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专业大学生三下乡服务介入困境儿童探索

2022-06-26 22:43金叶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工困境志愿者

金叶琳

一、前言

困境儿童群体日前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秉持科学助人方法的社会工作者和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精神为指导的志愿者无疑成为困境儿童服务中两股重要力量。前者通过科学性与专业性为困境儿童赋权增能;后者作为新鲜血液通过庞大人数优势投入到困境儿童服务工作中。但其都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儿童困境,因此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相互合作,形成“社志联动”的模式凸显出优越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服务提供一种新视角[1]。

本论文重点研究“社工专业学生如何通过假期三下乡实践服务介入农村儿童的困境问题并起到一定改善调节作用”,为保证研究具有客观真实性与具体性,以笔者参与暑期三下乡时开展的困境儿童帮扶项目“沐童计划”为例,对社工机构与大学生志愿者联动介入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州马关县大嘎吉村(后简称D村)困境儿童服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反思总结。

二、D村困境儿童分析

(一)D村基本情况

D村位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村,寨住户525户,6到18岁儿童人数430人,大多为留守儿童。村内目前有1所小学,6个村民活动室、2个村民活动广场。本次三下乡服务为文山州第八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笔者学校志愿团队对接,服务对象囊括从5岁到18岁的青少年儿童。

(二)D村儿童困境类型及产生原因

1.学习困境

D村留守儿童占主体,大部分儿童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村内仅有一所村小学。学校师资力量及学习资源匮乏、儿童监护人能力限制及父母角色缺失,儿童自制力与自律性低下等因素。经调查发现,大部分D村儿童认为父母缺位是出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在不良物质观驱动下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儿童选择辍学务工务农;另有表现为学习成绩儿童受到显著影响,父母缺位导致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产生习得性无助;或由于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缺乏管束、自由散漫从而沾染恶习,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D村整体学习氛围低下,儿童自我效能感低下,在访谈中甚至有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无用论”观点。

2.生活与安全困境

王英,张雪认为“儿童的监护类型多为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在父母外出打工时,被迫留在寄宿学校或亲戚朋友家里,其衣着、饮食和健康都会受到显著的影响”[2]。D村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方式大多为自给自足型的小农经济,日常生活物资大多需要等到周六赶集日进行补给。儿童接触外界的机会受限,视野思维发展受阻。另外,D村儿童监护类型多为单亲或隔代,孩子基本处于“放养”状态,不够科学合理的监护方式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三下乡服务介入困境儿童

(一)介入方式途径

沐童计划服务主题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支教,以“儿童参与”以及“儿童本位”为出发点,开展小组工作和主题活动并制定服务计划,通过“社志联动”模式介入困境儿童。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在志愿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发现服务对象在同辈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收集到的具体资料和观察的问题设计介入方案,结合參与式观察法,及时了解服务对象心理行为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方法,针对服务对象高效解决其面临的问题[3]。

(二)三下乡服务情况

社工机构派遣1名社工和7名志愿者前往D村围绕儿童保护服务、儿童日常服务、儿童村庄文化学习、儿童视野拓展、趣味英语等5方面开展服务工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增强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在语言表达上做到明晰条理,突出重点,避免指向性评价。在活动组织中遵循“安全本位、儿童本位”思想,加强预防和管理,做好服务过程的登记追踪。根据社会支持理论,通过介入个体的家庭、同辈以及暑期服务活动中帮助个体重构社会支持网络,解决困境儿童的问题,提高困境儿童的同辈互动能力,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社工督导对当地出现的各种儿童困境进行监测,联结社会力量帮扶。累计服务儿童513次;走访60户;开展英语主题活动1个,共16次;开展视野拓展主题活动1个,共6次;开展性教育主题活动1个,共10次;小组活动1个;实践报告4份;新闻稿12篇;团队总结报告1份;工作日志、会议记录各1份。

四、反思总结

(一)反思

在项目管理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机构拥有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但是使用频率低下,机构需要其思考问题缘由并寻找调整策略提高项目知名度与影响力;人员管理松散,项目服务人员分工相对明确,但服务期间出现志愿者擅自离队的情况,机构应加强管理,明确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在项目服务方面:反思服务者的能力——社工机构是否具备项目服务专业性提炼、项目服务设计,以及带领团队成员做好服务的能力;反思志愿者除了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具有项目活动所需是否具备技能特长,这样才能在更好满足儿童多元化的需求的同时使志愿者有良好服务体验收获。

(二)不足

沐童计划”在实践中发现提供服务的普适性不强。内容设计虽是基于前期需求调研而设计的,但在服务反馈中证明了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了解情况及需求了解不充分。因此三下乡服务的瓶颈期仍需服务目标、内容上做调整与突破。

其次,个案资料大多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收集,受工作者主观影响较大,这直接导致实际服务过程中所用理论、工作方法及成效与预设的差距。资料无法被用于量化研究,只能作为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提供的一个实例。

(三)总结

随着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的提出,社会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以联动服务的形式共同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的模式在社工实务过程中体现出优势互补的效果:社工弥补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欠缺,大学生志愿者则为社工专业人才提供人员支持。在本次介入服务中,笔者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专业准则,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认真对待服务对象[4],完成了相关工作,亲眼目睹了困境儿童如何走出阴影,建立信心、自尊自爱地面对生活学习,充分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认同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苏菊. "社志联动"模式下困境儿童服务研究——以合肥市G街道为例[D]. 安徽大学.

[2]王英, 张雪. 社会化视角理论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3.

[3]陈洋洋. 个案工作介入儿童同辈互动问题实务研究[D]. 兰州大学.

[4]郭子铭.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社工困境志愿者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A Social Crisis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跟踪导练(一)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