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憩到生产
——“网红”经济下云南部分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异化特征及反思

2022-06-27 01:57李泽浩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滨水网红公园

文/李泽浩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师

华 峰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深远地影响着经济形态、社会文化与公众生活等方方面面。“网络红人”们逐渐受到资本的青睐,经由媒体平台的传播,“网红”群体强大的号召力使其言论、行为广受公众追捧。通过“网红”的代言推广和公众的追随式消费,流量得以变现,“网红”经济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在城市空间上,众多服务于“网红”经济的空间开始出现,“网红打卡地”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

随着“网红”经济的风靡,云南部分城市滨水公园中也出现了专用于“网红打卡”的空间。这些空间多围取公园内景观视线较好的区域,在内部设置一系列场景道具,供拍照使用,公众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这些空间,这样的场地不断地侵蚀着原本开放的滨水景观空间。以大理海舌公园为例,2016 年,公园内的滨水景观空间还面向公众完全开放,但到2019 年,尽管公园在管理上依旧免费开放,但公园内所有的滨水景观空间已经完全被“网红打卡”场地所侵占。同样的情况,也在昆明滇池海埂公园、捞鱼河湿地公园和丽江拉市海公园内上演着(图1)。可以看出,这些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正在进行着某种异化。

图1 滇池沿岸的“网红打卡”场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 从游憩到生产:“网红”经济下滨水景观空间的异化特征

总体而言,在“网红”经济的影响下,这些城市滨水景观空间从曾经的游憩性质,逐步转变为生产性质,这其中伴随着资本对空间的介入。在这样的过程中,空间的异化呈现出以下特征:

1.1 公共性的弱化

在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原本由公众共享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变成了服务于一部分人群的专用空间。尽管这些“网红打卡”场地大多都选用了栅栏、玻璃等方式作为围合边界,减少视线的阻碍,但由于进入场地需要付费,休闲游憩的大众便被排斥在外,场地的可进入性大打折扣,空间的公共性被削弱。同时这些场地往往又占据了绝佳的观景位置,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属于公众的空间被剥夺,公众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1933 年发布的《雅典宪章》提出了现代城市需解决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四大问题。如今,城市中众多的景观公园成为游憩功能最重要的载体,而滨水的景观空间更是深受城市公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城市空间会因为经济、权利等各种因素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但作为游憩功能的景观空间通常应具有最高层级的公共性,是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公共景观空间满足着城市公民的基本需求,也是一种城市公平精神的体现。当越来越多的滨水景观空间成为了某一类人群的专属领域而对其他人群进行排斥时,公众原有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当这样的空间异化不受控制地发展,达到某一临界条件时,便会带来冲突。人们会开始质问:“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对于城市而言,究竟是要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还是要迎合有利于城市形象营造的‘网红’?”这会使得“网红”群体从公众中分离,激化二者的对立。

1.2 功能的单一化

随着“网红打卡场地”蚕食着滨水景观空间,容纳丰富多样活动的空间变成了单纯提供拍照打卡服务的“舞台布景”,空间成为了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工具,功能变得单一。自然环境也退为人物和各类拍摄道具的背景,原本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阴晴雨雪,反而变成了生产中应尽量规避的不可控因素;原本随着行进而产生的步移景异也变成了某几个定格的画面。其他的知觉形式被抑制,空间以单一的视觉化方式呈现,失去了多维的向量,变得更加扁平。

1.3 景观的符号化

“网红”经济下,云南部分城市滨水空间中出现的“网红打卡”场地成为了媒体传播的焦点,而其主要展现的内容,几乎都是地域明媚的阳光、灵动的山水、湛蓝的天空和宜人的气候……于是这些元素便成为了云南自然景观的标签,景观被符号化。壮阔的滇池、秀美的洱海和玲珑的拉市海在这样的场所里都不过是一片水面,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一个云南元素的提示。这种聚焦效应在带来巨大的流量和曝光度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几个特定的符号。然而城市景观是丰富且多样的,远远不能简单地被几个元素符号所概括。符号之下,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世界被过滤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促进了刻板印象的形成。

这样的地域刻板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符号化的形象有利于营销宣传,能够快速地抢占市场;而另一方面,城市形象拒绝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未来的转型带来更大的阻碍。

1.4 场景的趋同化

景观符号化的同时,带来的是场景的趋同化。仔细比对各个“网红打卡”场地,可以发现无论是设置的场景道具,还是选择的区位都有极强的相似性——映照天空的镜面、透明的吊椅、临近的水面……这样的趋同化背后,是地点性的消解。地域文化也在这样的传播中变得浅显、无内涵。

从资本的角度看,生产性空间的无差别、可大规模复制能够最大程度缩减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多样性与独特性却是公共景观空间设计中所追求的。因此,场景的趋同化,正是城市滨水景观空间从游憩性到生产性转变这一本质的体现。

2 空间异化背后的推动力

2.1 经济层面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最早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认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中的空间。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气候、自然景观等资源逐渐参与到经济循环中,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伴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城市中拥有良好气候与景观的空间自然成为了新形势下资本生产的工具。因此,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异化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的再生产。

2.2 管理层面

从管理层面而言,这样的管控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一方面,“网红”所带来的影响与传播力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知名度,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营造;另一方面,城市滨水公园中的“网红打卡”场地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园的功能,增加了公园的游览体验。在各级规划相关管理规定上,滨水景观公园也是允许开发、建设、利用、经营等行为的。因此,在公园中设置一部分这样的场地本无可厚非。但当其数量越来越多,逐步侵蚀滨水空间,甚至完全占据了所有景观视线良好的区域,便会直接转换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性质。而在管控上,要如何把控好“度”,存在一定实施上的困难,就在公园管理方这样的纠结中,大量的“网红打卡场地”开始出现在公园中。

