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隔离医院”

2022-06-27 15:26郑学富
农民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麻风病灾民朝廷

在科技和医学都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发生疫情如何应对?其实,古人也很有智慧,比如建隔离医院这种防治办法,很早就已经出现。

秦朝的“疠迁所”

秦朝时设置的疠迁所,是当时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治疗医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上记载:“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疠”即指麻风病。在秦朝,人们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时,要立即向官府报告,官府将患者抓捕后,经过医生确诊,将其送到疠迁所进行强制隔离,以防止麻风病毒传播蔓延。

竹简在“封诊式”一节里详细记录了一个病例:某里的里典甲将该里士伍丙送到官府,说:“怀疑他是麻风病,将他送到。”官员问丙,丙供称:“在三岁时患有疮伤,眉毛脱落,不知道是什么病,没有其他过犯。”官员命医生丁对丙进行检验,丁报告了丙的症状,确诊是麻风病。

西汉的“隔离医院”

汉平帝刘衎即位时才9岁,实际是由大司马王莽主持朝政。《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青州尤为严重,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瘟疫大流行。

面对严重的灾荒和疫情,王莽积极布置救灾防疫,并带头捐款。230名官民献出自家的田地住宅,以救济灾民。灾区还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王莽还在长安城中造一条闾里,建邸舍房屋200区,朝廷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派来医生,送来药品,进行隔离医治,防止相互传染。

另外,朝廷还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建起官署与住房,招募贫民迁居于此,由县官发给口粮,并分配土地与生活用具,借给犁耙、耕牛、种子和粮食,让灾民病愈后在这里安居乐业。

唐朝的“疠人坊”

唐代时的长安城人口增多,人流量大,疠疫传播快,当时有官办、民办的传染病院,一些寺院也辟有疠人坊。

《太平广记》引《纪闻·洪昉禅师》说:“昉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光寺,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而且做到男女分住,给予一定的供养和照顾。五代冯鉴著《续事始·病坊》载:“开元二十三年,断京城乞儿官,为置病坊,给廪食焉。近代改悲田院,或曰养病院。”

《元和志》载:“唐至德二年冬月丙寅,筑养疾院于泾阳。”《泾阳史话》说,肃宗第十一太子嘉纪居此疗养达三年之久,后来成为达官贵人隔离疗病的医院。当时设有太医、医生、医士,药承和徒工30多人,并有御林军武士,兵勇20多人侍从保护。有时养疾院还派医士给附近民众看病,舍药给他们,并讲解一些治疗疾病的知识,介绍一些药方。唐代晚期,朝廷将官办的养疾院改为“养济院”,收容贫困无依靠的病人,请有医技的僧医来院为百姓治病,民众称其为“孤贫院”。患者病愈后,留在院里干些杂务和耕种,以院养众。

宋代的“安济坊”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中医颇有研究,在医药、养生和防疫方面有很多建树。苏轼曾专程到老家眉山拜访当地名医巢谷,寻医问药,恳求防治瘟疫的药方,得到好友巢谷的祖传秘方“圣散子”。

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52岁的苏轼得到皇太后的恩宠东山再起,到达杭州任太守。在他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颗粒无收,饥民哀号,流离失所,造成疫疾大流行。苏轼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贡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粮米救济饥饿的人,向贫病交加的百姓减价出售常平仓的大米,以解饥荒。他还拿出圣散子方,配成药剂发给患者,并派官员带着医生到各街巷为患病者医治。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从长远考虑,他深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很快建起了一处病坊,取名“安乐坊”。据记载,安乐坊在三年时间里就医好了上千个患者。苏轼还未雨绸缪,广蓄粮米、药品,以备急用。

后来,朝廷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做法,将安乐坊收归朝廷管理,更名为“安济坊”,聘请道士主持经营,并拨付经费,还赐给该院医护人员“紫袍”,使其具备了官员身份。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苦人治病。

猜你喜欢
麻风病灾民朝廷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消除麻风在行动
战马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