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在山中,山在园中
——江南私家园林假山两类营造风格探析

2022-06-27 01:57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视距假山园林

文/马 涛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讲 师

陈明鑫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刘玉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教 授

引言

长期以来,假山在中国园林体系中发展并且完善,与园林中的各要素高度融合,在水、植物、建筑的配称下相互调和,形成我国园林独有的造园风格,到达艺术巅峰的境地。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经历了几番动荡甚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时代变革后,假山的地位逐渐衰弱,且现代诸多案例中对于假山空间的布置存在例如体量失衡、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古典园林的叠山艺术以及营造手法,依然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宝贵理论来源。

本文从传统园林的研究手法入手,结合现代外部空间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手段和表现手法,对假山的有关理论进行有效梳理。通过辨析游观型假山与静观型假山的区别,总结其所对应产生的“园在山中”与“山在园中”两种风格的营构理论,论证可行的假山营建手法。希望能够发掘叠山艺术的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格,集成和发扬文化遗产,为现代园林叠造具有针对性风格的假山提供理论依据。

1 假山园观赏倾向辨析

孟兆祯院士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提到,游览和造景是古典园林假山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其他使用方面的功能[1]。可见,按照功能,假山大致分为游览和造景两种。而这两种功能所对应的人类活动形式分别为动态和静态,在下文我们将这两种假山称为游观型假山和静观型假山。

1.1 游观型假山——“园在山中”

游观型假山就是动态静观型假山,随着视线的移动,游人在移步换景中,感受天地人和谐,造园者通过对观赏路线有意识地安排,让不同的景象成为连续的序景,创造一种动态的山水画,从而获得极佳的游观体验,营造出大山之境,游人仿佛游览于群山之间。游观型假山利用路径的设置,结合其他造园要素,营造丰富的空间序列,给游人带来丰富的游览体验,加上假山行、望、居、游的功能特性,营造“园在山中”之感。

1.2 静观型假山——“山在园中”

静观型假山就是适宜静态观赏的假山,可以在园林中的停憩点,例如亭轩座椅上,对假山进行细致的观赏,犹如在鉴赏一幅静态水墨画一般。而在造景上,造园者往往有组织地安排引导游人视线,在可视范围内组建主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等,增加画面景深,尽可能使之在纵横方向发展。有时还会以粉墙或植物做背景,假山置身其中,形成或是盆景式或是山水画式的观赏效果,营造“山在园中”的立体山水画。

1.3 园与山关系之辨

以人的游览方式为标准将假山空间分为了游观型的园在山中和静观型的山在园中两个类别。在此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分类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游观和静观,尤其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古典园林空间中,空间的模糊性是其不可描述的一大特点。对于古典园林假山而言,有些假山有出色的观景面,可供游人停留观赏,而又有一些假山路径交错,环绕上下,可以登临游赏,动静结合,增加假山的趣味性,这里所说的游观和静观是侧重点的不同。

另外,在当代叠山界,扬派叠山匠师方惠深受张南垣造园思想的影响,将古典园林假山分为“园在山中”与“山在园中”两种效果,并指出“园在山中”的风格通过“以少胜多”的手法,来达到局部寓意全景,可以充分利用基址和周围条件。而“山在园中”的风格则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构成比例协调的全形假山,可解决假山体量与周边环境比例失当的问题。而张南垣所推崇的“园在山中”的假山的最高意境追求,得到了方惠的认同并作为其一直以来创作的主要目标[2]。(表1)

表1 “园在山中”与“山在园中”对比

陈从周曾提出,中国造园“有法无式”[3],就是说古典园林的方方面面无法进行严格的概括,对于假山来说也是如此。跟日本枯山水的“有法有式”不同,枯山水在《作庭记》中小到理水,大到石块的摆放都有固定样式。本文是基于人们的活动形式来对于假山进行分类的,所以要从人的行为特点入手分析。从另一个角度说,传统园林假山的“园在山中”与“山在园中”所对应的静观和游观的分类方式只是一种侧重,静观型假山同样也能登临游览,游观型假山也存在主要的欣赏大面供人观赏。因此,本文对于假山两类造园风格的探究视角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园在山中”营构分析

