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与发展

2022-06-27 13:16田慧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匠心工业化

【摘要】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来源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强烈现实需求和观念变革,是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伴随着新时代应运而生的美学原则。电影工业美学强调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也尊重电影技术水准和运作上的工业要求,力争在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体制性和作者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电影工业美学符合当代电影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近年来国内已有很多成功的实践。电影工业美学是时代的产物,在发展中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不断进行完善,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发挥指导作用。本文以电影《刺杀小说家》为例,浅析电影工业美学在国内的建构与实践。

【关键词】电影工业美学;新力量导演;工业化;数字技术;匠心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8.081

1. 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

电影作为一种新艺术,其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网络介入电影,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生产方式、艺术风格、美学形态、创作思维以及传播方式。2017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中,中国电影就“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达成共识,意味着电影研究的新起点。陈旭光是我国最早提出电影工业美学的学者,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中,陈旭光提出并初步建立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主张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化生产原则,主张在电影生产中弱化感性的、自我的体验,代之理性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生产方式,创作电影的导演要游走于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追求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体制性和作者性之间的平衡与张力,力图实现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中国电影工业美学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对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革新意义。

2. 电影工业美学发展的现实土壤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中国电影的实践中发掘出来美学原则,是几十年来中国电影的观念变迁,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人心血的凝聚,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2.1 语境引导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之后,电影产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创作到投资、营销、到各个领域都有新的变化。在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和大发展的语境内,导演的创作工作必须遵循社会、市场、受众的需求,遵循一定的产业运营规范,处于国家管理的体制范围之内,在体制内进行电影生产工作。受大环境影响,中国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乃至到后续产业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沿着产业链向上和向下的双向扩散,重构了中国电影的产业链条和工业结构,向上是指遵循体制内的一些要求,例如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很多和党相关的主流电影开始投入创作;向下就是关注受众,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受众需求,以便电影上映能获得满意的票房。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纵观电影发展史,技术的发展不断为电影注入新的活力,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文化消费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政策走向、市场需求、技术推动、亦或是票房期许都让中国电影发生着变化,导演的创作观念也随之转变。正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电影工业美学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有了存在的基础。

2.2 常人之美

电影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和它的造梦机制是分不开的,电影承载着人们的梦想,电影的诞生,使人类的梦想具象化、形象化、可视化,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是现实世界的反应与升华,这也是电影能获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众文化消费的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急需一批高质量、高技术的重工业电影出现,急需一批能满足大众审美的电影。电影工业是面向大众的精神生产,电影工业美学是尊重市场、受众的美学,是“常人之美”,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美,而不是艺术家为了满足个人创作欲望的天马行空,能够满足大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电影观众的日趋成熟,促使中国电影的细分市场开始形成,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足够容纳多种类型电影,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电影工业美学应运而生。

3. 电影工业美学在中国的实践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在电影产业界、电影学界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电影工业意识也日益强化,而工业必须和美学结合,才能生产出优质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工业美学体制中的高度工业性不同,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更具“匠心”,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的工业化流程、社会体制的要求,又兼顾电影艺术品质,并且在实践中创作出很多优秀电影。

3.1 新力量导演崛起:作者性和体制性并行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多姿多彩,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导演,继第六代导演之后,一个新力量导演群体崛起,他们的创作偏向客观化的创作姿态和游戏性立场的电影生产,他们的主体形象更加平面化、世俗化、生活化、娱乐化,不再拘泥于个人主体性的创作,而是将自己的主体性融于观众、市场、体制和现实。他们是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的一代,时代给与了他们机遇,也给他们带来了束缚,他们不但要掌握电影创作技术,还要尊重市场、投资人,只能在体制内进行艺术发挥,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完全的自主权。