3 反思:良好的“网红”城市空间特性

滨水景观空间,是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网红”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中高曝光、高流量的场所逐步演化为“网红”城市空间。通过上述滨水景观空间在“网红”经济下的异化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值得对当下“网红”城市空间进行反思。

近年来,无论是云南还是其他地区都涌现出众多的“网红”城市空间,这其中不乏正面的案例。通过部分案例的对比,或许可以探索总结出良好的“网红”城市空间应具备的一些特性。

3.1 地点性

地点性是一个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极为本质的特性,空间无时无刻都受到所在地点的影响,“网红”城市空间必定也不能忽视其地点性。

同样处于城市滨水景观地带,秦皇岛阿那亚海滩的海边教堂通过纯白色彩的使用来反射海边多变的环境色;简洁纯粹的体量、墙体间交接的缝隙和粗糙的墙面在强烈的日光下形成动人的光影效果,提示了空间的光照环境;底部架空的处理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有荫蔽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对海水涨退变化的回应,同时兼具防潮作用……

事实上,这座建筑体量不大,功能较为简单,其形象作用较使用作用更强,从这一角度来看,可将其等同于“网红打卡”场地中的场景道具。通过对地点性的回应,建筑统领了各类环境要素,也成为了标志,强化了地点的可识别性。而云南城市滨水景观空间中的“网红打卡”场地,则是通过环境退让道具的方式,模糊了地点性。

诚然,阿那亚有着和大多数“网红”城市空间一样的管理、运营等各方面问题,但其空间塑造过程对于环境地点性的尊重却值得学习借鉴。

3.2 生活性

生活性是地域性更为“人情化”的体现,空间中人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由于有了人,多样的行为也便产生,这一过程中,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种种要素都以特定的形式浮现,与空间环境一起形成一种氛围,被处于其中的人所感知。

以昆明市为例,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与南强街两地频频出现于各大网络媒体平台,成为深受游客与市民喜爱的“网红”城市空间。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是昆明最大的农贸市场,市场内集合了农产品交易、各类小吃餐饮,原是市民日常买菜的场所,近年来随着各平台的“网红”探索,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外地游客在此发现当地特有的食品及饮食文化,感受市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在不自觉间摊贩、市民与游客发生着交流互动,市场也充当了一个非正式的社交场所。南强街是一条位于昆明市中心的步行街,街道尺度亲切宜人,街道两侧均为小型餐饮业态,昆明宜人的气候使室外街道的活动丰富多样,每到夜晚,街上人头攒动,街道浓重的生活气息吸引着外地游客和市民的一同涌入,感受春城烟火人间的气息(图2)。

图2 昆明南强街巷(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相比之下,那些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圈出的“网红打卡”场地采用标准化的营造模式,并未充分挖掘空间的地域性,而简单粗暴地破坏空间的公共性,又使当地居民无法参与场地内的活动,带来的便是生活性的缺失。忽视场地的生活性,以脸谱化的浅显方式展示特色,这样的城市空间也就显得索然无味,缺少灵魂。

3.3 可持续性

许多“网红”城市空间被批评的地方便在于其单一的体验,“打卡式拍照游览”使空间成为一次性消费场所。即便是站在生产盈利的角度,发展的可持续性都是“网红”城市空间应当具备的基本性质。

昆明的翠湖区域作为新晋的“网红”城市空间拥有极高的口碑,这与片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区域本就是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区域打造时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流行元素拼贴堆砌方式,以历史文化为核心,通过对文献的深度挖掘,利用景观的方式恢复了曾经的洗马河,再现了“柳营洗马”的景象,同时逐步修复了翠湖周边的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形成博物馆群落,与自然景观一起展现区域历史文化。游客既可选择“走马观花”式的高效游览,也可选择沉浸式地了解每个空间背后的故事,在不断地探索中深化了对区域的理解,每次游览,都有新的收获。可持续性为区域带来了大量的“回头客”,也获得了无数好评。

3.4 多样性

多样性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空间人群和内部活动的多样性,其二是空间体验方式的多样性。由多样性而带来空间的活力,也让空间不局限于单纯的感官,更加立体化。

三联海边图书馆通过阅览、休憩、冥想等功能的置入和室内外空间的整合,产生了丰富的行为活动与空间感知方式。成为“网红”空间后,尽管外部变得熙攘喧闹,但在室内阅读区,依旧能够领略那一份“孤独”。不同人群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合适的位置,从事自己心仪的活动。而冥想空间与室外的听海空间,则扩展了环境的感知方式,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让空间更具深度。

结语

值得庆幸的是,近几个月来,随着滇池周边房地产过度开发问题在各大媒体平台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云南开始对几大高原湖泊周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部分滨水空间的“网红打卡”场地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被逐步拆除。但其曾经繁盛一时的现象,依旧值得警惕与深思。它向人们揭示了当“网红”城市空间在缺失关注和相应管控原则下,空间的灵魂内核会如何消亡,会怎样粗犷地、赤裸裸地指向消费主义。

“网红”经济从最初的广受追捧到当下被许多人所诟病,人们态度转变的背后,与城市空间发生的一些变化不无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其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定义,就空间层面而言,“网红”经济下,关于城市空间如何避免向展示化、标签化与生产化方向转变,如何创造更积极友好并有内涵的城市空间的探讨,比对“网红”经济本身的批判更具意义。

猜你喜欢
滨水网红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在公园里玩
我要当网红
«ВаНхУН»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