机制皖北

王晓辉 何祥亮 丁雨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安徽省相应出台了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规划,皖北“四化”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新的历史时期,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安徽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皖北“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匹配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本文是在新时期皖北“四化同步”发展背景下,在识别皖北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基础上,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皖北“四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同步”问题,提出了皖北“四化同步”发展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充分说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皖北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化同步”;皖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四化同步”最早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安徽省在2013年提出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进入“四化”加速推进阶段,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协调发展路子,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經过多年发展,皖北“四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综合实力与产业层次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但皖北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等经济指标相对全省仍然滞后,面临着科技创新活跃度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产业结构偏重偏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民生补短板任务依然较重等问题,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等重要指示要求,明确指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长三角沪苏浙的发达地市已针对皖北地区出台了具体的结对帮扶策略。

2021年上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皖北“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是在前期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统筹皖北地区(包括皖北6市4县: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6市及其滁州市的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县)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顶层设计,目的是实现皖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当前皖北新“四化同步”发展并不仅仅是“四化”的融合、协调发展,而是“四化”的并联式互动发展,是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发展。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首次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进行了系统化、制度化表述,强调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性。在面向“四化同步”加速推进的机遇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皖北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助于皖北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第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助于塑造皖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第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助于引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新风尚;第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助于发挥市场经济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新作用。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皖北的具体实践

(一)生态产品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产品(Ecological Products)可定义为: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过程或与人类社会生产共同作用为增进人类及自然可持续发展福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依据生态产品的市场属性,生态产品可分为纯公共性生态产品、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经营性生态产品三种类型。目前无论是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来看,还是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侧来看,优质生态产品都属于供给短缺的稀缺产品,优质生态服务也是公共服务中的短板 。

皖北地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要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让生态环境与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一样,成为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核心生产要素,使其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制度通道、交易通道和产业通道,盘活优质生态产品,提升其供给能力,逐步将生态产业培育成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

(二)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皖北的实践

宿州市利用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淮北果蔬罐头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全面开展“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建设,支持30家企业入选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面向沪苏浙的农副产品及加工年销售额达400亿元。蚌埠市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制品,建设“无塑蚌埠”,以玉米或农作物秸秆转化生产聚乳酸,可完全替代石油基各种塑料制品,生物可降解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淮南市创新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模式,通过养殖废物就近就地资源化高效利用,实现低产田变高产田、低效田变万元田,将养殖废物“吃干榨净”、变废为宝,养殖场做到污染物零排放。

(三)纯(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皖北的实践

沱湖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工作于2020年正式实施,按照“权责对等、双向补偿”原则,实行“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赔付”的补偿方式,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加强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生共融、共同发展,形成流域一体化发展和保护的格局。淮北市积极探索通过采煤塌陷区整治,实现生态载体溢价的路径,市区绿金湖治理前为闸河煤矿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是名副其实的城市“黑伤疤”,整治后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是淮北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窗口。淮北市烈山区大力推进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以废弃资源的“小杠杆”撬动生态修复的大效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建立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激励机制。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皖北“四化”发展不同步问题所在

(一)工业化发展

区域环境容量不足,总量限制等制约了工业良性发展,产业规模扩张面临发展瓶颈。皖北地区环境空气质量长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比较高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源头管控不到位,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给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巨大压力。而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尚处于孕育期,对现实经济及其环境治理不能形成有效支撑。

(二)信息化发展

仍未有效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在生态环境管理中仍深陷于“信息孤岛”,表现为信息公开不足,环境信息失真、不系统,缺少反馈与互动等,信息化建设与“三个治污”及产业发展联动不足。

(三)城镇化发展

皖北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虽然持续投入但是治理成效提升缓慢。基层生态环境机构不健全,网格化管理缺失,缺乏生态环境专业技术和监管人员,县级环境监测能力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态环境管理需求,突出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四)农业现代化发展

皖北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活污染和黑臭水体治理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皖北粮食种植面积比例过高,生态农业导向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少,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皖北“四化同步”发展中生態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以绿色转型发展为着力点,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用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传统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等途径,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淮南、淮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应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能源基地优势,大力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实现传统产业从“高碳产业”到“低碳经济”的转变。推动化工企业由点状分布向园区集中、煤炭产品由工业燃料向化工原料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努力将煤炭“吃干榨净”,实现产业“老中生新”。

2.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在将皖北地区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促进资源增值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如阜阳市拥有界首资源循环利用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太和肖口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园区,可重点发展再生金属利用产业,以再生铅清洁生产为核心,推动再生铅精炼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蓄电池回收等行业良性发展。皖北地区农业大市(阜阳、亳州与宿州)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种养相结合的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产业链接模式。