在这样的语境下,这些导演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体制的电影工业美学。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新电影出现在中国的荧幕上,青年导演陈思诚尝试将悬疑与喜剧进行结合,拍摄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吴京导演的《战狼2》打造了战争片的全新模式,刷新国产影片的票房纪录;《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是近几年中國电影界体现电影工业化程度的一个高峰。路阳被称为中国新锐类型片导演的代表,《绣春刀》和《绣春刀2:修罗战场》是路阳对武侠片的崭新摸索,是对传统武侠片的反叛,被称为“新派武侠片”,在拍摄完《绣春刀2》后,路阳消失了三年,再度归来的时候,他带来了《刺杀小说家》,这是中国电影目前为止,从未有过的特效大片,也从未涉猎过的奇幻故事。

《刺杀小说家》是双主角结构,一个是雷佳音扮演的失孤父亲关宁,为了寻找丢失的女儿,他竭尽全力,一个是由董子健扮演的落魄作家空文,对他来说,写作就是生命。《刺杀小说家》设置了一个假定性很强的异世界,异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平行的,雷佳音在异世界里的角色是红甲武士,空文是一个肩负为父报仇的少年。两组英雄在两个世界里各自做出自己的选择,引导故事向前发展,并最终趋于重叠,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故事走向高潮,两组英雄联手解决问题,凸显了“弑神”的核心理念。父爱寻亲、小说家和两个世界的设定,深深触动了路阳,他在第一次看见《刺杀小说家》的故事时,就决定要将其拍成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盲人电影院》到《绣春刀》,路阳的电影都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敬意、对现实的关怀,而《刺杀小说家》作为奇幻电影,却不是纯粹的玄幻,而是现实和异世界两条线中展开,两个世界一场冒险,唯有信念能战胜一切,这是电影的特色,也最能证明在做奇幻电影时,路阳仍坚守着作者性,不乏对现实的关怀。路阳也在一次谈话中说到创作者的创作方向既要符合一定大环境的文化需求,同时能够有效的进行个人表达。在这种产业环境下,导演的追求和体制的要求要达成一种平衡,要在体制内进行艺术发挥,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新力量导演群体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新的电影,为中国电影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

3.2 视效体验升级:技术推动艺术升格

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和完美呈现,电影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为叙事的艺术想象与题材的拓展提供了可实现的技术支持,近些年票房口碑俱佳的影片,在注重电影寓意、艺术性的同时,也十分看重技术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刺杀小说家》中有很多漫画和游戏镜头的设计意识,因此它尤为重视对视觉效果的探索,在国内第一次将虚拟拍摄、动作捕捉、实拍、CG等多项技术整合到一起,不仅挑战最尖端的拍摄技术,还实现了一套标准化的全新工业流程,这些技术执行都是国产团队亲自上阵,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东方异世界和真实生动的数字角色。

在这部电影中,片酬最高的不是现实中的明星,而是身高15米的赤发鬼,赤发鬼出场每分钟要花掉200万,赤发鬼的制作时间超过十个月,每一帧画面平均要花费15到16个小时,有些镜头甚至超过30个小时。特效组在制作《流浪地球》的时候,只用了9个月,但做这个电影却足足用了两年半,为了使赤发鬼看起来更逼真,头发就有40万根,放慢速度看,根根分明,全身上下共90万个毛孔,其中脸部毛孔近5万个,随着肌肉的运动,每个毛孔都不断变化,细腻生动。

《刺杀小说家》建构的是一个数字化的古代世界,在剧中数字角色的出场次数很多,还有数字角色和真人对戏的情节,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刺杀小说家》合作的特效公司是MORE VFX,是国内一流的特效公司,参与过《流浪地球》、《悟空传》等项目,《刺杀小说家》有1900到2000个特效镜头,其中难度级别非常高的镜头超过1200个,电影中还充满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例如宝塔、石窟、中式盔甲等,原著中对异世界的描述是皇城有十三个区,短短七个字,该如何具象化呢?导演找来画家画出关键位置的构想,再让美术部画了2000多张概念图,最后再通过CG特效,构建了整个异世界,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不少观众纷纷感叹国产特效再也不是5毛特效。

