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联理论对侦探小说翻译的指导意义

2022-06-26 07:02李学斌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4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关联理论

李学斌

摘要:侦探小说是近年来在我国很受欢迎的一种文学作品,但其属于通俗文学,地位并没有得到认可,导致近些年关于侦探小说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鲜有学生或学者探索这一领域。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将关联理论和侦探小说翻译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的也是寥寥无几。本文首先分别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关联理论和侦探小说翻译实践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章,随后分析了关联理论对侦探小说翻译实践指导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期对业内研究和翻译实践有所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实践;侦探小说翻译

一、侦探小说及其翻译的研究

侦探小说是以遵从道义、崇扬法治为主题,侦探为主角、犯人为配角,谋杀犯罪为故事,运用推理方法缉捕凶犯、科学技术确定证据,并求布局悬疑、结构紧密、背景真实、文辞简洁的小说(程盘铭,1999)。侦探小说这一概念源于西方,侦探文学的身影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些神话故事和《圣经》之中。1841年爱伦·坡发表了《莫格街谋杀案》,才真正将侦探小说这一文体引入大众视野,并对现当代世界文学的演进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袁洪庚,2005)。

众所周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侦探小说发展历史并不久远。自中国传统公案小说退出文学舞台后,社会变革和新的社会生活呼唤一种新类型的小说,于是中国侦探小说应运而生(苗怀明,2001)。它发端于大量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清末民初时期的译作中一半以上都是侦探小说。1905年,周作人在鲁迅介绍下将爱伦·坡的《金甲虫》翻译成中文并在《女子世界》上发表。其后林纾、刘半农、程小青等人先后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翻译了大量侦探名著,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等,作品备受大众青睐。

侦探小说具有鲜明的文学体裁特点。不同于其他类型小说,侦探小说需要以严密的推理逻辑、紧凑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把控小说主线和线索,跟随作者的叙事逻辑。笔者经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对于侦探小说翻译的研究从理论层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现按其出现的时间顺序罗列如下:

首先,最早出现的分析视角是等效理论。尤金·奈达(1964)早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等效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读者的感受放在首位。译文在译文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奈达长期从事《圣经》的翻译研究,其1979年出版的译作《圣经·现代英语译本》就是根据读者反应理论译成的,而《圣经》则是侦探小说的源头之一,其中不乏大量侦探文学元素,可见奈达在翻译过程中对侦探文学领域翻译的研究和思考。国内等效理论的著名倡导者金隄同样强调要把接受者的感受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其次是转换理论视角。穆雷(1990)在《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文中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做出了客观评价,说明了其对侦探小说的指导意义。

第三个是文化传播视角。哀荻涌(1994)在《林纾的文学翻译思想》中说到,林纾认为侦探小说的翻译热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使中国作家受到启示,也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接下来是多元系统理论视角。郭淑贤(2011)在《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一文中指出侦探小说翻译热潮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背景。

最后是关联理论视角。笔者通过搜索资料得知,近年来不断有人将关联理论应用到侦探小说的翻译实践当中,如敖霖(2017)、秦程(2021)等。

二、关联理论的研究

关联理论源于语用翻译研究,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斯波伯(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Wilson)最早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该理论由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原则发展而来,将语言的交际行为视作明示到推理的过程。交际活动涉及两个对象——说话者和听话者。在特定场合下,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传递交际线索提供的交际意图和含有说话者隐含意义的信息意图;听话者需要大脑机制的密切配合,才能理解说话者的两方面意图。在认知推理的过程中,便形成最佳关联,关联性越强,听话者理解的意图就越准确。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個因素: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林克难,1994)。关联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原则: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彭漪涟,2004)。关联理论将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推动了认知语用学的发展,也对交际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话语解读,认为人类心智的信息处理以关联为驱动力,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处理,从而构建出新的话语表征。它经过二十余载的发展现已日趋成熟,在语用学语义学、修辞学、交际研究、心理与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其影响力大大超过了所引起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对我们认识和解释交际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可以说是近年来给国内外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三、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1991年,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出版标志着关联翻译理论的诞生,也标志着语用翻译研究走向系统化(李珊,2019)。此书同时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传播学、语用学等领域的许多现象和问题。

格特指出,关联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强弱受认知推理努力和语境效果的影响。即在相同条件下,如果语境效果越好,所付出的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反之亦然。关联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交际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对于最佳关联性的企望,即听者企望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Gutt,1992)。而译者应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准确把握说话人明示的含义,更要分析说话人的风格、情绪、背景等推理出说话人暗含的目的,同时要考虑听话者的语言文化习惯,使得听话人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核心的信息,即找到最佳关联,减小译文读者在推理上付出的努力,提高语境效果。也就是说,原交际者的目的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语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赵彦春,2003)。关联理论在翻译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文学翻译、公示语翻译、字幕翻译等。