2.1 山外有真山——借景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讲道:“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4]《园冶》开篇便表明借景的重要性,可见对于场地有限的私家园林,如果想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就需要合理利用山水优势,巧妙地借景园外,达到丰富园内景观的目的,满足人们的赏景需求。同样的,在叠山置石的时候,要对基址环境进行充分分析,做到“因境成景”。

例如寄畅园就是巧借“山外有真山”营造“园在山中”的极佳案例,寄畅园的掇山方面都可以说是尽山之利,而裁其心意,自成高格。潘谷西在书中提到寄畅园的特点就是“近山远峰”的借景,这其中所指便是锡、惠两山。后周维权进一步分析了借景形式,寄畅园是通过东岸向西远借惠山之景,由北岸向东南方向眺望锡山龙光寺塔之景[5]。将园内外人工亭榭与天然山水融为一体,形成绝妙的“借景”。

从平面图可以发现,锡山在东南方,而惠山在西南方,从寄畅园中心到锡山山顶距离约500m,距惠山最近一个山峰距离约800m,寄畅园与锡山的关系更加密切(图1)。而从剖切图可以看出,距寄畅园最近山峰的标高约212m,园西围墙所处位置的地势标高约14m,东围所处位置的地势标高约10m。园内地势基本上是惠山山势的顺延,由西向东倾斜,高差约4m。

以“母爱”为主题,要求投稿文章语句通顺,条理明晰,文笔优美,内容充实而积极向上。文章字数应在五百字以上,两千字以下。

图1 寄畅园与锡惠两山地势关系

从视距上分析,锡山顶龙光塔作为锡惠风景区的视觉焦点,容易辨别,而惠山并没有类似性质。而龙光塔与寄畅园刚好相距约500m,符合“被看”意义,即具有借景的意义。可以看到,寄畅园通过园外之景有效扩展园中景象,更以山水相依、人景相对而获得丰富的画意,对于营造真山意境有着极大帮助[6]。

2.2 山外有高墙——壁岩

园冶中记载“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4],说的就是壁岩,意思是在墙壁之上嵌入合适大小和纹理的石块,并栽植花卉灌木,营造真山意境,这一叠山之法又称作是贴壁假山。

明清时期,鼎盛一时的盐商为扬州带来许多出色的山石作品,扬派叠山讲究全园石景一脉相承,曲折错落,在土地极为紧张的扬州私家园林中,为了达到“洞通洞透,八方呼应”的大局之势[7],扬州工匠发展出“壁岩”这种新式的山石理景的手法,从而丰富园林空间变化以及景观层次,扩大园林横纵向深度。

何园东园贴壁假山及片石山房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东园入口处的贴壁假山运用的是北方假山旱园水作之法,就是在假山入口处设置一处水池,而假山沿着高墙时续时断,绵延至读书楼,无论是坐在楼中,还是近距离游览,都给人以如入山林之感。片石山房假山的主要材料是太湖石,其上点缀着藤蔓及小型乔灌木,整体通透有致。假山依墙而建,主次峰错落耸峭,呈围合向心之势。内部也设置了石梯、蹬道等路径,沿着墙壁可以到达主山顶端,俯视全园的景色。主峰的下面有两件石室,故名片石山房。做法与何园东园假山类似,片石山房假山前同样设置了一汪清池,池水曲折,增加了假山景深(图2),假山之上另有一罗汉松,如画龙点睛一般,山后种植了成片修竹,衬托山体营造氛围[8]。

图2 片石山房贴壁假山

壁岩凭借耸立的高墙,通过小中见大的对比效果,能够有效达到“园在山中”的意境效果,让游人易于联想而身临其境。壁岩在艺术和手法上既体现了计成所主张的“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的造山侧重[4],又体现张南垣的张氏叠山所主张的截取大山一脚,让游人触发想象真山整体形象的“截溪断谷”的大山大麓之感[9]。

2.3 山中有天地——洞壑

假山中的洞壑利用天然的光影来表现假山的立体感,能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假山洞的构筑如同造房子一样,有门窗这类通风采光的设施,也有承受结构重量的部件。《园冶》中说道:“起脚如造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4]“山洞”在假山中大多设置在岩石下或山坳处,不仅起到联通园中空间作用,还能延长园中的游览路径,使空间变得扑朔迷离,增加趣味。对于假山本身而言,洞壑的存在会消除假山的闭塞感,山体内部洞孔交错,好像有无限的空间可供探索,增加了假山的神秘感,可谓独具匠心。

