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抗战遗址活化利用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为例

2022-06-27 01:56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旅抗战遗址

文/常 悦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任涵予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各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红色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典范与亮点,近年来备受关注与重视。沈阳,中国人民打响十四年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城市,留有诸多抗战遗存,是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但其在不断推动红色文化和抗战精神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融合发展的进程。抗战遗址不同于其他文化遗迹,它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国家记忆,讲述着每个国人都应该牢记的珍贵历史。如何彰显抗战遗址资源优势,是我国在逐步深化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研究背景依据

1.1 文旅融合相关理论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新业态的发展过程[1]。有国外学者率先对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进行探讨。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McIntosh)和夏希肯特·格波特(Gebert)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2]。美国学者维奈尔·史密斯(V.L.Smith)对文化旅游做了进一步研究,他从狭义的角度,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层次[3]。总而言之,文化以旅游这一形式为载体进行广泛传播,旅游又以文化作为宣传的着力点而吸引游览者,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足够的包容性。文旅融合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旨在实现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合力共赢的局面,是优化各自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价值影响。

1.2 现行相关政策

从国家到地方,文旅融合一直是近些年改革发展的热议话题。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大力推动了文旅融合领域的建设。我国在2018 年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4],标志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开局。在2021年6 月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指导思想[5]。辽宁省在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旅融合,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东北亚旅游目的地;沈阳市则依据“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

虽然2019 年被称为文旅融合元年,但很早以前这种融合已经在旅游业中有所体现。例如依托旅游景区资源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就是文旅融合的形式之一;红色旅游更是以红色文化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并以此来推动两个行业的相向发展。全球新冠疫情的来袭无疑为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是文化与旅游通过进一步融合而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疫情之下,公众视线逐渐向线上平台转移,数字文旅渐显破冰之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旅融合成为加速行业复苏的必要手段。

2 国内外战争遗址活化利用分析

放眼全球,西方世界对于遗址保护的探究起步较早。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壮大影响着城市形态的走向,城市中的历史遗迹也就成为了被探讨的对象。在1933 年CIAM 大会上通过了《城市规划大纲》,即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首次提出了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与遗迹进行保护的概念:如留存的历史建筑可以吸引群众、教育群众;在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中所有的干道应避免穿过古迹区等。这些理论的出现为后来的遗址保护与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到了20 世纪60 年代后,又有《威尼斯宪章》《世界遗产公约》等政策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对该领域的理论框架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战争遗址作为遗址保护的一个分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意义。各个地区的战争遗址类型不同,在发展方式上也有所区别。以二战遗址为例,欧陆地区以遗址本体保护,结合叙事性游览体验为主;太平洋地区依托丰富的海洋景观资源营造纪念场所,结合海战背景进行展示;亚洲地区则多以新建或扩建纪念馆、烈士纪念公园为主要模式。

2.1 国外战争遗址的活化利用

抗战时期,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西方战场作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同样也留存有众多战争印记。这些战争遗存,时刻提醒着各国人民和平的珍贵与不易。西方国家在对遗址保护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上历程更久,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于我国的战争遗址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位于法国西部的诺曼底登陆遗址,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多样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纪念空间。将各处分散的遗址点通过抢滩登陆的关键事件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游览体系。随着作战位置的不同,遗址呈点状广泛分布在80 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大大小小的堡垒、掩体工事被完整保留。在战役最激烈的海滩伫立着标志性的战争纪念碑,海岸上有各国烈士的纪念墓园。被炮火袭击过的土地形成环状坑,如今已被绿茵覆盖,形成独特景观的同时也增加了垂直向的游览路径。城镇中建有多座纪念馆,对战争的历史进行集中而详尽的展现。

波兰南部市郊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修建的千余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6],因无过多城市景观的干扰,沉重肃穆的环境氛围在第一时间就展现在游览者面前。早在1947 年,波兰政府就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改为纪念馆,1979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三个主要营区及附属的小型营地或工厂。其中建筑保存完好,各个区域串联而成的游览路线更具临场感,展现出了被俘人质从被火车运送到园区,到经过集中筛选分流,进行劳工压榨、反人类实验等不同程度迫害的黑暗历程。完整的空间叙事性表现与环境塑造,使游览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暴行的残酷,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2.2 国内战争遗址的活化利用

