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群夫散文印象

2022-06-27 12:19谢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散文母亲情感

在鄂西北,魏群夫是为数不多的坚持书写乡村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故乡山区为背景,充分展示了莽莽荆山的雄浑、博大、深厚与庄严。那里的峻岭川峡、沟壑溪流、雾云飞瀑,以及村庄里的树、草、牛羊、庄稼、泥塘、鸟雀、屋舍等等都是他的表达对象,尤其是他以深情的笔触所描述的家乡父老,他们的勤劳、朴实、狭隘、坚毅、敦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粗茶淡饭喜乐苦愁的家园守候,无不让人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和温暖。故乡是魏群夫的灵魂家园,是他精神深扎的根部,更是他最熟悉、最丰富的生活源泉。多年来,他一直执着地蹲守在那片土地上,用脚步、用笔墨去追寻乡村的过去与现在,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佳作频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陆续在《福建文学》《长江丛刊》《文学教育》《散文选刊》及湖北日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赢得了广泛赞誉。魏群夫的散文写得认真、扎实、朴茂、自然,有他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亮点多多,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感觉有如下卓异之处。

首先是真。我一直认为,散文是创作者生命的镜子,是最为贴近心灵的文体,“真”是散文的核心。可目前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许多书写乡村的散文作者,为了迎合某种需要,博得更多喝彩,获取更多的现实利益,刻意将乡村诗意化、浪漫化,编造出一连串的“桃花源”式的乡村世界,那里没有人间日常的生活忧愁,亦没有人生际遇的诸多疼痛和困境,以一个旁观者或路人姿态,一味地田园牧歌,花香袭人,这实际是作家一厢情愿的“乌托邦”,是对现实(或过去)乡村的无情反讽与伤害。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在《重申散文的写作理论》中指出:“一种远离事物、细节、常识、现场的写作,正在成为当下的写作方向,写作正在演变成为一种抛去故乡、抛去感官的话语运动。”可以说,这些看法是抓住了当下散文的症结。而魏群夫的散文,是山有品格,水有性格,草木有四季枯荣,人有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他的散文都是自我目睹自我体验感悟的结果,是真真切切的“在场”的创作。他笔下的乡村是朴素的、真实的,其点点滴滴,能够闻得见乡间邻里鸡零狗碎的烟火味道,字句里都冒着泥土气息。所以,当我们读罢他的《大院儿》之后,读罢《乡人记略》《乡禽记略》《泥下消息》《君子不远庖厨》等等之后,那些乡事、乡情,在深深的感叹之余,无形中就被他带到了那个具体的境况之中。特别是在我读他的《煎小鱼儿》《猪肠缠耳》时,发现他母亲那种煎小鱼儿的办法,用猪小肠缠猪耳朵的办法,我母亲也一样地煎过,一样地缠过,只感到情景如亲临,场景如面对。

作家阎连科说,我向往、理解的散文,也就是一个“真”字。散文艺术的提炼,必然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从真生活、真情感,到真境界。但说一个“真”字容易,要做到“真”却并非易事。现在理论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散文可不可以虚构。虚构的散文还叫散文吗?作为同是一个散文的写作者,我以为散文可以写想象、写理想、写梦想,但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散文不能虚构一个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故事,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情感。若单从创作手法上讲,我们或可以用小说的笔调去表达、用小说的某些技巧去结构散文,但呈现的生活一定是真实的,是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之上进行的创作和提炼。

其二是细。散文要写得真,离不开细节呈现。在阅读中我发现,魏群夫在进行具体事物的书写时,往往能将笔触深入到描绘对象的肌理中,有不少的篇章段落,就像水彩工笔,一笔一画儿一丝不苟。读他的散文,能明显感觉到相区别于那些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应酬之作,相区别于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件儿”。作者长期生活在大荆山,大荆山的地域环境、四季物候及人物、事物,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貌与特点:“正在院落里端菜间,冲里的会计老杨拄一木棍从山下的薄雾中走来,相约今日去走访农户发展核桃种植。其头发稀薄,但仍然潮湿,鞋袜、裤腿皆湿,都是雾的功劳。跺跺脚,老杨放下木棍,不推不辞,四人围坐桌前,白雾从身边掠过,酒在雾中飘散……”《横冲白雾》“没有人知道这座宅子住过多少代人了,时光的旧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让人恍惚岁月的苍老。那些原本粗壮的木柱、屋架、椽子,被一群成天嗡嗡叫的土蜂,打上了密密麻麻的小圆孔……”《徐徐坠落》。——在荆山深处,像如此山色景物,如此百年老屋都很常見,写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作者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忌粗略,务精细,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还有在《母亲的疼痛》中有关母亲挑麦担的描写,《压花肉》里对制作传统美食的那些细节勾勒,还有对《郭尕子》里爷俩杀猪归来,满脸红光,满嘴酒气的神情刻画,作者都是不吝笔墨的。都写得鲜活生动,可感可信。也正是这些的“细”,凸显出了属于“这一个”的“真”。“细”是“真”的保障。