由于假山处于自然环境中,如果内部道路通风采光不佳,容易滋生蛇虫,积水潮湿,游人自然敬而远之,因此孔洞对于山洞内部环境营造来说十分重要,孔洞效应也是假山趣味性的重要体现[10]。例如环秀山庄主山洞内,利用湖石“漏透”的特点,将孔洞置于较低位置上,使洞内地下稍透光,类似现代地灯的效果,其西南角又有小洞可以联通水池,可以反射水面采光,又能够排除洞内积水,可谓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山洞还是假山可观、可游、可居功能的最好写照。例如扬州个园黄石秋山中的山洞,模拟的是真实居室,既有门有洞,而且洞顶还开设天窗,使洞内光线充足保持干燥。还设有石床、石枕等物件,给人以自然居室感,临窗的地方设石桌和石凳,而床设置在靠墙一侧,床边有书架和灯台,给人以联想。这些营造手法是老一辈叠石名家营造假山“山在园中”意境及增加趣味性的常用技法。

3“山在园中”营构分析

3.1 园中有意趣——象形石

叠山工匠常在园中的特定部位,设置造型奇特神似动物或者其他事物的山石,带给游园者无尽的想象。在传统园林叠山中,“九狮山”是象形最为突出的应用形态。有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12]之称的扬州,得益于盐商经济而造园兴盛。而叠山是造园的主要内容,其中九狮山的叠山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例如个园冬山及小盘谷九狮山(图3)。

图3 个园冬山九狮图

对于山石艺术,除了多样山石形态趣味的赏玩,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中,山石象形还预示着不可描摹的生命力量,而动物形象就是最好的依托。苏州狮子林、扬州个园中均大量模仿动物形象的置石。例如苏州狮子林中的狮戏绣球、三脚蜍和立雪堂中“牛吃蟹”等动物形象,无疑是其“假山王国”头衔的重要来由。另外,扬州个园春园的十二生肖闹春图、夏山的“丑”石、冬山的九狮图(图3)等都有其仿写的对象,这些奇峰异石若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园林山石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1]。

3.2 园中有丹青——粉壁置石

粉壁置石也是《园冶》中总结的一种石景类型。“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以圆窗,宛然镜游也”[4],这一叙述充分表明了粉壁置石的空间布局、处理手段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图4)。

图4 粉壁置石示意图

粉墙无疑是置石的最佳背景,犹如山水画中的布白,而这种单一的色调能够更加突出山石的光影效果,使原本粗糙的太湖石变得难以捉摸,增添了山石的戏剧性,如果再增加几杆摇曳的修竹、透景的漏窗,会达到十分微妙的虚实关系,犹如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画,例如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就是绝佳的例子[13]。又如环秀山庄入口游廊及许多墙壁拐角处,粉壁置石没有侵占更多的空间,反而增加了游廊拐角处的可视性,处理了折角处存在的渗水隐患。

粉壁置石通常做滴水设计的情形较多,这种途径增添了动感和自然氛围。由于他们所运用的大多是散石形态的山石,因此,粉壁置石与贴壁假山这种体现山石整体形态的手法的最大不同在于,粉壁置石更加注重单体石块的组合美。

还有一种类似的手法——墙角理石,在苏州古典园林常称作“镶隅”,它同粉壁置石一样,都是利用小山、小石造景,特点是细腻精巧。对于园内的大山而言,这类粉壁置石所用石块虽小而没有起伏的峰峦,但它的存在可以呼应园内主山山脉,犹如主山山脉穿过高墙,能让人联想起高墙后面还有层峦叠嶂的余脉。

