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研究

2022-06-26 05:36杨连军王小刚杨茂生彭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符合率原发性螺旋

杨连军 王小刚 杨茂生 彭君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1300)

原发性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1]。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吸烟、室内污染、职业因素、家族遗传及其他因素相关,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但缺乏特异性,有些只是体检时偶然发现,导致诊断延误、病情进展恶化,可表现为胸闷、气短、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加大临床诊疗难度[2]。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被视为原发性肺癌确诊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方法可重复性较差,难以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亦难以指导临床治疗[3]。多层螺旋CT是目前原发性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及治疗后随诊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薄层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的常规应用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对于定性诊断、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MRI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能获得任意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亦可获得空间-波普分布的四维图像[4]。本研究以原发性肺癌患者为对象,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整理本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0月8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多层螺旋CT、MRI检查),男45例,女38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3.59±5.61)岁;肿瘤直径1~7cm,平均直径(4.13±0.42)cm。分化类型:高分化31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17例;肿瘤分期:Ⅰ~Ⅱ期49例,Ⅲ~Ⅳ期34例。临床症状:咳嗽症状35例,乏力症状19例,低热症状16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于行增强CT/MRI检查患者签署风险告知书。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原发性肺癌影像诊断标准,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均完成常规胸部CT、MRI检查,且患者均可耐受;患者意识清晰,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合并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器质性疾病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检查前行放化疗、生物免疫治疗或转移瘤者;合并精神异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1)检查前准备:向患者、家属讲解原发性肺癌相关知识,如原发性肺癌的发病机制、危害性等。让患者、家属对常规胸部CT、MRI检查有较为全面详细的认识、了解,从而提高患者配合度。(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确诊前均给予多层螺旋CT、MRI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2.1 多层螺旋CT检查 采用High-Speed CT/i螺旋CT仪(美国GE公司)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从肺尖部到肺下缘,根据患者情况设置相关参数:管电压120kV、电流220mA、层厚5~10mm、螺距1.0;对于病灶直径相对较小者,调整层厚为3~5mm,完成病灶的三维图像重建(1mm);将获得的数据、图像传输到配套软件中进行后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三维容积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

1.2.2 MRI检查 采用Achieva 1.54T超导MRI扫描仪(飞利浦)对患者进行检查,成像参数轴位T1WI、T2WI、增强后轴位层厚5mm,矩阵256×256;检查时取仰卧位值,将体部矩阵线圈放置在胸部,从头部开始进入主磁场,根据常规性操作完成患者检查、成像;检查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导患者屏气训练。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心电门控、自由呼吸触发及非屏气自旋平面回波成像(EPI)联合脂肪抑制技术进行检查;对于需要进行CT、MRI增强扫描患者选择轧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观察病灶的部位、病灶大小、形态、数目等。

1.2.3 图像后处理 将最终获得的MRI检查数据图像传输到专业软件中进行干预,由我院2名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并将多层螺旋CT、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组织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于存在争议的影像诊断报告由医院第三位医生介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1.2.4 诊断效能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最终确诊“金标准”,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敏感性、特异性)。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诊断效果8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小细胞肺癌25例,非小细胞肺癌58例(其中鳞癌30例,腺癌28例)。所有患者均完成CT、MRI检查,CT检查最终确诊64例,诊断符合率为77.11%;MRI确诊75例,诊断符合率为90.36%;通过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确诊80例,诊断符合率为96.39%,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诊断效果(例)

2.2 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的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完成CT检查,CT征象包括:“分叶”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而MRI影像则显示多结节相互融合,呈高信号,且有包膜,部分患者信号不均匀,与周围不张肺组织明显分开,见图1~图2。

图1 CT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诊断效果。图1A:肺癌患者CT“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图1B:(MPR)为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图1C:增强后不均强化。图2 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诊断效果。图2A:为右肺腺癌早期强化图像;图2B:动态增强伪彩图;图2C:病理HE图片。

2.3 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中治疗指导效能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诊断、治疗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CT/MRI检查(P<0.05),见表2。

表2 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中治疗指导效能

3 讨论

原发性肺癌是目前我国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且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环境的恶化,呈上升趋势[5]。由于原发性肺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均会增加临床诊疗的难度。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虽然是原发性肺癌诊断“金标准”,但是病理组织检查取材风险高、难以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6]。近年来,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得到常规应用,且诊疗效果理想[7]。随着现代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和多平面重建(MPR)对于肺组织病变具有较高的密度、空间分辨率,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分期、判断手术切除可能性及疗后评估和随诊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中所有原发性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征像包括“分叶”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

MRI亦是肺癌患者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该方法基于磁共振物理现象,属于是一种分析手段广泛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既往研究表明,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产生MR信号,适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国内学者研究表明[8]:MRI用于显示原发肺癌病灶解剖结构变化,从多个切面图观察其形态,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能清晰显示肺癌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实现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多方位成像。本研究中,原发性肺癌MRI影像显示不同结节相互融合,呈高信号,存在包膜,部分患者信号不均匀,且与周围不张肺组织明显分开,说明MRI用于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本研究中8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均经手术组织检查确诊,其中小细胞肺癌25例,非小细胞肺癌58例;CT检查最终确诊64例,诊断符合率为77.11%;MRI诊断符合率为90.36%;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MRI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39%,说明多层螺旋CT联合MRI用于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数据参考;本研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相对单一CT/MRI检查,多层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肺癌患者诊疗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明显优势(P<0.05)。因此,多层螺旋CT的常规应用尤其是薄层增强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于原发性肺癌的定性诊断、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相对CT初查难以确诊者,则应建议给予MRI检查,以期提高原发肺癌患者的早期影像诊断;确诊患者干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等)后复查,多层螺旋CT及MRI常规应用亦为评估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佐证。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联合MRI用于原发性肺癌的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早期拟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日常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符合率原发性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