随着近些年国内对战争遗存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完善,遗址保护与利用呈现出新的态势。在规划层面上,以遗址保护为基础,经过仔细的考察与研究,确定保护对象,并在不同层级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管理。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国大陆部分的战争遗址主要分为了东北、华北、华东等七大片区。在各片区、省区之内,以大遗址点为主线,小遗址点为支线,形成各具特色的战争遗址活化利用网络。

国内的战争遗址中较为典型的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其遗址旁的罪证陈列馆由我国的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位于不影响遗址区域的一角。陈列馆既可进行独立参观,又与遗址部分相互交映,形成递进的游览序列。由于“七三一遗址”具有不可移动与不可再生的特点,保护是遗址开发的首要任务[7]。对于被炸毁到只剩地基的区域,运用钢框架等现代结构形式营造出的保护性展示空间,保持了战争遗址的原真性。在城区中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中也同样保存有侵华日军的实物罪证,具有深刻的警示教育意义。

2.3 国内外战争遗址活化利用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国内外战争类遗址因遗存规模的不同,在活化利用手段上也有分别,主要包括“廊道式”“片区式”和“单一式”三种类型。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概念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遗产区域化保护与利用方法[8],以国家公园的管理形式整合自然、人文、历史资源,形成各式线路,其中就包括串联南北战争遗址的廊道系统。法国的诺曼底登陆遗址同样呈现出多点位的遗址分布情况,区域较为分散。结合丰富的海岸生态景观,串联起沿岸和附近小镇中的遗址点进行串联开发,形成较为完整的游览体系。

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与我国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均采用的是“片区式”的保护与利用。遗址区域较为集中,游览范围限定,空间叙事结构完整,而在环境塑造的手法上各有侧重。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大环境下又可细分为三个小片区,在内容上更显多样;“七三一遗址”由于侵华日军在撤离时为销毁证据进行过大规模的轰炸,建筑多被抹平,则选择在同一片区内新建陈列馆,与遗址区域形成互补。

最基础的“单一式”保护与利用则更为普遍,主要应用于如东北烈士纪念馆一类的遗址中,它们一般只有独栋的遗存建筑或单独的构筑物,且与有背景关联的遗址点距离较远,处于较为孤立环境中。对于此类遗址的活化,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与其他业态形式进行适当融合,增强可识别性,扩大遗址的影响范围与力度,并最终融入到区域的整体发展中。

3 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活化利用现状分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国务院分别于2014 年、2015 年和2020 年公布了三个批次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沈阳市有四处入选,包括“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和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9]。

3.1 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现状特点

在这四处抗战遗址中,“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1 年,并在1999 年经扩建后重新对外开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他三处均为历史事件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在政策的支持与法律的保护下,四处国家级抗战遗址要比其他抗战遗址保护得更加完整,成为该区域红色资源的主要集结地。展示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图表、影像、沙盘、雕塑等形式,并陈列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实物。遗存建筑作为最大规模的文物,多经过原貌修复工作,结合扩建、新建的陈列馆与纪念园区进行整体呈现。抗战遗址的保护不仅体现了抗战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例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就是一座体现了民国风格的民居建筑;中国(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提倡发展民族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沈阳地区同类型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案例。

3.2 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问题分析

(1)遗址空间联系割裂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相较于单独参观一处,链路式的游览更能加强叙事的连续性,使游览者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印象与参与体验。而这四处国家级抗战遗址分别位于沈阳市的大东、和平与皇姑三个主城区,两个遗址点的最远距离近8 公里。在个人游览者视角下,空间上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打断了游览的及时性与完整性。例如中国(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和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虽然在管理层面上都隶属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但若要保证三处纪念场所游览序列的承接关系,不仅要进行复杂的线路规划,而且消耗在交通上的时间也会占据很大比重。