3.3 园中有盆景——全景山

如果说山水画是在二维空间的尺幅里,用笔墨渲染皴擦,描绘出自然山川景色;山石盆景则是三维空间的环境里,在方寸大小的盆盎中,展现出自然山水的不同景象,为观赏者提供全景的欣赏视角。受限于墙体和建筑的分隔,传统园林中,假山的观赏距离被限制在较短的范围内,大多是“中观”或者“近观”。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例,不论是网师园还是寄畅园,即使大小规模不一,但正对假山的主要观景点,例如亭、榭、轩、馆等建筑,到主假山的“视距”都稳定在10 ~20m 之间[14]。原因是传统园林空间尺度相对较小,而且空间围合度高。因此,盆景式造山的这种特性,近乎摹天缩地的手法,能够创造性地将游人从山中拉回园中,在近观“真山真水”的“山林效果”的同时,又能够实现远观“全景山”的“山在园中”的体验,从近观中观远观的不同层次,获得对假山的不同欣赏感受。

例如拙政园的中部一池三山景区,在近观及中观层面,远香堂面阔三间,四面环景,是中部园区的核心。从堂前的亲水平台望去,北偏西方向120°水平视角形成的扇形视域内有一池三山、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荷风四面亭,北偏东方向60°有绣绮亭和梧竹幽居,每处景点几乎都能收纳在30°的视角内。而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和绣绮亭的视距约为30m(图5),都处在百米之内,而且满足仔细观察细部的可能,这是由于百米距离以及30°视域范围是人能够清晰观赏物体的必要条件(表2)。

图5 拙政园中部景区视距分析图

表2 拙政园中部景区视域汇总表

而站在远观层面,雪香云蔚亭位于一池三山的主山之上,是远香堂的互对置景,亦周边各景点的围绕中心。从雪香云蔚亭向四周观望,正南方向120°景观最为丰富,有视距约30m 的荷风四面亭、远香堂和倚玉轩、视距在40m 的绣绮亭和香洲,以及视距约70m 处的海棠春坞、玉兰堂、小飞虹等。将视线从正北向东移动,在60°视角内能见视距约30m的待霜亭和绿漪亭、视距约40m 的梧竹幽居等(图5)。雪香云蔚亭周围的每个景观层面,都有着景致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表2)。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粗略地得出假山观景的三个层次:近观视距约30m;中观视距在30 ~50m 范围;远观视距约70m 左右。这样的视距范围,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假山的近赏需求,而且也符合“人看人”的观望倾向。近观和中观一般作为假山的重点体验方式,水平视角应控制在30°~60°之间,远观基本处于30°水平视角内。假山空间通过对其他造园要素的制约达到“天人合一”的平衡,遵循人类正常视觉感知范围,观赏尺度合理舒适。

结语

纵观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山水骨架,几乎是建立在具体的基址之上,模拟自然山水。因此,现代假山设计的山水布局及形式,要因地制宜,结合基址的特征立意,来考虑合适的山水单元,并结合一些巧思,提供“园在山中”的壶天意境。可以通过借远景真实山脉造势,或利用中景贴壁假山的高墙营造“累累乎墙外”之感,再者,可利用近景山洞沟壑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现代假山的空间设计,或多或少都受到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山水关系暗含的尺度特点的影响,这种尺度特点符合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古典园林假山通过象形石等赏石创造生命动势的山石体验;“以墙为纸,以石为绘”的粉壁置石勾勒的丹青山水;结合建筑停憩点远观盆景之感的全景山势。从不同角度满足人的视觉观赏规律,所营造的山水空间层次丰富,视线开合有致,又回到“山在园中”的缩移模拟之感。

假山作为传统造园的艺术精髓,仍存在极大的创作空间,应当尽力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结合。但是不能遗忘假山是作为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不能违背本源。在仿古园林以及中式园林的建造中,技法、石材和工艺方面,都应该按照传统的手段进行,在适应当地选择造园流派以及风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意境,并且发掘与传承下去。对于现代新式景观环境,特别是尺度较大的公共绿地,应当摆脱传统的束缚,寻找自然素材,以场地基址的自然条件为蓝本,并开发应用新的材料、技术和创作手法,结合不同学科的艺术理念,打造新式假山,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属于本时代的山石景观。

图表来源:

图5:参考文献[15]

其余所有图片表格均由作者自摄自绘

猜你喜欢
视距假山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俄罗斯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一种基于非视距误差补偿的协同定位算法
安全视距应该成为道路安全管理的基础共识
浅谈道路设计中的停车视距与验证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