第三是节制。魏群夫的散文少见有浓墨重彩的阔笔渲染,连波叠浪式的极致铺排,看似极为简淡的文字,却总能抓取人和事的要紧关节,勾勒出他们(它们)的精神样貌。比如他写节令:“一月,山风凛冽,卷着雪花,玉米杆扑扑响。”“二月,山凹里堆着还没化完的积雪。”“三月,山桃花开了,樱桃花开了,蜜蜂到处嗡嗡嘤嘤。”写母亲用大铁锅煮猪头肉:“……将汤汁倒盆中,待冷后,成冻子,尝一口,滑,软,嫩,像凉粉,但味儿比凉粉好,凉拌,尤佳,这是一个菜。”用菜刀剖猪耳朵:“两个都剖好,放着,待用。”写山雾:“雾之色白,如奶,乃上上色。”魏群夫注重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组词炼句简洁,惜墨如金,但叙述口吻并不生硬,即节制又通达。尤其是行文中频频出现的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短句与短句的叠加、相连,感觉如武林高手过招的拳术,动作爽劲利落,节奏感特别强,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张力,颇似汪曾祺、张中行、林斤澜等大家的行文风格。

我们常说散文创作中的节制,除了语言的节制外,还要有情感节制,甚至说,情感上的节制更为重要。现在写乡情、写亲情父爱母爱的很多,可不知节制情感泛滥的也很多,在这一点上,魏群夫有自己的独到特点。在不少的篇章里,他都写得很细,见情见性,却又拿捏得恰到好处。这里我特别要提出的,是作者写他母亲的那篇《半坡荞麦花》,在情感的收放把控上,应是达到了一个至高境界。荞麦这种农作物,但凡鄂西山区,大都种过。魏群夫家里也种过,但荞麦不比小麦谷物土豆红薯等主产粮,它收成薄,又苦,后来就没种了。是有一回他母亲到城里小住,得知他哥哥查出来高血糖,又听说吃苦荞是降糖的,就上心了。回老家后她就用谷子换来两升苦荞种子,把已经出租的那半坡地又收回来,全部种上荞麦。而实际这时候,他母亲也已经查出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篇散文不长,它的特殊之处不在于作者写得比别人悲伤沉痛,而恰恰在于他懂得如何克制,在于他恰如其分地把情感隐藏于字里行间。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是通过他母亲如何用谷子去换两升荞麦种子,如何收回已出租的那半坡地,去耕作收获等等一系列细节来完成的,通过一系列生活真相来完成一个儿子对母的亲怀念。文章写得简练质朴,没有过多的旁逸斜出枝枝蔓蔓,但作者浓浓的思母之情已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四是平易。孙犁先生曾评贾平凹散文没有架子。魏群夫的散文也是没有架子的,没有架子散文平易朴素,优美自然,容易亲近,读起来也容易进入。魏群夫所写的都不过是日常家事、小事,但读后你就知道,那些日常的家事小事你有他有人人有,都像是自己亲历过的,有一种难得的熨帖感。文本的叙述,也如同老友拉着你的手,一起在阳光底下说往事、话故人。而昔日的那些往事,故人,就真事儿似的在你眼前活泛起来了,生动起来了。我在读魏群夫的《老院儿》《乡音》《乡人记略》《磨核桃》《沁柿子》等篇章的过程中,都有过这种的感受。这样的散文是经得住咀嚼的,耐人寻味的。作者对那些人事的看法从来不随流俗,尽管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司空见惯,于他却时有新鲜发现,传递出与人不同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母亲的疼痛》里他写道:“母亲用过的很多家具、农具都伤过她,她都原谅了它们,她知道它们是无意的……她还是经常拿起它们,使用它们,继续被它们擦伤、刮伤、割伤。”在《盖房记》中:“风水先生打开布袋,蹲下身子,将罗盘轻轻触地,神情专注地盯着指针忽左忽右地摇摆,细心捕捉来自山脉、地脉的丝丝气息。就像一位老中医,伸出一只温润的手,搭在病人的脉搏之上,感知病人的脉跳传出来的缕缕信号。”还有在《山花峥嵘》里:“步入中年以后,对姹紫嫣红的艳丽之花淡了一些趣味儿,情感上更靠近那些小朵的、不肆张扬的、让人怜爱的孤傲之花。说不清缘由,可能是心境使然,就像这人生,起始时喜欢热闹浓烈,经历过风雨坎坷之后,渐渐看淡了世事万物,终究归于平淡。”像如此精彩醒脑的句子段落,在魏群夫的文本中随处可见,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如搭建的一座座美麗的心桥,为我们走进或尘封已久,或习焉不察的生命秘密和情感的幽微纵深,提供了某些可能。这样的散文,无疑是对庸常生活的再发现,是对浮泛世事的深刻领悟,往往比起那些动辄就张扬莫名、不知节制的抒情升华文字更有力量,也更能深入人心。

综观魏群夫的散文,所写大多是故乡的过往风物,故乡是他创作的根据地。他在自己的根据地里深耕细耘,广取博采,已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只不过我们知道,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达到一定水平后,很容易陷入“瓶颈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结壳”。创作上一旦“结壳”,就会停滞不前,难以突破,兜兜转转,多少年都还是老样子。这是非常可悲的,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现在魏群夫还担任着重要的领导工作,平时很忙,但他写作很勤奋,很刻苦努力,一有机会就下沉基层去接触实际生活,体悟社情民意,相信在今后漫长的文学道路上,他能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不会受到所谓“瓶颈”“结壳”影响,写出更丰富厚重、更真诚精美的作品来。

谢伦,散文家,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散文母亲情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