用技术来帮助讲好故事,在国内已然不是一件难事,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创作者的创作限制,进一步释放创作者的想象力,为创作带来无限延展的可能性,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叙事表达能力,为电影的艺术表达带来新的方式。

3.3 工业化程度攀升: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标准

电影不只是艺术品,也是产品,继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后,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电影成为一种产业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电影的背后,是一整套生产机制,电影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成为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在电影的市场化运作中商业电影无疑是整体产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前中国青年导演的商业片创作风生水起,呈现多样化态势。有更偏向于商业诉求、以获取票房为终极目标的商业电影导演,如大鹏、郭敬明等;有侧重个人表达和艺术创作的艺术电影导演,如毕赣、杨超等;还有游走于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体制内导演,如路阳、刁亦男等导演。

《刺杀小说家》创作之初,整个制作团队制定了一个详细且透明的制作周期,《刺杀小说家》在2016年开始筹划,拍摄在2019年3月份就已经完成,在电影杀青后制作团队估算出后期和剪辑需要两年时间,根据估算确定了2021春节档。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开始策划到影院上映,导演路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心力,可谓“五年才磨一剑”。作为产品的电影,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的途径是消费者,因此它必须去考虑观众的需求,除了在剧情上下功夫,还要考虑多种因素,明星是电影中最突出的消费符号,是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获得视觉审美感受的重要机制,是观众的镜像或欲望客体。在《刺杀小说家》中,杨幂、雷佳音、董子健、于和伟都是有作品有实力的演员,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增强票房号召力和可看性。但是票房不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成熟的电影创意产业本身就包含着艺术个性、精神价值、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刺杀小说家》虽有着完整的工业流程,但它并不是一部只注重票房的商业电影,而是拥有独特的艺术品格和美学意蕴,以及“凡人弑神”的人文关怀。《刺杀小说家》剧组用了五个月,搭建了20多个摄影棚,4万多平方米的实体搭建,除此之外,还有大规模的虚拟拍摄,动作捕捉、实拍、CG等多项技术的整合,每一处景、每一个人物,哪怕是一秒钟的镜头都要扣到细致,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让观众在观影后直呼过瘾,陈旭光曾表示《刺杀小说家》肯定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上一笔的重要电影。

在好莱坞的工业模式中,制片人是最高决策者,对题材选定、剧情形成、剧本写作、导演设计以及摄影剪辑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关,对整个电影拥有生杀大权,这种生产模式的唯一目的就是票房。但在中国制片人的职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好莱坞体系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我们需要根据我们自己实际情况找到一套适应国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工业体系,这就是中国体制,我们不能走进重票房、轻电影质量的怪圈,而是要寻求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协调统一。

4. 总结

《刺杀小说家》的成功,是电影工业美学在国内的一次优秀实践,近年来,电影工业美学是中国近年来电影学界的研究热点,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可以看出电影工业美学在我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穿透力,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也呼应了新时代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影工业美学是时代的产物,既然来自于时代,就要服务于当下和未来,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尚不完善,生产机制尚不健全,电影产业发展仍有待全面优化。电影工业美学应在实践中应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电影提供切实可用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助力,,进而推动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浙江传媒学院报,2018(01):19-22.

[2]徐建华.中国青年影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探析.《中国影视往何处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12):373-379.

[3]车径行.光荣与梦想.《电影的故事》,台海出版社,2018(07):208-209.

[4]路阳,孙承建.《刺杀小说家》:蕴藏于沉着、理性中的锐利之气——路阳访谈.《电影艺术》,2021(02):105-112.

[5]陈旭光.《刺杀小说家》的双重世界:“作者性”、寓言化与工业美学建构.《当代电影》,2021(03):86-88.

[6]陳旭光.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当代电影》,2018(01):30-38.

[7]徐洲赤.电影工业美学的诗性内核及其建构.《当代电影》,2018(06):112-116.

作者简介:田慧玲(1995年7月—),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制作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匠心工业化
三十载坚守匠心传承“非遗”名菜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老艺人的匠心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匠心与诗性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