3.助力双碳、总量指标等要素保障,服务工业项目。皖北地区须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为依据,在产业准入、资源开发等方面使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从宏观层面调控产业布局方向、资源开发强度。搭建生态环境质量和总量指标管理综合预警预报平台,接入实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重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排污许可数据、总量指标(排污权)使用动态数据等,实行生态环境质量和总量指标双预警。对现有焦化、电厂、化工等“两高”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进一步降低能耗、二氧化碳(CO2)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淘汰不达标企业和项目,从而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先进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以“数字江淮-智慧环保”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环境治理信息化

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构建的“数字江淮—智慧环保”为依托,按照“一套数、一张图、N个业务系统”的体系架构,完善皖北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并纳入“数字江淮—智慧环保”系统,从而推动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化。一是支撑大气环境保护精准化,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目标管控应用,建立低碳数字化应用系统,建立“污染物排放—气象要素—预测预警”信息化平台,支撑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助力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二是支撑水环境保护精细化,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点面源污染”等多元异构数据感知智慧体系,促进皖北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三是支撑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合理化;四是支撑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智能化。

(三)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着力点,提升质量服务城镇化

1.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住绿色底线。“十四五”期间皖北地区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依然艰巨。大气污染治理要以重点工程项目减排为主要抓手,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开展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协同治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业园区,落实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水污染防治重点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治理,建立评价、考核、排名、生态补偿相统一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有效支撑“三个治污”,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土壤及固废污染防治应全面防控外源污染,针对工矿企业区和城市郊区周边农田,设立污染缓冲区,建设污染隔离带,强化皖北地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蚌埠、亳州、宿州和淮南4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和处理水平,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循环利用。

2.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拓宽治理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适度弥补基层生态环境管理技术人员力量与设备不足的局面,全面提升皖北地区环境管理水平,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垂改管理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采取资金补贴、技术支持+课题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推动皖北地区工业园区、政府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全面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模式。推进实施“环境医院”等一站式环境治理综合服务,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线上线下结合的环保综合服务平台等。

3.做实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环境监督长制议事、调度、督导、考评工作机制,建立环境监督员问题排查、报告、办理、核销工作机制,建立环境监督长和环境监督员选聘、监督、考核、奖惩、培训机制等。以村庄、街道、城市小区为基础网格,全面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网格体系,与河湖长、林长形成分工、合作、互补、高效的环境监管“一张网”。不断完善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体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减少基层因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信访投诉案件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满意度。

(四)以乡村生态振兴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聚焦生态环境改善,推动皖北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短板;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优先对国家监管的黑臭水体进行整治,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加快皖北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工程实施(以地表水源地替代地下水水源地),以 “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进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2.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业现代化。构建循环清洁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按照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思路,通过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塑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民变导游”,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探索开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试点建设

围绕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传统三次产业有着本质区别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形成条件已基本成熟。皖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矿产与人力资源,可探索开展第四产业试点建设,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强化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区域间、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具有市场交易潜力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等绿色产业,在排污权和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产权确保所有者权益,促进生态产权的增值和流通,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转化效率。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流域产业开发有机融合,大力推行生态导向开发模式(EOD),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价值“外溢”。

(三)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加快推进皖北地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完善生态产品权属界定,健全皖北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在皖北重点开发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各选择1个县(区),完成县域范围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逐步全面推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市场应用机制,将核算结果作为市场交易、市场融资、生态补偿等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鼓励皖北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形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形成一批国家和全省公认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加快推动数字江淮—智能环保發展,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十八大报告,2012(11).

[2]房建.安徽支持皖北发展十年政策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7(3):3-39.

[3]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R].皖政办〔2013〕47号,2013(12).

[4]王金南,五夏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J].环境保护,2020,48(14):9-13.

[5]陈佩佩,张晓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析[J].中国土地,2020(2):12-14.

[6]张兴,姚震.新时代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86(1):62-69.

[7]王金南,王志凯等.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发展框架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1(4):5-13.

[8]唐建兵.皖北“四化”统筹发展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40(2):125-128.

[9]苗磊、王小永.陕西省省级“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实践与探索[J].地下水,2019,41(4):146-147.

[10]穷达卓玛、周鹏等.西藏拉萨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建议[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11(11):25-28.

本文受安徽省政府“推进‘四化同步’打造‘一级四区’加快皖北振兴”课题中“面向‘四化同步’的皖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专项课题支持

(作者王晓辉系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何祥亮工作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丁雨薇工作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实现机制皖北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文科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实现机制探析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信息技术战略的实现机制探讨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
皖北地区对流层顶气象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