(2)遗址宣传力度不足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沈阳爆发,拉开了十四年艰苦抗战的序幕。因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知名度与访客量要明显高于其他抗战遗址。沈阳拥有着丰富的抗战文化与遗存资源,但就目前整体的红色旅游的宣传成效上看,并未产生十分显著的社会效应。很多青年群体对沈阳抗战遗址资源的情况都不甚了解,将这些地方列为旅行目的地的几率也会大大缩减。

(3)遗址产业融合粗浅

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会得到来自政府和有关企业的资金支持,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敏锐性。例如博物馆陈展形式传统、单一,游览者体验感与参与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游览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产生消费需求却没有相应的资源供应。究其原因,是遗址资源与文化、旅游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于表层。

4 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的活化利用策略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在完善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11],是让文物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抗战遗址作为保护抗战文物、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对其进行活化利用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抓住时代机遇,辨清市场走向,将抗战遗址的发展带入更广阔的舞台。相较于以往单向投入式的保护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想将这些资源利用好,使抗战文化真正地“走出去”,需要新时代下思维与技术的双面支撑。

4.1 加强遗址资源联动

国家级抗战遗址具备一定的规模,是战争类遗址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节点。沈阳市作为抗日战争的先锋阵地之一,具有丰富且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抗战遗存,是革命先烈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顽强抵抗侵略的真实写照。若能联动发展,形成一体化格局,必会产生更大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将加强联动从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如开通面向个人游览者的多点遗址游览专用线路,打破遗址点间的空间距离限制;又如开放特定时间段,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在一个或多个区域,乃至跨省区进行同步展览,从而扩大沈阳抗战文化的影响力。

4.2 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公众参与程度是衡量区域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应该有更贴合实际需求的参与形式。抗战遗址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的参与必不可少。例如在沈阳四处国家级抗战遗址周边2 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小学50 多所,中学近40 所,邻近的学生为最主要的潜在青少年参与群体(图1)。利用抗战遗址的场所资源进行思政教育,使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加深历史记忆,增强爱国情怀。青年群体多是以旅游为主的参与形式,站在文旅融合的新起点上,通过差异化的展览方式与组织各类公众活动,做出沈阳抗战文化的特色。例如借助遗址的环境氛围,打造一幕幕与观众“零距离”的互动式表演,以沉浸感加强游览体验;又如编排“红色剧本”,让游览者来扮演剧中的历史人物,并通过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体验抗战历程的艰辛,切实感受到英雄事迹的精神触动。中老年群体则对抗战历程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他们是最能透过陈展产生共鸣的一群人。对遗址范围内的配套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服务质量是遗址发展的必要举措。

图1 沈阳市国家级抗战遗址2 公里内中小学数量统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推动新兴技术对接

随着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各大博物馆、纪念馆都在推动线上数字展馆的建设与运营工作。通过3D 场景还原、AI 虚拟形象讲解等交互形式,将线下场馆的视听内容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在线上呈现,打破了各个地区间的时空限制。沈阳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文化+”战略,开展历史建筑资源数据整理和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实现了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包括抗战遗址在内的历史建筑完整信息的平台构建,使游览者无需复杂操作就能够对历史建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这个信息平台上,还可以继续增加如场景交互、虚拟可视化等新兴技术展现形式,进一步丰富游览者的参与体验。

结语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开创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新局面提供了必要依据和基本遵循。同时,吸收其他国家在战争遗址展示上采取的适用举措,不断完善理论建设,也有力促进了抗战遗址与文旅产业进行双向融合。抗战遗址作为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屹立在人民抗争历程上的丰碑,是长鸣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警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对抗战遗址的活化利用,使其与时俱进地发挥作用、展现价值,切实担当起发掘历史、守护历史的光荣职责。这样,才能真正地保护好抗战遗址,展示好抗战文化,传承好抗战精神。

猜你喜欢
文旅抗战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辽上京遗址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