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价研究

2022-06-26 07:02胡从海孙月发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4期
关键词:师范类课程目标师范生

胡从海 孙月发

摘要: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深化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检验高校专业认证工作与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学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价。本文主要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背景,明确人才培养达成度的内涵,主要研究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出发,明确师范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路径与具体操作步骤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专业认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达成度

为科学引导师范类专业的规范建设,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明确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认证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启动以来,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完善师范生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要重新界定师范类人才培养内涵与外延,厘清其构成要素,促进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重构,改进传统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价是高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掌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价方法与路径,可以检验学校是否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和课程目标达成度三个层面。其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反映的是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达到的职业成就预期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反映学生毕业时在学科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达到的水平;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反映学生某门课的学习成果。这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而毕业要求的达成则最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三个层面的达成度评价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也正因如此,其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由于达成度评价的层次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见下图:

二、师范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我国新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一流的教师教育类人才作为重要支撑。而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创新与改革传统的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质量为王,标准先行”。运用好专业认证,首先要吃透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厘清标准的中心、导向、支撑和目的,是充分运用认证标准进行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1.师范类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

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是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深刻变革,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产出是教育的进步与飞跃。我国古代便有了“学生中心”思想的萌芽。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探索意识的体现,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生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组织起来。学校应该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学生身上。此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中国的师范教育中。虽然以上“学生中心”与专业认证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外延有所不同,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以及学生发展应该从入学时期就开始,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也应该贯穿其中。学生知识的掌握及其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教育教学基本功与技能、学业与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服务师范生全程成长,以提升他们对教育工作和教师岗位的认同感与使命感,达到师范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为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2.师范类人才培养应以学习效果和输出为导向

学校在设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时,必须坚持“产出导向”,时刻关注师范生的学习效果和输出情况,学生不仅要记忆、掌握、领会、理解学习的内容,更要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类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评估结果。坚持“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师范生培养目标应该严格对接社会发展之于教师教育类人才的目标要求,既不能好高骛远,又要体现与毕业要求的本质区别。同时,要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与完善,优化相关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体现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思想,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达成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社会适应度以及人才培养结果满意度。

3.师范类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助推师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显著特点和重要要求。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于专业认证的各项具体指标中,尤其是师范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对师范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评价,评价结果不用于盖棺定论,也不束之高阁,而是应用到师范类人才培养的改进工作中去,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应该遵循高级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通过计划(P1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等多个循环体的反复循环,做到将质量管理环节全面掌控,并形成闭环。师范生培养高校应该将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放到显著位置,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将其作用到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三、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路径与步骤

(一)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路径

1.更新质量观念,紧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转变师范生培养模式,更新学生培养观念,从专业自足向对接社会需求的导向转变。真正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更加符合社会对高质量教师的要求与需求,并体现二者的区分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用人单位的跟踪评价,如实体现评价结果,及时用于持续改进,打造高質量人才培养保障文化体系,实现供给侧改革,使学生的自我满意度和用人单位等第三方满意度均得到提升。

2.重构课程体系,夯实毕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施路径。因此,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高校应重构课程体系,科学绘制课程地图,优化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课程、实践环节等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要更加准确、科学。根据我国新师范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区域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需要,调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注重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的根本提升和教学实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中,要绘制列表,标注课程贡献度的大小,既要保证整体布局的合理,又要保证任务与课程内容的匹配,以明确每门课程在支撑毕业要求中的角色定位。

3.以评价作为支撑,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文化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聚焦于毕业要求这一准绳。在查找问题与归因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与反馈,进而提出改进意见。评价结果有利于高校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对接认证要求。结合毕业要求,不断提升师范人才培养的各项目标达成度和社会认可度以及与教师教育行业对接的契合度。高校应该从评价依据、评价机制、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证,注重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此外,应对评价结果作出客观、全面、综合的分析,为改进与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形成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文化。

(二)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步骤

现代教育学应充分重视数据的作用,通过数据的计算与统计得出结论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的选择。科学的评价必定以数据为基础,探索师范类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价,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又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标计算。各项指标的达成可作为人才培养产出和外部质量评价的参考和依据。高校应科学设计课程权重和各項合格线,探索运用相对科学合理的公式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计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课程权重与课程目标权重

课程权重(W2)是一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度。每门课程都有自身权重,且贡献度应是有差别的。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与之对应的课程权重系数为1。以“教育学原理”这门课为例,其课程权重=课程支撑程度值/所有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程度值之和。课程目标权重(W1)也可以依据此算法得出。

2.毕业要求达成度合格线与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

毕业要求达成度合格线(Q2)一般以学校平均学分基点(GPA)为依据,这已成为共识。

对于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Q1)的计算相对复杂。考虑到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强实践性,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评价,建议其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考核项平均分/考核项总分。其中,Q为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R为终结性考核成绩,α为终结性评价占考核总成绩比例,A为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测试、运动与管理实践、课堂参与情况)平均分,Z为形成性考核总成绩。那么第I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合格线,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QI=α RI+(1-α)   (I= 1, 2, 3,……)

3.毕业要求达成度

每个学生都应有特定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某门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值可通过此门课程达成度值与其课程权重(W2)的乘积计算得出。这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单独计算的,得出数据后可用离散图来体现其分布情况。

四、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是各大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产出效果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指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必须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制订科学合理的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达成度评价没有标准的模板,只有适合的方法。目的是探索相对科学的方法,在定性掌握与分析的同时,量化高校师范类人才的产出结果与评价,为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提供合理的人才评价借鉴路径。

参考文献:

[1]梁福成.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64-68.

[2]田腾飞.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价[J].教师教育学报,2020,7(04):79-86.

[3]王丹,孟祥龙.论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3):117-122+155.

[4]崔淑丽,王一婷,杨琳,王羽青.师范专业认证下师范类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03):69-71.

[5]崔立华,萧敏.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5):11-14.

[6]唐志强,姜伟.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模型和方法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2):178-180.

课题:河北省教育厅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达成度评价研究》(2020GJJG367);沧州师范学院2020年度教研教改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2020JGB012)。

猜你喜欢
师范类课程目标师范生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