隨着语用学和关联理论研究的飞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这一角度来阐释翻译研究的相关问题。虽然我国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比国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关联理论得到持续发展,其理论兼容性和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林克难(1994)在《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一文中最早将关联翻译理论介绍到国内翻译界,他认为其立论基础是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

何自然(1997)最早探讨了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

李占喜(1999)以关联理论为理据, 提出“关联域”这一概念。

宋旭、杨自俭(2003)以关联理论为参照,尝试建立译者原文理解推导模式,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描述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

曹晓安(2019)讨论了关联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原作在语义、意象上具有多重阐释性,因此译者需采用模糊关联的方法。

四、关联理论对侦探小说翻译实践的适用性探讨

综上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广泛的适用性和对多种体裁文本的兼容性。

不同于其他类型小说,侦探小说往往将线索和关联隐藏于行文之中。小说中也不乏大篇幅的环境描述、细节描写、专业领域用词、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和人物对话等,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跟随作者的叙事逻辑以及文中的线索和主线,建立相似认知语境,尽可能消除语言与文化间的差异与障碍,实现最佳理解环境(李侠,2016)。成功的翻译可以让译语读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推理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这就要求翻译的最佳关联性(林克难,1994)。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在侦探小说的翻译中极具适用性,也便于解决其中大量的省略、修辞、不可译现象等翻译难点。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自由或创作翻译,也是关联理论的主张之一。自由翻译并不是让译者超越原文,而是让原文的“灵魂”得到最佳体现。

以上使得侦探小说的翻译与关联理论的应用不谋而合。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翻译侦探小说时要在保证译者忠实原著内容的基础上,使受体在阅读时可以实现最佳关联性,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应。同时也需要译者采取一定的翻译技巧:

1.增译。关联理论指导下,在翻译侦探小说时,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译文内容,有时要采取增译的策略。由于有些读者并没有足够的了解西方发展历史,因此译者往往需要在译文中给出更多的文化背景诠释和细节。例如,当小说中出现了读者并不熟悉的英国历史背景和文化时,就必须对这部分内容作补充说明,加以注解。读者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方可促进最佳关联性的实现。

2.创译。由于中西方思维习惯、社会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大相径庭,所以中外文学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不同或空缺,产生不可译性,这也决定了译文往往无法充分忠实于原著。在这个情形下,译者就必须对侦探小说原著内容进行再创新的翻译活动。这种再创新并不是背离原著进行,而是在保证忠实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再创新译文,根据关联原则,可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词性转换、拆分重组等,从而为译文读者提供良好的交际环境,实现最佳关联性意义上的理解和交流。

3.编译。在关联理论中,认知和交际原则就涵盖了编译的理据。在进行侦探小说翻译实践时,由于中英文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需要译者大胆使用翻译手段来寻找不同语言间的最佳关联。由于中英文句子长短、构成方式和重心都相去甚远,特别在某些复杂的英语长句中,译文很难做到完全根据原著词序直译。所以,翻译应当按照汉语的行文习惯和语言逻辑对英文句子加以拆分重构,使翻译更适应目标语的语言与文化习惯,以便于使原著编者的交际与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推理与认知更加一致。

五、总结

近年来,由于侦探小说在国内十分流行,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引进国外畅销的侦探小说。因此,对其翻译需求也越来越大。因为中国侦探文学地位在国内没有获得广泛认可,且目前的汉译小说质量不甚理想,所以关于侦探小说的翻译研究也亟待革新与发展。随着学界对关联理论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以关联理论研究和关联翻译理论为视阈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无疑也会更加深度化、系统化。关联论下的翻译观可以指导译者寻找人类话语交际的最佳关联性,使译文读者能用最少的努力来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进而完成翻译与受体之间的讯息传导,其对于翻译侦探小说有着很好的适用性。希望通过本文对关联理论如何指导侦探小说翻译实践进行的尝试性分析和探讨,可以进一步扩展和细化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且为引进的优秀外国侦探小说提供翻译思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Nida, 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Sperber,D.&.Wilson,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哀荻涌.林纾的文学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4(03):42-44.

[4]程盘铭.侦探小说的定位、定型及定义[J].北京:啄木鸟,1999(05):77-80.

[5]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 1994(04):6-9.

[7]宋安娜,黄泽新. 侦探小说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8]孙千惠.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J].教学改革, 2015(19):119-120.

[9]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03):273.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关联理论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
篮球意识训练的相关因素研究
顺应理论视阈下的汉谚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